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北緯30度未解之處

北緯30度未解之處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7 04:49:24

導讀:“紀錄片也要講故事”近年來幾乎成為行業共識,但講什麼,怎麼講卻依然成為鑒别各家創作功力的關鍵。其中很多“假”故事為了迎合主題而生拉硬湊,沒有邏輯,也沒有内在推動力。

文 | 青山

北緯30度,一直是自然探索類紀錄片創作者的富礦。近日,江蘇衛視《行走山河之北緯三十度》(以下簡稱“《北緯三十度》”)也開始了一場探秘之“旅”。該片共8集,自6月21日起每周四晚在江蘇衛視播出,共邀請了來自學術、時尚、旅行、探險等領域的八組知名“探險者”帶領觀衆體驗探秘之旅。《北緯三十度》從選題、攝制到播出期間均通過知乎與網友和觀衆進行互動問答,号稱中國首檔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知識平台聯動的紀錄片。

以上是結合了部分宣傳資料的背景。這篇文章也将從一個驗證的路徑,去觀察當下紀錄片創作中面臨的“講故事”和“商業化”兩大難題。

北緯30度未解之處(北緯三十度湊上去的)1

硬搭上去的故事

目前,紀錄片《北緯三十度》一共播出了5集,分别聚焦瑪雅文明、四川卧龍、馬裡亞納海溝、江西鄱陽湖和貴州雙河洞,五組“探險者”以體驗者的身份觸摸這些神秘的地方。

要讓紀錄片講故事,近年來幾乎被創作者奉為圭臬。但要真正娴熟講好故事卻是一件難事,失敗的案例也常有之,前有《舌尖上的中國2》裡為了講紅燒肉而刻意煽情,後有《了不起的匠人》讓每位非遺傳承人都限于“沒人接班”的困境。

從已播出的部分來看,《北緯三十度》遵循近乎一緻的叙事模闆,為了增加現場感帶入,都選用一個特定主人公的“興趣”,與親人的“故事”等來串聯神秘點,以期推動情節發展,最終解疑答惑乃至探破這些未解之謎。

然而,事與願違,原本探索類紀錄片應該是探索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故事,探尋自然界的神奇奧秘,挖掘曆史事件背後鮮為人知的細節和人物命運。可是,筆者從《北緯三十度》中看到的是探索本身或者說未解之謎成了輔助性的内容,相反,主人公的“戲份”過高,出現了“反客為主”的效果。

比如,在第一集《瑪雅文明》裡,主人公林海音憑借着自身的愛好,獨身到達瑪雅文明的所在地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一共遇到了叢林探險家、導遊翻譯、民間考古達人和瑪雅人後裔,他們分别擔任着提供裝備、導遊、向導和“表演者”的身份,叢林探險家送地圖、導遊負責開車、向導帶去金字塔、瑪雅後裔教種玉米……等等。

能看出來,人物故事最大的弊病是,他沒有内在的推動力,它的行進軌迹也完全是為了迎合節目想要的路徑。這樣的方式,在創作中給觀衆帶來的感染力甚至不如當年《遠方的家·北緯30度中國行》裡直接以記者身份探秘而來得暢快。

仿佛一切完美的叙事路徑,背後卻難以掩蓋内容空洞的尴尬。

作為一個探索類紀錄片,影片本身沒有聚焦于“探”“險”兩字上,而是在“遊”“覽”上,一點驚險沒有,所有的介紹性内容缺乏科普性。這一系列的活動是不是很熟悉?沒錯,這簡直就是一個人說走就走的旅行真人秀,更有豆瓣網友直呼“披着紀錄片外衣的綜藝節目”。

北緯30度未解之處(北緯三十度湊上去的)2

但是它在挑戰難度、嘉賓咖位等上面的設置又完全比不上一檔實在的旅行真人秀,所以它很大程度是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裡的。

事實上,探索類紀錄片一直以來都是以BBC、美國國家地理、探索頻道等歐美的制作為标杆。

在《北緯三十度》裡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借鑒的影子,比如BBC紀錄片《人類的起源》采用“主人公 導遊”的模式。但是,《北緯三十度》隻學到了形式,沒有學到精髓。以BBC為代表的探索類紀錄片往往是帶着疑惑或者問題去開始探索的,一步一步去追問,并進行問題叠代升級,逐步得出答案。反觀《北緯三十度》,隻是導遊帶着遊客介紹性的遊覽,缺乏對未解之謎的神秘感,難易引發觀衆對内容的好奇心,觀衆看了半天不知所以然。

