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春天就在大自然的懷抱裡

春天就在大自然的懷抱裡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15 09:22:17

過年這幾天,本地花市上擠滿了前去買年宵花的人。

到處擺滿了開着各色大花的蝴蝶蘭、杜鵑,挂滿果子的金橘、檸檬,還有溫室裡催出花來、此時開到最好的牡丹(自然是紅色)。在鮮切花區,也滿是各色百合、玫瑰、郁金香和其他各種花束。在攤鋪前流連觀望的人,最後離開時,無不懷抱着幾束花枝,或搬走一兩盆盆栽。

生活在城市裡的人,無論平常日子怎樣忙碌,或是周邊環境如何貧乏,在一些特殊的時節,還是會驚覺周遭世界的召喚,或多或少流露出一些對自然的感情。這種感情有時近乎一種樸素的本能,即便是不認識什麼植物的人,也會注意到這時候身邊梅花開了,玉蘭初開或将開(南方),或是街頭高大的泡桐樹上,春天的花芽已經在枝頭孕育(北方)。

春天就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從認識身邊的一棵樹開始)1

電影《海街日記》劇照。

但倘若想知道得更多一些,“多識于草木鳥獸之名”,這時候就需要進一步的學習,進入到博物學的範疇裡了。我們看書,查找資料,自己去自然中觀察,在網上搜索一些科普的視頻,這些都是普通的自然愛好者自我學習過程中常常會做的事情。哪怕是對自然毫不感興趣的人們,也會時不時地在網上刷到一些視頻或訊息,辣椒是越軟的越辣嗎?車厘子和櫻桃到底是不是一種東西?這個東西是什麼,能吃嗎?好不好吃?怎麼吃?(“能好怎”)這個時候,我們的生活就和科普工作者産生了聯系和交集。

采寫丨沈書枝

顧有容是中科院植物學博士,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在大學教授植物學,與此同時,這些年來,他也一直在科學松鼠會、果殼網物種日曆、微博、b站等許多網絡媒體上做着大衆自然科普工作,講述關于植物的知識和故事,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一個“植物人”。同時,他又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作為一個植物學專家,他們的家庭平常又如何對孩子進行自然教育,培養孩子的興趣?

去年下半年,顧有容聯合科普作者陳超群、陳驚鴻撰文,魯迅美術學院碩士李贊謙繪畫,出版了一套關于本土植物的兒童科普繪本《奇妙的中國植物》。書中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原産的植物,按生境分為森林、高山、濕地和荒漠草原四冊,講述了許多有關本土植物的有趣的知識和故事。

春天就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從認識身邊的一棵樹開始)2

《奇妙的中國植物》(森林篇、濕地篇、荒漠草原篇、高山篇),顧有容、陳超群、陳驚鴻 著,李贊謙 繪,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20年6月版。

相較于目前國内面向大衆的博物學著作的豐富和長足的進步,面向兒童的自然教育作品可能還處在一個相當貧瘠的狀态:這樣的作品不但數量很少,質量也參差不齊。已有的大部分,都偏向于國外引進的作品,我們給孩子閱讀這些作品的時候,雖然它們可能畫得十分精美,卻因為物種和它背後所蘊含的文化的不同,而難免産生一種陌生的疏離。即使是物種相對接近的東亞博物學繪本,在文化和飲食方面,也都是貼近自己本國的文化傳統,而和我們的生活十分遙遠,因而難以将書上所看到的和我們日常所經曆的知行合一。從這個角度來說,本土原創的兒童自然科普作品,是非常需要的。

為此,新京報記者采訪了顧有容,和他一起聊了聊關于國内原創兒童科普讀物的創作,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啟發和引導孩子對自然的興趣,以及如何進行大衆的科普和瀕危植物的保護工作等話題。一起來看看在這些問題上,他是如何實踐和思考的。

春天就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從認識身邊的一棵樹開始)3

顧有容,中國科學院植物學博士,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顧問,科學松鼠會成員,果殼網、物種日曆作者。教授植物學,研究植物系統演化、傳粉生态學和保護生物學。業餘從事科學傳播,寫了100多篇科普文章,拍攝有80多集《花日曆》科普短視頻。願意和大家分享這些植物生存、繁衍和演化的故事。

植物學科普,這麼遠又那麼近

新京報:你在大學教授植物學,同時也在微博、科學松鼠會之類的網絡媒體進行了很多年的大衆自然科普,能談一談你這些年在這方面的感受嗎?

