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學記原文和譯文

學記原文和譯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16 19:14:27

  學記原文和譯文(現存學記原文學記新校)(1)

  一、前言

  現存《禮記》中的《學記》一文,實是一篇專門論述國家最高學府大學教育有關的基本問題:如為什麼要辦大學?如何辦大學?在大學裡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的教育理論專著。

  本文的這個篇名,不知是何時何人所起,它實在是名不副實。對這個錯誤,現存《學記》一文的校訂者,西漢末的大經學家,也是大文學家,在他對所校文章作文體分類時,已經明确指出,本文“屬通論”。可是他的這個正确的認識,被東漢末大經學家,号稱集漢代經學大成的鄭玄的認識:“名曰《學記》者,以其記人之學教之義也”的“記體”說淹沒了。今天,我們在對《學記》原文中的錯誤作校訂的時候,将這個篇名也校正一下,命其為《學論》或《大學通論》,應該是合适的。

  《學記》一文,根據筆者的考證,他的作者樂正克,約于公元前四世紀末三世紀初,在齊國的“稷下之學”寫成。在中國的教育史上,它雖不是最早的教育著作,《學記》文中引用有《尚書·兌命》與古《記》中名句的事實,即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不過,它确可稱得上,不僅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體系完備的《教育學》著作,而且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體系完備的《教育學》著作。它比号稱“現代教育學之父”,十七世紀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要早約兩千多年。可以說《學記》在人類的教育史上,曾獨步兩千多年。它不僅對中國的教育事業的發展産生過積極的影響,而且對亞洲鄰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産生過積極的影響。

  《學記》一文産生之初,由于學者們能得到作者樂正克的親傳,并親眼見到或親自參與了作者,為适應社會大變革時代的要求,是怎樣将當時齊王實為供養文學之士的“稷下學宮”,按照《學記》的教育思想,改造成為為新的封建社會服務的新型的國家最高學府大學的。因此,他們在對《學記》教育思想内容的理解與實踐上,并不存在多大的困難。特别是按《學記》教育思想建立起來的新型大學,以它為當時天下大一統的大業,新的社會制度的确立,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文化的繁榮昌盛,作出了足以彪炳千秋的實績之後,學者們對《學記》教育思想價值是充分肯定的。如由改造後的“稷下之學”培養出的第一屆優秀學生,後被稱為“稷下之學”的“最為老師”的荀子,教出的學生韓非,認定其祖師爺樂正克是儒家八派之一的“樂正氏之儒”的創始人,不是偶然的。

  可是,《學記》經秦末浩劫,被埋入地下;至漢武帝“廣開獻書之路”之後,雖得重見天日,但又被束置秘府。直到西漢成帝時經劉向校訂,繼被編入《禮記》一書後,才重新得以流傳。并作為國家教育的指導思想,享有崇高的學術地位。自東漢開讀經之風始,根據高時良先生在其1982年所出版的《學記評注·說明》介紹:“依初步探索,從東漢到近代,曆代有關注釋《學記》的不下一百四十家。”在現代學界,特别是“文革”結束後,改革開放之初,為創建新中國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教育學,曾掀起一個學習《學記》的小高潮,并出版了以高時良編著的《學記評注》,劉震編著的《學記》釋義為代表的多家解讀《學記》的專著。可惜的是,根據筆者對兩千多年來古今學者注釋《學記》成果的梳理結果看,他們并沒有真正讀懂《學記》,充其量隻讀懂了其中的十分之二、三而已。

  為什麼兩千多年來古今學者注釋《學記》的成果如此的不理想?總結其不理想的原因,其中首先一條,就是學者們滿足于劉向校定的現存《學記》文本,基本上保持了結構完整,尚可卒讀的狀況,忽視了閱讀古籍規律性的必做的第一步工作,那就是在文字的校勘上下功夫。從鄭玄注所依據的本子看,劉向的校本由于他的校勘方法正确,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因為他對《學記》作者的思想,與其文章的思路及表述特點,了解得不夠,可供參考的校勘異本有限,以及由先秦“古文”改變成漢代流行的“今文”等問題的局限,未能校改的古籍中常見的訛、脫、增、改等錯誤,還是不少的。根據筆者的校勘,全文的錯誤不下20多處,分布在全文19個段落(鄭注文本的分法)中的12個段落。這些錯誤雖有大有小,其對文意損害的程度也不一樣,但将其所造成的損害加起來,實在不容小觑。學者們過去缺的這一步工作,筆者本文拟予以補上。也就是對現存的《學記》文本重新校勘一遍。

  說到對現存《學記》一文的重新校勘,這無疑是一個很難,也是很嚴肅的問題。說到這裡,筆者有必要将自己的校勘的方法交待一下,以便讀者“督察”參考。

  筆者的校勘方法,基本上是遵循現代大學者陳垣,在其校勘學專著《校勘學釋例》中,所提出的校勘方法。對陳垣所提出的方法,西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所研究叢書》中所收毛明遠著《訓诂學新編》,對其有個扼要的介紹,概括得很好。現抄錄如下:

  其一,對校。同一種書,往往有不同版本。用同書的祖本或别本相較,稱“同書别校”。劉向《别錄》說:“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為雠也。”廣收别本,含手抄本,選出一本錯誤少的作底本,通過各本對照,找出錯誤,并校正。其法簡便、穩妥,主旨在校異同,不校是非。長處是不參己見,保持版本面貌。

  其二,本校。以本書校本書,将一本書前後貫通互校。劉向《别錄》說:“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誤為校。”利用上下文意,相同詞語、句式進行校勘。

  其三,他校。用他書校此書。将内容相近的同類書,或同記一事的書,或引用讀書内容的書搜集起來,彼此相校。張舜徽《廣校雠略》稱:“取相類之書對校。”

  其四,理校。以充足理由為據進行校勘,即“推理校勘法”。通過演繹、歸納,運用音韻、文字、語法、曆史制度、職官等知識,進行校理。這是最上乘,也是最難的校勘方法。

  根據以上所列四種校勘的方法,由于劉向當年校《學記》,已難求不同的版本,在兩千年後的今天,當然便更不可能求得。故“對校”之法,現在校本文是用不上了。又“他校”之法,即“用他書校此書”,因他書中引《學記》原文的書也很少,故此法對現在我們用以校本文,也是用不上的。因此校本文,留給筆者的隻有“本校”和“理校”二法。筆者不是自诩有意選擇二、四這種 “最上乘,也是最難的校勘方法”,乃實屬無奈。不過筆者是努力按這兩種方法做的,但不知做的結果如何?敬請方家與同好批評指正。

  二、現存《學記》原文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衆。就賢體遠,足以動衆,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箧,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蔔禘不視學,遊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缦,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脩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脩乃來”,其此之謂乎!

  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于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脩;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诏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鼓無當于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于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君子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學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簡單說明:

  以上《現存〈學記〉原文》,乃據中華書局出版發行的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本錄出。新式标點為筆者所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