網台互動,隻問不答

《北緯三十度》打着中國首檔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知識平台聯動的口号,在媒體上進行着各種宣傳。知乎一直以來是互聯網大神的聚集地,影片與知乎合作,理論上一方面能夠很大程度地吸引年輕的觀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網絡互動。

第一集《瑪雅文明》裡出現的兩處問答(見下圖),一共有四個問題,但是随後的影片内容并沒有就此作出相應的回答。

北緯30度未解之處(北緯三十度湊上去的)3

北緯30度未解之處(北緯三十度湊上去的)4

據筆者觀察,這些問題應該是影片形成成片後播出方後面進行貼片的,而不是在制作層面就嵌入這些問題。本應該是提問與内容自然互動的環節,卻在此時脫節,不僅無法解密,還徒增許多疑惑,丢掉了紀錄片的本真目的。

北緯30度未解之處(北緯三十度湊上去的)5

不僅如此,筆者在知乎專欄中發現,影片官方賬号“《行走山河之北緯30度》節目”下面的互動也寥寥無幾,從下圖我們也可以看到:提問2個、回答19、文章10、專欄0……且不說,當初合作目的如何,隻看目前的效果,恐怕是形式噱頭大于實際意義。

再談商業化,紀錄片還是廣告片?

紀錄片商業化一直以來都是困擾紀錄片發展的一個難題。和上次對《了不起的匠人》的讨論一緻,我們評價《北緯三十度》采用商業化嘗試是有益還是有害的标準是,是否有損紀錄片“真實”“客觀”的本質。

據官方信息,《北緯三十度》的合作夥伴包括獨家冠名林肯、戰略合作夥伴味動力、互聯網合作夥伴知乎等。在金主爸爸面前,《北緯三十度》一點都不吝啬,恨不得将整部片子拍成廣告片。

北緯30度未解之處(北緯三十度湊上去的)6

在影片中,出鏡率最高的當屬林肯SUV,無論主人公去哪兒都有林肯,出發前有林肯待駕、叢林裡林肯帶主人公去“探險”、去島上林肯也能坐船……你以為這樣就完了?

北緯30度未解之處(北緯三十度湊上去的)7

LED大燈、後尾箱伸腿感影、開門踏闆、中控超大屏、後排影音系統……等等,隻有你想不到,沒有《北緯三十度》呈現不出來的,全模式下的林肯您值得擁有。盡管如此,筆者還沒加片頭片尾、右下角貼片等廣告呢,因此,筆者一度以為自己是在看林肯的廣告片或者測評片。

相比林肯,戰略合作夥伴均瑤味動力的發揮,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北緯30度未解之處(北緯三十度湊上去的)8

不僅片前預告、片中轉場、底部遊走字幕、片尾貼幕等有它,而且《北緯三十度》全程主人公的飲料都是味動力,隻要有人口渴,味動力就會登場,各種瓶身大特寫和赤裸主人公“口播廣告語”穿插其中,觀衆想不看都不行。

可以說,《北緯三十度》中的植入,已經損害到觀衆一個基本的觀看體驗。如果我們對主人公“喝水”的行為都存有質疑,又憑什麼去相信它們在鏡頭前的其他表現呢?

分析完《北緯三十度》,筆者有一種莫名的擔憂,如果有一天紀錄片不再像紀錄片了該怎麼辦?以前的國産紀錄片類型少、過于說教,一些紀錄片人嘗試學習西方紀錄片制作方法。可是經過這麼多年的學習,筆者發現有些創作者有點走火入魔了。

紀錄片的跨界無可厚非,甚至應該大為鼓勵,但另一方面的擔憂,是過于商業化,紀錄片最為本真的特質卻受到了影響。試想,如果有一天紀錄片不再真實,你還會去看嗎?

總之,近些年雖然紀錄片取得了一些成績,紀錄片不應得意忘形。俗話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做紀錄片一樣,隻有抓住最本質東西,才能永葆紀錄片的旺盛生命力。

來源:紀實觀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