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有一座太山。
太山,位于太原市西南20公裡的風峪溝,在龍山和蒙山之間,屬于西山山脈。千年古刹龍泉寺便位于其中,依山帶水,是個藏風聚氣的好地方。山間景緻四季各有不同,古建築及文物更是有着悠久的曆史底蘊。
此前,太山及龍泉寺并不為太多人所知,直到2008年,唐代塔基地宮及“五重棺椁”的發現,讓這裡蜚聲海内外。
今天,“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将帶你走進太山博物館,感受大唐晉陽佛教的繁華興盛。
千年古寺曆久彌新
太山之名,始見于南朝沈約所著的《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中所載“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積年,仲德欲南歸,乃奔太山……”相傳,北漢時有山民“石敢當”以勇敢聞名于世,就連他居住的山也跟着出了名,太山之名便取之“太(泰)山石敢當”的諧音。還有一種說法是,因遠看山峰呈“太”字而得名。
太山山勢磅礴,将龍泉寺裹藏在中間。據文獻記載,太山寺創建于唐睿宗李旦景雲元年(公元710年),原為道觀,名“昊天祠”。金、元兩朝時,寺廟毀于火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山寺因百姓祈雨得泉而重建,名為龍泉寺。
寺中現存有一座唐景雲二年所立的石碑。該碑通高6米,碑首盤螭,六螭交錯,刀法洗煉明快,具有典型的初唐風格。這塊唐碑是目前全國發現的繼乾陵武則天無字碑、西安碑林唐玄宗孝敬碑之後的唐代又一大碑。現今該碑地上部分僅存3.8米,應為原寺廟塌毀後所埋沒,碑文曆經1300多年歲月洗禮,隻剩餘一小部分尚可艱難辨識。據太山博物館館長張志敏介紹,依據目前所辨,此碑所刊文字基本上是對武則天主要生平業績的記載和頌揚,其中包括一些武則天所造的新字。此外,龍泉寺中還保存有一個高64厘米的唐代八角形經幢,這是我國現存為數不多的華嚴經幢之一。
據史料記載,北都晉陽“大寺15所,大禅10所,小院百餘,僧尼2萬餘人”,可見當時佛教的興盛。武則天曾以并州為其祖籍,定并州為北都,在太原大興佛事,廣建廟宇,并多次到山西祭拜禮佛。今日的太山龍泉寺,與周邊同時期的天龍山石窟、聖壽寺、蒙山大佛開化寺以及龍山童子寺等衆多的寺廟,集中展現着唐代晉陽的佛教盛況。
太山龍泉寺在繁盛時期共分為上、中、下三寺。目前僅留存下寺的部分建築,多為明清時期所建。整個寺廟依山而建,高低參差,錯落有緻,殿堂樓閣,小巧玲珑,自成格局。為更好地保護相關文物,1996年9月太山文管所成立。2013年3月,太山龍泉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起進行提檔升級建設,2019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曆時4年多時間,複建了舍利塔、唐佛塔遺址展廳、東坪新寺(也叫上院)和望都閣等建築,改造了周邊環境,增加了配套設施。2020年9月,太山文管所改制為太山博物館。
古建彩塑美不勝收
跨過沙河橋,太山腳下矗立着一座氣勢恢宏的雙排柱重檐歇山頂牌樓。坊額書“古刹龍泉”,通過此牌樓便進入太山景區。山下有名将李存孝之墓。李存孝原名安敬思,生于唐鹹通八年(867年),卒于天複三年(903年)。古人雲:王不過霸,将不過李。其中,“李”指的就是李存孝。後人将其葬于太山之前,尊其為太山守護神。
拾階而上,來到龍泉寺的下院,下院現存的大雄寶殿、佛祖閣、觀音堂、普賢殿、文殊殿、龍神祠等,為明清建築遺存。其中,大雄寶殿,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為二層樓閣式建築,一層面闊五楹,中間三楹為大雄寶殿,東西頭各有一間,為禅房。殿内明清造像已毀而無存,現在所見泥質彩繪塑像及壁畫均塑繪于近年。大雄寶殿二層為佛祖閣,閣内原有造像亦毀而無存,現有塑像亦為新造。