顧有容:植物學的科普,怎麼說呢,做了這麼多年,我的感覺就是有點喪。

因為科普首先它不是生活的必需品,盡管知道一些科學知識可以讓你的生活成本變低,但是一般人注意不到這個效果。所以就導緻了對科學感興趣的人總是那麼固定的一群人,會來看你科普的人永遠都是那一群人,非常難破圈。這幾年會有一種科普變得越來越好了的錯覺,隻是因為科普的形式變了,變得更容易讓普通人分一點注意力在它上面。比如現在短視頻火起來,很多人也更傾向于從視頻中去獲取信息,所以科普蹭上了這個趨勢之後,可以讓更多的人關注,但是你要說它是不是達到了傳播科學知識、甚至傳播科學精神的這樣一個效果,我對此持深切的懷疑。這是很難的,大家看到一個自己覺得很有趣的科普視頻,關注的可能不是裡面知識性的、科學精神的部分,而是有趣的這個部分。

像包括小亮(《博物》雜志張辰亮,微博名“無窮小亮”),過去一年他出了那麼多“亮記生物鑒定”的視頻,要說大家在看完了之後,能夠記得多少裡面物種鑒定的知識,恐怕很少。大家感興趣的永遠是:“水猴子怎麼還沒出現?”“水猴子”這東西變成了一個文化符号。

春天就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從認識身邊的一棵樹開始)4

《博物》雜志張辰亮的“亮記生物鑒定”。

我們作為持有知識的人,可能希望做的視頻知識性更強,這是出于我們自己的習慣,我們想要這樣。但是公衆其實不需要那麼多的知識。所以能夠在公衆喜聞樂見的形式中間去摻雜一點知識,使那些本來對科學不感興趣、但也看那些視頻的人,他們中間有那麼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因此對科學産生一點興趣,那就是好的,這就是這種科普形式的價值。

新京報:就是說它可能盡量地能夠破一點圈。

顧有容:對。我覺得小亮的作品比我做的那些東西還要有價值,因為他的影響力大。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你影響力大,影響的人更多,那就比你提供一個知識性更強、但是沒有多少影響力的東西要更有價值。至少大家不會再去被什麼“水猴子”騙了對吧?當然那些年紀大的、不是這些視頻的受衆的人,可能還是會,但它吸引了一些中間的年輕人,會有一些仍然還有改變的内在動力的人被吸引過來。

新京報:我沒有想到你會感覺喪,因為我感覺你做了很多事情,包括之前拍了很多《花日曆》的視頻,我覺得應該還是吸引了很多普通人的興趣。

顧有容:我在抖音上面播放量最大的一個視頻,是開菠蘿蜜的。就教大家如何去切這個菠蘿蜜,這麼大一個果實,你要怎麼把它切開,把裡面能吃的部分找出來,不能吃的部分丢掉,然後裡面的膠弄到手上之後要怎麼去除。這很說明問題,公衆需要的是啥?是和日常生活相關的知識。有實用性的,能告訴我什麼東西能吃,什麼東西怎麼吃,甚至什麼東西吃了能延年益壽。但是我不會到那個程度,我講到什麼東西能吃、怎麼吃、好不好吃,就行了。但确實就是這樣,公衆需要的就是這樣的東西。

春天就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從認識身邊的一棵樹開始)5

《奇妙的中國植物:森林篇》插圖:蠟梅,江南冬日生活中極其常見與親切的花,顔色似蠟,故稱“蠟梅”。

除了“能好怎”,自然科普讀物還能怎麼寫?

