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太極拳實戰三大必備技巧

太極拳實戰三大必備技巧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07:05:40

太極拳實戰三大必備技巧?​我寫這篇文章《怎樣才能練好太極拳》,大家一定覺得很不新鮮,因為關于太極拳的論談太多了,可謂百花齊放,“萬家”争鳴鄙人時時提筆,又随時放下,今天,我終于下定決心,操筆論拙,至于太極拳的功夫,真是談不上,但我寫的這篇文章,都是從師、悟道研習太極拳的切身體會,拙作如下:,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太極拳實戰三大必備技巧?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太極拳實戰三大必備技巧(怎樣才能練好太極拳)1

太極拳實戰三大必備技巧

​我寫這篇文章《怎樣才能練好太極拳》,大家一定覺得很不新鮮,因為關于太極拳的論談太多了,可謂百花齊放,“萬家”争鳴。鄙人時時提筆,又随時放下,今天,我終于下定決心,操筆論拙,至于太極拳的功夫,真是談不上,但我寫的這篇文章,都是從師、悟道研習太極拳的切身體會,拙作如下:

要想學好太極拳,首先,必須有明師指點,明師雖不是什麼“名師”,也不是什麼“名家”、“大師”,但是他真正懂得太極拳,能夠引導你走向太極拳的康莊大道。我的太極拳老師,雖名氣不大,但都是當今太極拳界很難得的一位明師,說到此,我不得不向大家介紹一下:我的啟蒙老師、終身難忘的大恩師馮士英老師,乃吳氏太極拳一代宗師楊禹廷之入室弟子,又是中外著名内功發動家胡耀貞在北京的第一批入室弟子,與享譽太極拳界的五虎上将王培生、李經梧、孫楓秋等為同門師兄弟,在北京太極拳界有“活泥鳅”之稱。

今天,我寫這篇文章,也是為了告慰恩師的在天之靈。話又說回來,明師引你入門,關鍵是入門,怎樣入門?入門的東西是什麼?這一點大家想必都知道:身法要領。練太極拳講三調,即調身、調氣、調神。身法要領也就是“調身”之法,關于身法方面東西書上講得不少,其論文也不少,根據吾師所授我再具體一下,太極拳論有雲“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一身備五弓”。歡迎關注傳統武學公衆平台。能夠使“五弓”合一,成為一張大弓,才能在調氣上做功夫。“五弓”乃身弓(從大椎到尾骨)、手臂兩張弓(從手梢到肩根)、足腿兩張弓(從足指到胯根)。

“身弓”的調節:無極式站立,先将兩肩根、兩胯根(腹股溝)極力往回吸勁,使胸、腹松淨;同時尾骶骨松垂并與兩胯根合住勁,使周身之氣穩在腹部丹田;玉枕穴垂直向上虛虛豎起,謂之虛領頂勁;再将鼻尖(準頭)堅起,鼻尖找肚臍、肚臍再找會陰,會陰穴輕輕上提如提物狀,使任脈之氣穩在下丹田;督脈(脊椎有節節拉開之感),乃身弓(主弓)之弓背,任脈乃弓弦,“蓄勁如開弓”之身弓完成。手臂二弓:太極拳動作無論如何運轉,都要以手梢引進,中節(肘部)下沉,根節(肩根極力回縮),肩外側圓着向前合,使手梢與夾脊對稱起來,兩張輔弓完成。

下邊兩張弓,身之下盤,如調節不好膝關節易出問題,當今有許多練太極拳的人腿部出了毛病,肯定是調節不當,腿弓調節我想從虛實轉換上講,由坐步到弓步:坐步式,重心在右腿時,右胯根極力向回抽勁,右膝外側内扣上提到右腹股溝,右足跟有外撐之意,尾骶骨要落在足跟上,使胯、膝、足、尾骶骨合為一體,此為腿的實弓;向左弓步過渡時,左胯根向回吸住勁,左膝内扣并虛着向前挺進,左足尖有向下扣踩之意(如履薄冰),同時右腹股溝松開,尾骶骨極力下垂使裆内圓撐,左足繼續沉踩,有入地三尺之意,右腿内側極力舒展有蹬空之意,待鼻尖、肚臍、會陰與左足大指看齊時左弓步完成,形成三角合力,右弓步要領與此相同。(歡迎關注傳統武學公衆平台)尤其吳氏太極拳,講究實中有實,虛中還有虛,虛實變轉更加細膩,如上操作,使手足都系到了脊椎上,五張弓合為一張弓,在以腰脊(命門)為弓把,作為樞紐,收放皆源于此,方合“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之道,此乃太極之身法。

