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子美,相信大家不陌生,從小學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到初中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再到高中的《秋興八首》,杜甫一直給同學們的印象都是“憂國憂民”式的,“沉郁頓挫”也因此成了杜甫的固定标簽。誠然,心系家國的情懷值得我們高山仰止,但人生的百般況味更适合我們圍爐夜話。讓我們在《贈衛八處士》裡,體會杜詩展現的人情之美吧。
贈衛八處士
杜甫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複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鬓發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
問答未及已,兒女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贈衛八處士》是一篇贈别詩,在動亂年代,詩人和故友重逢,一夕相會,又匆匆别離,免不得讓人心生感慨,欣喜、溫情、怅然、珍重和離别的難舍,都能在這首詩找到多種情感的影子。
開頭前兩句,有點像聚會開頭的寒暄——哎呀,多少年沒見了,人入中年,見一面太不容易了: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這裡的“參”即參宿,其位處西方七宿,商宿即東方七宿的心宿,這兩個星宿一東一西,一出一沒,漢族民間素有“參商不相見”的說法,以此作喻,正象征着人生旅途聚散匆匆,朋友之間别易聚難。
開頭兩句,現在看來不可思議,但在交通和通訊不發達的古代,此經一别音信杳,那是常有的事。所以杜甫才會特别珍惜這次重逢。“今夕複何夕,共此燈燭光”,意思就是今夜是算哪個良辰吉日,我們能夠在這裡借着燈光促膝長談。
故友重逢,互相的容顔變化我們是最敏感不過的,接下來四句,由容顔變化出發,感慨轉深,情感愈烈:
少壯能幾時,鬓發各已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回想我們上一次相見時還是翩翩少年,可現在各已鬓發蒼蒼,年華老大,怎能不讓人心生感慨,聊起一些彼此認識的朋友,本還想“八卦”一下他們近況如何,誰知道他們已“先行一步”,讓人唏噓不已,再歎重逢之不易。
從“焉知二十載”開始,詩人開始描寫主人家的熱情款待,不論是“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的彬彬有禮,還是“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的家常飯食,再或是“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觞”的主客暢飲,皆款款道來,流露出一種真摯感人的情誼。
我們知道,杜甫在我們印象中是一個憂國憂民的形象——“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但這首詩顯然和杜甫沉郁頓挫的詩作有所區别,其風格上更接近樸實無華的漢魏古詩。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行行重行行》)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鬥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青青陵上柏》)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今日良宴會》)
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随物化,榮名以為寶。(《回車駕言邁》)
往事随風,人生如夢,普世情感在詩歌中總是不期而遇。
也有人認為,這首詩體現的不是一種向外的具有普世意識的沉郁頓挫,而是一種向内的沉郁頓挫。本來,久别重逢是一件令人心情愉悅的事情,但在作者筆下,除了“今夕複何夕,共此燈燭光”能看到幾分激動外,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感傷。為什麼呢?這一次相聚讓詩人得知自己的故友已去世過半,世事無常之感油然而生,雖然主人的“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長”給詩人以幸福的微醺,但“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又不得不把人從溫馨拉回到冷冰冰的現實:戰火仍頻,民不聊生,人生無常,聚散匆匆。一切,都令人頓生悲涼。
愈是簡單真摯的情感,愈是能直擊人的内心,畢竟我們不一定有憂國傷時的博愛情懷,但一定經曆過普通人的離合悲歡,文學的魅力在于它能觸發一個人的“共情”。大抵這就是此詩絲毫不輸杜甫七律的原因吧。
世事滄桑離我們太遠,但這并不意味我們就不能找尋生命中的刻骨銘心。
關于這首詩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在讨論區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