新京報:這套繪本在目前本土原創的自然類兒童繪本裡顯得很難得,它給我印象最深的兩點是,一是裡面所寫植物都是本土的,閱讀起來有和我們身邊生活發生實實在在的聯結的親切和熟悉感,二是内容的專業性,無論是文字的撰寫還是李贊謙的科學繪畫,在科學性上都非常豐富、靠譜。這套書最初是如何策劃出來的呢?

顧有容:我其實是半路上船的。編輯最開始策劃這套書時,找了贊謙來畫科學畫。贊謙的畫非常靠譜,沒有問題,但是文字一開始并沒有找到特别合适的作者。馬平老師是這套書的編審,實際上也算聯合策劃,有一次開會我和馬老師認識了,我關于植物的科普創作方面的一些意見,馬老師覺得比較有意思,他也看了我一些文章,覺得還可以,就跟編輯楊文婷推薦了我。我因為跟馬老師也比較談得來,就加入了這個項目。但是我時間有限,所以就撰寫了四本中森林那一冊。我自己的這本寫完之後,又做了另外三本的審稿和修訂工作。因為我平時主要研究方向是高山植物,對于高山比較熟悉,也比較有感情,所以除了森林那一本之外,在高山篇中花的精力最多。

春天就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從認識身邊的一棵樹開始)6

《奇妙的中國植物:高山篇》插圖:多刺綠絨蒿,全身布遍銳刺,這是為了吓阻食草動物,提高自己生存的幾率。

新京報:那你對于植物科普創作有什麼具體的看法呢?創作過程裡是怎麼付諸實踐的?

顧有容:植物科普雖然是向受衆介紹植物,但光描述植物是肯定沒人看的。我覺得應該從人的角度去側寫植物,才能引起讀者的共情,建立讀者和植物之間的聯系。方式很多,可以是“能好怎”這種大家喜聞樂見的話題,也可以是植物和人之間發生過的故事,包括科學的和人文的。但我不喜歡沒有實質性内容的抒情,也會盡量避免類比的寫法,因為可能會導緻誤解。

在寫這套書的時候,其實比較難的是“做減法”,因為書裡所選的大部分物種都有很多故事可寫,如何把篇幅壓縮到三四百字而又不顯得幹枯,就有點挑戰。這方面贊謙的畫給了我很多啟發,每個物種的一系列細節小圖實際上就相當于提綱。

新京報: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一點是裡面在介紹植物某些特别的結構特點時,會把它的用處也說出來,這個植物為什麼會長成這樣,它有什麼用。同時也寫了很多植物的傳粉機制。用一種平易近人的語言,把這樣的知識融合在裡面,非常有意思。之前你曾說覺得自己好像把這本書寫深了,實際上我覺得并沒有,對于孩子們來說,深一點可能沒什麼,隻要是用他們能理解的語言寫出來的,他們的吸收能力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強。

顧有容:是的。其實這些東西我覺得寫出來也不是很難理解,而且這裡面尤其像這一類的都是很新的科研成果,其他地方你是看不到的。當時樣書出來,拿給汪勁武(北京大學教授、植物分類學家)爺爺看的時候,他說這個書給大學生看也沒有問題(笑)。

春天就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從認識身邊的一棵樹開始)7

《奇妙的中國植物:森林篇》插圖:胡蜂将成熟的土沉香種子抱走,吃掉側面的附屬體以後,将種子遺留在地,土沉香的種子就在胡蜂的幫助下傳播到遠處。

新京報:目前國内原創自然類兒童繪本也有一些,但總體來說數量很少,在專業性和文學性上都做到優秀的更是寥寥可數。這兩年可能稍多一些,但更多的還是那種粗制濫造的百科圖鑒之類的。這對普通的家長來說也很困難,因為國内目前的自然教育并不普及,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相關的知識基礎去幫助挑選。平時你有關注到國内原創的自然繪本嗎?

