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汽車

 > 本田cbr250rr摩托車參數

本田cbr250rr摩托車參數

汽車 更新时间:2024-06-28 17:25:42

本田cbr250rr摩托車參數(重新感受本田CBR250R摩托車失傳的技術)1

埋藏在曆史之中的「失落的技術」

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失落的技術」,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這聽起來就像是在說科幻小說中出現的那種超古代文明,但是筆者要談的卻又跟它有點不同。失落的技術指的是過去曾經真實存在過的優秀技術,但是卻因為某些理由沒有流傳到後世,導緻這些技術在現今已經消失。

比如日本海軍當年的王牌戰艦大和号上所使用到的技術,像是利用鉚釘固定厚實裝甲的技術以及完全不使用任何電子裝置的早期機械式計算機等等,這些技術都随著時代的演變成為了沒有實用價值的東西,并且在後來被新出現的原料以及電腦所取代。由于現在沒有任何人繼承了這些制造技術,所以想要重現這些東西自然就變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本田cbr250rr摩托車參數(重新感受本田CBR250R摩托車失傳的技術)2

雖然這次的前言有一點長,但是會提到這個其實是因為最近遇到的事情,讓筆者的腦袋中浮現這樣的念頭。筆者前陣子參加了一場Red Baron專為媒體記者主辦的中古車試乘會,因此有了機會試乘了一些通過Red Baron自家嚴格安全标準的「轉讓車檢」,并且維修保養過後的中古摩托車。就某種角度來看,這些中古車的車況可以說是相當接近新車當時的狀況。

30多年前就已經存在的直列四缸發動機超級運動車型

本田cbr250rr摩托車參數(重新感受本田CBR250R摩托車失傳的技術)3

接下來進入正文,在筆者這次試乘的好幾台中古車之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CBR250R(MC19)。搭載水冷式并列四缸DOHC 4氣門、排氣量249cc的這顆發動機可以發揮出45ps/15,000rpm的最大馬力。

采用現在隻有MotoGP賽車才會采用高價位的凸輪齒輪系統(cam gear train,凸輪軸不是以常見的鍊條來轉動,而是透過齒輪進行轉動的高超技術),并且使用高剛性的五角形斷面鋁合金雙翼梁車架、鋁合金搖臂以及Pro-Link式後輪減震裝置等等。

隻聽它的規格配備大家甚至會誤以為「咦?本田推出了全新的250cc超級運動車型嗎?!」,雖然它擁有如此驚人的配備,但是這台車卻是在1988年制造的車型。它其實是一台距離現在30多年前的舊車型。

懂的人就會知道,這台車就是現在依舊被認為是四行程250cc車型史上最強車型的CB250RR(MC22)的前一代車型。它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車架的結構與RR的前輪刹車裝置采用的是雙碟盤刹車而已,在發動機性能方面屬于相同的等級,特别是這兩款車的那種仿賽款風格般的外觀可以說是幾乎相同。

順帶一提,R版雖然是使用單碟盤刹車,但是它也有很多優點,像是減少了簧下重量以及變得容易維修等等,所以并不是使用單碟盤刹車就一定比雙碟盤刹車還要糟糕。大家隻要想想現在的250cc運動車型也都是采用單碟盤刹車,應該就能夠認同這點。從這個角度來看,它或許可以說是一台重視實際利益大過于外表的名車。

搭載F1技術,轉速20000rpm的咆哮排氣音

本田cbr250rr摩托車參數(重新感受本田CBR250R摩托車失傳的技術)4

騎行感非常獨特,與現在的250cc運動車型截然不同。首先,它的坐墊低的驚人,CBR250R(MC19)的坐墊高度根據數據資料是720mm,與現在車型CBR250RR(MC51)790mm的坐墊高度相比的話,明顯可以看出它相當低。 當時的車體既修長又精簡,雖然搭載了四缸發動機,但是車重也隻有154kg,與現在車型相比少了10kg。

也就是說,它的雙腳著地性極為優秀,機動性也相當的好。本田當時推出時也強調它的研發概念是「同時兼顧運動性以及易操縱性的超級運動車型」。最大馬力45ps,遠遠勝過現在250cc級别中最強大的CBR250RR的38ps馬力。這台車據說采用了F1的技術,轉速能夠達到20000rpm的超高性

具備了與現代車型截然不同的騎行表現以及樂趣

本田cbr250rr摩托車參數(重新感受本田CBR250R摩托車失傳的技術)5

它的騎行方式也與現在的摩托車完全不一樣。筆者這次試乘時也在賽道上試了一下,它的減震裝置非常柔軟,刹車也相當靈敏,過彎時不會沖過頭,回正車身時重視「Slow in,Fast out(慢進快出)」的傳統騎行方法。但是這也并不是就是說這台車會很慢,因為它有一定的馬力,車體也相當輕盈,所以在能夠油門全開的直線道上也能展現出壓倒性的速度。

另外,因為坐墊低,重心也低的關系,所以像是過彎回正車身等等的感覺,也很像是讓飲料罐滾動的感覺。隻要習慣這一點的話,其實騎起來也意外的輕松,節能的騎行表現也讓人覺得快樂,離地面也很近,所以騎車時也可以非常放心。

另一方面,現在的250cc運動車型因為前輪荷重比較大,重心也高,所以騎行方式受到車體與底盤裝置的影響,變成是急減速,直接傾斜車身,然後就轉彎。雖然運動性能也有所進步,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難以掌握極限的部分,像是摩托車所發出的聲音等等。

早期摩托車的減震裝置都是軟綿綿的,輪胎也都是滑滑的,因此轉彎時經常需要邊騎邊找。雖然從各種方面來說,30多年前的摩托車與現代的摩托車是無法拿來一起比較,但是實際試乘比較過後,絕對會發現它擁有不同的個性,各有各的優點。

興奮的感覺或許就是一種暗示

由于摩托車市場的改變以及廢氣排放标準等等各式各樣的理由,所以筆者其實也知道它并不真的就是「失落的技術」。雖然各家廠牌也都埋頭研發以「溫故知心」為主題的車型,不過筆者還是重新感受到挖掘昔日車型使用的卓越技術以及「騎行感」其實也相當有意思。

會這麼想也是因為隻要騎著以前的摩托車,就會感覺到神奇以及新鮮,讓人興奮到不行,而這應該也藏著什麼暗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汽車资讯推荐

热门汽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