上邊講了“調身”之法,也就是武氏拳論講的“一身之勁在于整,一身之氣在于斂”中的整勁的體現,緊接着就要在斂氣上下功夫,斂氣的關鍵調氣,調氣就是調節呼吸,就是要“以凡人之呼吸,尋真人之呼吸”。“真人之呼吸”,“胎息”是也;“胎息”之道,又是煉氣化神之道,其原理,就是通過中正完整之身法,把全身之氣集中于丹田,再以此為中心采氣到命門(腰脊),守住,守得時間越長,命門之火越旺;命門兩側為兩腎,腎屬水,命門火旺,腎氣十足,後腰相對充滿,弓把才能有張力,随着練功的深入,前丹田與命門氣機充滿、帶脈充滿,再以意導氣,達于背部,拳雲“神通于背”、“牽動往來氣貼背”。以後在行功蓄勁時,意思總是從命門到脊背,如貓捕鼠,再如猛虎撲食,蓄而待發,太極行功之妙總在蓄勁,能蓄勁,則能蓄神、養氣,無限天機由此而出。

​古代養生法有雲“龜息”者,亦不期而達,甚妙!甚妙!此節言斂氣到背的功夫;再以“胎息”為中心,采氣、養氣,使氣由背至百會,“太極内功”稱之“靈機于頂”,此步功夫必須中氣充足後方可以意導氣,穩步打通督脈,不可操之過急。以筆者的體會,“靈機于頂”一步功夫,感覺後頸動脈相對充滿,玉枕穴有鼓起的感覺,行功時眼前有光感,此非虛言,願與行功達此境者或專修道家功法有此感覺者交流心得。(歡迎關注傳統武學公衆平台)寫到此不由得想起莊子的一句話:“緣督以為經”。通過斂氣,由下丹田開始蓄能量,逐漸打通督脈,現出元神,南懷瑾先生稱之為“由生機以靈機”,此時再以神馭氣,靈機指揮生機,使氣達于神,神藏于氣,互包互孕,太極行功,無論動靜,皆神氣之動是也。

真正練好太極拳,必須學會以神馭氣,用上邊的神指揮上邊的氣,使乾坤(乾為頭,坤為腹)合而為一,道家稱之為“性命雙修”。“乾”道家功法亦稱之為“上丹田”,“坤”稱之為“下丹田”,孫祿堂老先生說得太好了“上下相通為内呼吸”,“上”與“下”如何打通?筆者參閱名人名作、道家功法自感不少,能說明白的不多,應該說是極少,也許是怕洩露天機吧!“洩露天機,必遭天遣”。

鄙人為了使真東西公諸于世,不使其失傳,更為了給人類造福,奉師命,冒着遭天遣的危險把這一訣竅貢獻出來,供大家參考:由“下丹田”開始積蓄能量,通過尾闾關達到夾脊,上升到頭頂,也就是到“上丹田”,眉間有發緊之感,此時,再凝神入腦使其空靜,頭腦空靜之後,再凝神于中宮(胃口)處,由點到面,松開中竅,因其位于上丹田與下丹田中間,也就是上、下丹田的關口,此處打通,身中的上氣與下氣才能接通,以至心腎相交,水火相濟,卻病延年。拿行功來說才能以神馭氣。能夠上下相通,“内呼吸”(胎息)得越好,相對來說丹田氣就越充實,越能松空;腹内中和之氣如蛇吸食,大到包羅萬象,蓄勁時,由命門(弓把)至五營四梢合于丹田,謂之“開中寓合”,發動時,由丹田鼓動全身,形合氣開,謂之“合中寓開”,吳氏太極拳稱之為“内大外小”,妙極!“拿住丹田煉内功,哼哈二氣妙無窮。”說得太好了!

文章結尾,筆者濫用名人之詞:

《道德經》有雲:“夫一者,天得一則清,地得一則甯,人得一則靈,得其一則萬事畢矣。”在下的筆名之所以叫誠一,因為這個“一”就是生命根本,拳中稱之為腹内中和之氣,道家叫做“抱元守一”,釋家叫做“萬法歸一”,儒家稱之為“執中”;《道德經》又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萬物得從一開始,望修煉太極拳的人們快來找這個“一”吧!

寫這篇文章借以告慰我的恩師馮士英先生、李經梧師伯、王培生師叔,你們的在天之靈,安息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