顧有容:我們好像不太會主動購買國内原創的兒童繪本,不管是科普的還是講故事。我覺得國内的這些做繪本的,還沒有深刻理解到繪本到底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大多是隻是簡單地把文字和圖拼在一起,就把它當繪本賣了。這樣它的質量就取決于畫和文字本身,然而沒有考慮兩者的融合。很多國内的繪本,尤其是科普類的,都是一些非常粗糙的繪畫,可能想的是給小孩子看的,就沒有考慮到畫得多麼精美,有的科普的文字也是可能不知道從哪抄來的,錯漏百出。

目前國内的兒童科普市場整個還處于一個非常蠻荒的狀态,沒有特别好的作品出來。可能幾方面都要做出努力:首先是做兒童圖書策劃的人,要去思考繪本這種形式到底意味着什麼。然後是作者,繪本在本質上可能還是靠畫來說事的,文字在裡面起的是一個提示或補充說明那樣的作用,文字沒有畫本身重要。

自然教育,從認識身邊的一棵樹開始

新京報:你有孩子,也是植物學專業的,平常是怎麼對孩子進行自然教育的?我記得你曾經在視頻裡說過孩子已經克服了3800米的海拔,要帶她們去更高的地方看植物了。

顧有容:我其實沒有太特别的地方。跟别人家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帶孩子出野外出得多。我也不指望她們這麼大能夠記住什麼知識性的東西,至少知道野外是有很多好玩的東西的,有好看的花,好吃的野果子,好玩的小蟲子之類的。

新京報:對,孩子真的很容易對能吃的東西感興趣,我給我的小孩讀這套書的時候,他對裡面能吃的幾個畫面最感興趣,比如茶藨子、桃兒七。

春天就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從認識身邊的一棵樹開始)8

《奇妙的中國植物·森林篇》内文:桃兒七,果實成熟後可以食用。

顧有容:因為我們的本性就是這樣。其實我們做大衆科普也是一樣,都是從“能好怎”之類的來入手。現在你做内容生産,都是求人家來看你的,要投其所好,對孩子也是一樣。像自然觀察這類東西本來就是靠興趣支撐,沒有必要去像正經學習一樣,逼着孩子硬去記些東西什麼的。

新京報:現在也有地方有一些自然營或者類似的帶孩子進行一兩天或幾天的自然觀察的組織,有些希望小孩能夠親近一下自然但本身又沒有什麼自然知識基礎的家長可能會報名。對于這種自然觀察機構組織的活動你怎麼看?

顧有容:那種我覺得也沒什麼不好的,反正自然教育這個事情,現在是被當作一個産業來做了,對吧?有産業的意思,就是說得有人在裡面工作,這些人還在裡面掙着錢,然後這個東西才能發展起來,我覺得這是對的,沒問題。

不同流派的自然教育機構,能提供的體驗也是不一樣的,我個人感覺國内的自然教育現在還處在一個比較偏重體驗——其實也許全世界都一樣,體驗在整個服務過程中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的階段,而知識性是一個不那麼重要的環節。但是中國的家長往往又會希望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到知識,所以這個地方就會容易産生落差。但相比去呼籲這個行業改變,讓它能夠提供更多知識性的東西,我覺得倒不如去請家長們改變一下觀念,就是你在做這些事情時,本身就是作為一個興趣驅動的,一開始你自己都不太懂,就不要太去苛求人家能夠給你提供多少學習的經驗了。

春天就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從認識身邊的一棵樹開始)9

《奇妙的中國植物:濕地篇》插圖:蘆葦叢中生活的震旦鴉雀。

在經曆一段時間,尤其是家長自己有了一點自然知識的基礎之後,再去追求更多的東西也不錯。因為那個時候他就有能力去分辨,哪些機構能夠提供更豐富的知識性體驗,哪些不能。這是一個兩方面的事情,雖然我在各種各樣的和自然教育有關的研讨會上都會說,希望大家多在自己的内容中間去加入知識性的部分,強調智力活動的屬性,但是說了對有些人也是白說。另一方面,我會跟家長說,如果你自己都不是太明白,那就先去看看,好不好玩,吃得好不好,住得舒不舒服,是不是安全,這些都達成了之後,你再回過來頭看看孩子在中間學到了啥。在這個過程中間,最好是家長也能跟着一起參與,你也可以去判斷一下,這裡面的一些知識性的東西怎樣。然後你自己多去學習,多去看一些和自然相關的書籍,學一些跟自然有關的知識,你自己就也可以做出辨别。

