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蘇東坡人生七十古來稀全詩

蘇東坡人生七十古來稀全詩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9 16:10:19

蘇東坡人生七十古來稀全詩?蘇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非常有名,特别是第一首:,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蘇東坡人生七十古來稀全詩?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蘇東坡人生七十古來稀全詩(正是河豚欲上時)1

蘇東坡人生七十古來稀全詩

蘇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非常有名,特别是第一首: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每個小孩子都會背誦的作品。

這首詩寫了怎樣的景象?看詩題就清楚了。《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有些版本作《春江曉景》,但是不論曉景還是晚景,肯定是在春天,江邊的景色。至于為什麼不知早晚呢?因為蘇轼可能也不知道。

背後的一些内容

這是兩首題畫詩。寫這兩首詩的時間節點比較關鍵,是宋神宗元豐八年。這個點,長期貶谪在外的蘇轼回到了京城。因為宋哲宗繼位,高太後垂簾聽政,司馬光重掌大權,開始了對王安石變法的全盤否定以及對新黨的全盤清算。而早年蘇轼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被污以“烏台詩案”,差點被殺,并被貶黃州、汝州,自然在司馬光眼中屬于舊黨肱骨。所以蘇轼被召回京城,在朝半月,升為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诰,知禮部貢舉。幾個月内連升三級,仕途一片大好。

也就是在這個時間點上,蘇轼才會有資格為惠崇的畫題詩。當時惠崇已經過世近八十年,我們用腦子就能想到,一個近百年前有名的畫家作品,得多大的面子才會讓後世的文人在上面題詩?不久之後,蘇轼看穿舊黨本質,開始對舊黨執政作出批判,漸漸不容于朝堂,成為新舊黨都不待見的人物。

惠崇是什麼人?惠崇是北宋初期著名的“九僧”中文采最高的人,也就是個和尚,但是會寫詩,會畫畫,和宰相寇準關系還非常鐵。九僧的詩風沿襲了晚唐詩的特色,關注山林、花鳥蟲魚,表達的是閑适、隐逸的心境,多用五言律詩,氣格不高。可偏偏寇準寫得一手好晚唐詩,加上身份特殊,成為了九僧詩團的宗主。這也是“太平盛世,和尚下山”說法的起源,僧人們的活動範圍從山林轉向朝堂,從陋巷轉向街區。

九僧之所以出名,是和寇準交往甚密有關的。

惠崇是九僧中的領軍人物,詩歌中佳句很多,更有本事的是一手好畫工。《春江晚景》這幅畫已經失傳,但是能讓蘇轼這樣的大文豪動筆賦詩,可見絕非泛泛之作。他的作品留下來不多,現在收藏在遼甯博物館的《沙汀煙樹圖》就是國寶,我們大概能通過《沙汀煙樹圖》的畫工和蘇轼的題畫詩二首來想象《春江晚景》的景色。

這就是文字不同于畫的靈動性。畫和照片類似,直觀、細膩、所見即所得,而文字作品,則發于眼前,動則悠遠,言在詩外,意在詩外。文字賦予人的想象力是遠超一幅畫作的,雖然好的畫、藝術作品同樣能給人想象空間,但是對于普通人來說,文字的能力更普及,更容易發散——這就是為什麼人人能詩、人人能歌,卻沒幾個能讀懂後現代主義畫作的原因。

說了這麼多背景交待,實際上就是說,蘇轼這兩首詩寫的景色,我們是無法通過觀看來還原了,隻有通過讀他的文字來想象。

第一首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這是一首仄起入韻,押平水韻“四支”部的七絕。平仄格律在宋朝已經是詩人的教科書内容,不會有出律現象,相關知識本人專欄有詳細講解,我們這裡就不多說了。

主要看内容。

“竹外桃花三兩枝”。稀疏的竹林外,搖曳着幾株桃花。這說明什麼呢?這是早春,還沒有桃李争芳,豔色如海的感覺。俗話說:“紅配綠,看不足”,桃紅配上竹綠,正是這種稀疏下的鮮豔讓人知道了春意的來臨,同時又避免了大面積顔色描寫給人帶來的豔俗感。