新京報:所以首先還是要從家長自己入手,如果家長自己的知識儲備嚴重不足的話,想讓孩子在這方面培養出一些真正的興趣其實是很難的。

顧有容:否則你都不知道人家提出的東西大體上是不是靠譜的。比如國内的自然教育機構裡面,有很多源流是來自中國台灣和日本那邊的,走的是身心靈的路線,他們講究的是和自然的情感聯系,不太考慮中間知識性的這一部分。把他們的活動簡單地總結一下,就是唱個歌,然後哭一哭,抱着樹聽一聽這樣子,就非常注重在活動中間放開身心。有一次我旁觀過一個類似的活動,就正好和他們在同一個區域、同一個時間帶活動。我們帶活動就偏于觀察,會講一些自然的故事,然後引導大家去看植物本身到底有什麼有趣的地方,它有哪些結構,它的花開成這樣對它的生活到底有什麼用處,就類似這個書裡面寫的這種風格,這是我的習慣。旁邊的群就在那兒又哭又笑的,然後還有什麼五感體驗之類的。

新京報:這是不是有些太神乎其神了?

顧有容: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流派,而且我覺得它現在在整個自然教育的行業中間占的比重還越來越大。為什麼?因為這些東西沒有成本。你學一套活動的規範,讓大家按照這個流程去做活動就行了,它會自然而然地進入到那種情緒的氛圍中間去。而你如果要準備植物學的内容,至少得要熟悉這個區域的植物,要知道它們有哪些知識,光看文獻就要看好多。但這些情緒派的不需要,他們隻需要去熟悉一套流程就可以了。他們也會請幾個懂一點動植物的人去,人家問到這些事才能回答上來,然後用這個東西把它的核心的靈修那部分包裝成一個很自然的東西。

新京報:那有些父母,他們在這方面隻有很少一點了解,但也希望小孩能夠對自然感興趣,如果想發展孩子在這方面的興趣的話,他們可以怎麼開始,并且能夠做得稍微好一點呢?

顧有容:怎麼說呢,孩子本身是有好奇的天性的,你把他們放在什麼環境裡面,那個環境裡容易引起他們好奇的元素,就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你把他/她整天放在家裡,孩子肯定是會對電視、電腦、手機、iPad這些東西感興趣,而你盡量多地時間把他/她放到野外去,他們自然會把注意力轉移到自然中間去。

比如吹蒲公英這樣簡單的事情,一般的孩子都會感興趣吹兩下,而大人在這方面就可以适當地做一些引導,帶孩子觀察一下這東西是怎麼回事。類似的東西在我們平常的生活裡還有很多,你隻要把孩子放到那樣一個環境裡面去,哪怕你自己的知識儲備不足以給他提供全套的自然教育,他也會被那些東西自然吸引,并且總是會在這些過程中間提出很多的問題。然後家長可以放低一點姿态,和孩子一塊去解決這些問題,找答案就行。

春天就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從認識身邊的一棵樹開始)10

蒲公英的每一顆種子上都有一小簇冠毛,像降落傘一樣,可以借助風力将種子運送到遠方生根發芽。蒲公英的絨球呈圓形,這樣無論風從哪個方向來,都可以幫它傳播種子。

我們在講自然觀察的時候還是強調有那麼一套方法,就是從你身邊的植物、動物開始,不需要跑得太遠,不需要一開始就去青藏高原什麼的,就從身邊的環境開始。比如北京城區裡面,常見的植物一年到頭怎麼說也有一兩百種,你在合适的時間,一年挑哪怕加起來30天的時間,一天觀察一種,一年積累下來也有30種,其實量是不少的。而且這裡面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東西,家長可以帶着孩子一起去找每種植物的特别之處。像春天開始了,早開堇菜開了,你去看看堇菜花長得什麼樣,它有哪個地方是特别的?後面凸起來的“小尾巴”它是幹嗎用的?多在那看一看,有沒有什麼蟲子來吃?它在花上面幹了什麼事情?這些都是可以的。