“春江水暖鴨先知”。這畫上必然有水有鴨子。雖然名為《春江晚景》,也一定是有鴨子出現,蘇轼才會提到。而鴨子感覺到春江水暖,這就絕對不是畫能傳達給觀衆的,是蘇東坡的想像。鴨子戲水是畫面,但是通過鴨子的觸感為整首詩帶來溫暖的感覺,就是詩人的靈感,為整幅畫的春水潋滟也增加了動感和思考。

至于有些人認為這是“不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哲學思考,那還是算了吧。靈感的事情,雖然也是思考,但是我們不要把一首題畫詩搞得那麼無趣,人為拔高最緻命。

“蒌蒿滿地蘆芽短”。河灘上長滿了蒌蒿,蘆葦也長出短短的新芽。這裡還是畫中景色描寫,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種。蘆芽:蘆葦的幼芽,可以食用。惠崇的畫裡面自然能看出蘆芽,但是河灘青草是不是蒌蒿呢?那可不一定。因為這是蘇轼的詩,自然帶入了蘇東坡的味道。

蘇東坡什麼味道?好吃。蘇轼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志》中記載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适宜搭配。面對這些新鮮可食的輔材,蘇東坡的味蕾激活了。

“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遊到江河裡來了。從蒌蒿,蘆芽聯想到河豚,正是吃貨食客的清奇文雅思路。給一個普通人,可能會想到,但是很難用詩句表達這種口食之欲的聯想,而一個對美食沒有那麼多講究的文人,可能根本不會讓思維往吃食方面去發散。

這就是蘇轼的煙火文采,也是他深得老百姓喜愛的原因。既緊扣生活,又不失高雅。

第二首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第二首的名氣就小多了,但同樣是不可多得的好詩。隻不過因為頭一首太合文人和普通老百姓的口味,所以很多人就忽略了第二首。其實從文學角度來說,這首比前首毫不遜色。

這還是一首仄起入韻的七絕,押平水韻“十一真”部。值得注意的是首句尾字“群”屬平水韻“十二文”部,是鄰韻。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孤雁出群格”,在格律規則中是允許的,并不是出律。

還是看内容,景色吧。

“兩兩歸鴻欲破群”,這自然還是惠崇畫中實景。這說明《春江晚景》的上半幅天空中畫了北歸鴻雁。第一首是寫地上、江中,蘇轼寫到河豚,可能意猶未盡,吞了口口水,往上看到天空中還有景色,就有了這第二首。

這還不是普通的歸雁,本該是排列得整齊的大雁,卻有兩隻好像要掉隊了。這就是畫的細節描寫,通過這種細節描寫,我們很容易在腦海中想象出這幅畫的樣子。

為什麼會掉隊呢?

“依依還似北歸人”,看樣子它們就像當年我從杭州北歸一樣,對江南的美景依依不舍啊。這裡就帶入了個人感情。我們前面說到,他當時是在黃州、汝州飄遷之後奉旨進京,并飛速得到提拔。而蘇轼對江南美景和美食的眷戀也就在這裡面若隐若現。

“遙知朔漠多風雪”,繼續解釋為什麼大雁留戀南方。即使遠隔千裡,也知道北方天寒地凍,風雪襲人。這裡是不是指中央朝廷水深火熱的黨争呢?不得而知,但是蘇轼不久就自請外放,離開了政權中心。

“更待江南半月春”。讓我在江南再多停留一會吧,優哉遊哉,豈不快哉?

這第二首詩就隻揀選了《春江晚景》中天空中的幾隻大雁作了細緻描寫和感情抒發,這種将大雁拟人手法的運用,使惠崇的畫由平面變得立體,甚至活了起來,使大雁北飛的情景充滿着人的情感,是頗有新意的。

總的來說,第一首有諧思,巧妙地描寫了畫的内容,而第二首揀選重點,融入感情,更隐藏了詩人的自身意志。所以這兩首,還真是缺一不可,連貫起來,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蘇轼看到惠崇的畫,想起江南美景、美食的感觸,以及期望盡早脫離風暴中心那種不能明言的心思。

當然,你也可以說他啥也沒想。不過作為一個詩畫都絕的文人嬌子,想得多是必然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