春天就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從認識身邊的一棵樹開始)11

早開堇菜是北方初春草地上最常見的野花之一,花朵後面的“小尾巴”是它的花距,距中存儲着花蜜,吸引昆蟲前來采蜜,配合花瓣精巧的結構,從而實現讓昆蟲為自己傳粉的目的。

我也建議在做這類觀察的時候,最好是做長期的、連續的觀察。觀察一年四季中植物的生活史,同時有一些好的參考資料,比如好的繪本,孩子可以對照着書裡面的東西和他觀察到的現實,兩相印證,他們的印象就會更加深刻。

靠山吃山,沒錯,但要适度

新京報:感覺對于現在生活在城市的大部分人來說,他們對周圍的自然保持的是一種比較漠然的态度。在這種整體環境下,加之商業利潤的刺激,有很多地方有挖采或者捕獵野生動植物來賣的。舉個例子,比如每到冬天,花市和電商網站上就會出現許多賣“幹枝杜鵑”的。這對自然資源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有時甚至會把一種原本是普遍存在的動植物變成瀕危的。你覺得這跟國内目前幾乎沒有什麼自然教育有關嗎?

顧有容:這裡面我覺得不是自然教育的問題。其實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這樣,自然是被當作一種資源來對待的,隻是說資源本身的稀缺性和必要性,在不同的文化中間也不一樣。比如發達國家它通常不會去做這樣的事情,是因為他們不需要,整個社會财富已經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它不需要把這個東西變成錢了。但中國改革開放才四十年,很多地方還沒有脫貧,能怎麼辦?靠山吃山,山上這些東西可以拿來換成錢的,在這些人心目中就是這樣。隻能說現在有了電商之後,讓這個過程進行得更加快一點而已。

我覺得自然教育在這方面沒辦法起到任何作用。你說這個東西是美的,是好的,從審美的角度來感召這些人,不要破壞它,這不現實。他要吃飯過日子,肚子沒填飽,談什麼美這些,所以這些問題不是不需要解決,而是可能得通過其他的途徑來解決。比如像你說的幹枝杜鵑這個事情,你要從法律的角度來看的話,就看它作為一種林産品,它的權屬是什麼樣的。這片林子是國有林還是集體林?他作為一個采集者,有沒有權利去處置上面的自然産品?如果是國有林的話,他去砍下來賣,這顯然是違法的。不是你的東西你拿來謀取私利,那麼這個東西可能會由治安管理處罰法來管它,甚至有刑法來管他。如果是他自己的,比如說是他自己承包的這片林地上面的這些東西,那麼他有沒有權利來處分這些東西?當然是有的。

春天就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從認識身邊的一棵樹開始)12

今年1月,微博用戶曾舉報電商網站上大量售賣幹枝杜鵑,後電商網站對這家店鋪已屏蔽搜索。幹枝杜鵑基本為野采的興安杜鵑,商家有時會包裝稱為“枯木逢春”,大量砍伐會對物種的野生群體造成嚴重破壞,2017年黑龍江省已禁止采賣興安杜鵑。

這個土地上的林産品他是可以拿來賣,但如何去誘導他把這件事情變成可持續的,而不是破壞性的,那就需要更多的人來做努力,因為這個不是法律層面上的事,他沒違法。但法律隻是社會的底線,在法律之上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希望他去保護這個東西,希望他出讓一部分這個東西出售的利益,你要去怎麼辦?

辦法很多,不一定有用。比如你可以去教育他這個東西對生态很重要,人家可能會覺得你像神經病。然後你也可以跟他說,你可以制訂一個長遠的計劃,你挖完了這個錢不就賺不到了,你看看能不能長久的去賺這個錢,但有的人可能會聽,有的人可能就說不行,我就是要賺快錢,一鳥在手勝過十鳥在林,我拿來賣了就是我的錢,我就可以幹别的事情。

新京報:我記得去年9月的時候,有一個央視節目組在高山上摘了雪兔子,你當時在微博上就這些高山瀕危植物也跟他們産生了争執,也做了一些呼籲。

顧有容:對。這個事情明顯就是節目方的責任。在一個生态脆弱的敏感區,拍攝采集野生植物這樣的劇情,都不事先做一下功課,看這個植物是不是可能涉保。盡管它目前确實不涉,但是——

新京報:起的反面宣傳作用是很大的。

顧有容:至少說明節目組本身的專業性是嚴重不足的,腦子裡沒有這根弦,那不能怪我們沒科普到。

春天就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從認識身邊的一棵樹開始)13

《奇妙的中國植物:高山篇》插圖:水母雪兔子。雪兔子與雪蓮花同為菊科風毛菊屬植物,又都生活在高山地帶,被民間傳為神奇的藥草,近年來很多人采挖雪兔子,以雪蓮的名義出售,對這些物種的野生種群造成了嚴重威脅。

新京報:像野采這些瀕危的高山植物,我前段時間看國内的一本原創自然文學,《在雪山和雪山之間》,它裡面其實也寫到了,當地人采這些東西,你很難對此分出對錯,隻能抱有一種很複雜的态度。

顧有容:當地人采這些東西采了一輩子,甚至祖祖輩輩都這麼采過來的,你一進來就跟人家說這個是瀕危植物,你不要采,人家憑什麼要聽你的?

我們現在在批判這些事情,無非是因為傳播力度大了,然後去買的人多了,就容易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并不是說當地人不能采,實際上除非是在無人區,否則沒有哪一個物種保護是完全靠禁止能成得了事的,都是要從考慮當地社區的生計角度來做。保護和扶貧很多時候要放在同一個思路下來思考。要讓全社會、尤其是讓當地的社區居民明白,你手上的這個環境資源或說自然資源是可以拿來換成錢的。換錢的方式有很多,比較原始的方法就是直接拿去賣,但是也可以用其他更加可持續、對自然更友好的方式來把它變成錢。而具體這些方式是什麼,是需要動腦子去找的。

春天就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從認識身邊的一棵樹開始)14

《奇妙的中國植物:高山篇》插圖:雪蓮花。20世紀五六十年代,雪蓮花在新疆某些地方漫山遍野可見,如今已成為瀕危植物。

比如“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搞了很多年的“熊貓蜂蜜”,這個思路其實已經在很多地方都鋪開了,就是你用一個對自然幹擾比較小的謀生方式,比如采蜂蜜,取代原來的砍伐、放牧、采藥、捕撈這些事,把這個地方變成了一個社區保護力量,用這種形式來進行保護,是可行的。同時外面的社會也要意識到,當地的居民為了保護這片環境,在做出犧牲,他們放棄了一些對環境傷害比較大的生計,那麼你們就要對他們做出補償。怎麼來補償?可以有國家層面上的轉移支付,社會層面上則可以用更高的溢價來購買這些自然友好型産品,用這種方式來支持他們。這個事情在邏輯上是成立的,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唯一的問題就是這個市場規模不太可能做得很大,因為比如蜂蜜本身是一個相對小衆的産品,而且不是所有人都會願意去買特别高價的蜂蜜。

這時候做保護的人就要跟顧客說明白,你買這個東西不是光買蜂蜜本身,你是在往社區捐錢,是在為它的生态價值付錢。當然這樣首先會勸退一批客戶,可能整個社會在這方面的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但這是一個例子,我們可以用類似的思路去開發更多這樣的生态友好型産品,然後通過提高社區或中間的社會公益型企業的管理水平,來減少虛耗掉的成本,能讓收入更多地進入到當地的保護實踐中間去,讓當地社區的人增收,讓他覺得做保護是有盼頭的。

作者 | 沈書枝

編輯 | 青青子 羅東

校對 | 盧茜

題圖來自電影《小森林:夏秋篇》劇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