繞行佛祖閣至後院,眼前便出現三座并列的磚木結構建築,分别是觀音、文殊、普賢三殿。正中為觀音堂,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俗稱八角亭,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建築,為八角木結構團殿。觀音堂東西兩側,分别是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的文殊殿和普賢殿,三座建築構成了明清之際盛行的“華嚴三大士”殿堂建築格局。
觀音堂内保存有佛教造像和懸塑共79尊。你看,正面靠牆塑的是西方三聖,即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堂中央用磚砌成六角蓮花台,上供觀音。善财童子與龍女淩空侍奉左右,兩旁十八羅漢面對菩薩,作朝拜狀。閣内四壁,上下均以懸塑布局而成,有山、有樹、有殿宇、有人物。仔細觀察,菩薩、羅漢們形态各異,他們或開心而笑、或舉缽而行、或靜坐思考,每個人物舉手投足間都充滿了藝術魅力。整個堂内雕梁畫棟,塑工洗煉,色澤純樸,精美絕倫,極富明代造像俏麗俊秀的風格,堪稱建築和雕塑渾然一體的佳作。這些都是龍泉寺的精華所在。
觀音堂向東不遠處,就是龍神祠,又稱龍王廟,内供奉龍王像。當地百姓以前多在此祈禱龍王降雨。據碑文記載:“寺東數十步為龍神祠。祠前有方潭,深廣不盈丈……其中邑人祈請雨澤往往有驗。”祠前泉水經石雕龍頭汩汩流入潭中,清冽幽深,甘純甜美,稱龍泉。這也正是龍泉寺得名的由來。
金棺銀椁發現始末
在複建的仿古建築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唐代地宮遺址保護展示大廳了。地宮内,金碧輝煌,從上到下每一個部件都是純銅打造。
龍泉寺地宮的發現,緣于一次消防蓄水池的修建。張志敏回憶道,2008年5月8日,太山文管所因消防蓄水池年久滲水,他正組織工人在蓄水池旁進行開挖,準備新建蓄水池。10時左右,一個工人的工具突然碰到了堅硬的石闆,接着陸續出現了石條、石塊等物件,之後,竟然出現了一個“石門”。太原市考古所随後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經清理表明,這處建築遺存是一座佛塔的遺址,塔基上部已完全損毀,僅殘留一塊呈長方形的塔基。塔基中部下方,是用砂石築砌的約1平方米的地宮,由過道、石門和地宮主體組成。石門兩側各有一尊浮雕力士像,微向前傾,上身赤裸,下身着羊腸大裙,動作誇張,神情威猛,為唐代石雕之精品。
發掘時,地宮墓道兩側均有彩色壁畫,由于見光氧化,不幾日壁畫脫落,隻留下些許剝落的顔色。而地宮門口左右兩尊守門力士卻嘴唇鮮紅,經久不變。根據地宮規格,佛塔應該有10米高,考古挖掘後,并沒有發現佛塔的其餘殘餘部分。
打開地宮後,裡面是一個石函,一層層開啟之後,最裡面竟然是一個打着千年蝴蝶結的金棺。經射線探測,金棺内應該是一布包,包裹着許多綠豆大小的舍利。這個“蝴蝶結”也成為開啟金棺的最大難題,此後多年,金棺一直沒有開啟。金棺中究竟有什麼,世人一直都很好奇。太原文物部門也一直為解決“不解開蝴蝶結,不斷開絲帶開啟金棺”這一難題而努力。
如今,利用種種科技考古手段“蝴蝶結”已經被打開,金棺中的秘密也有了答案,當中裝有23顆佛家舍利。
館長推薦
太山博物館館長張志敏為您推薦該館的鎮館之寶和經典文創。
鎮館之寶
五重棺椁
說到太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當然非五重棺椁莫屬。2008年5月8日(農曆四月初四),太山龍泉寺發現舍利塔基,出土了五重棺椁,共分石函、木椁、鎏金銅棺、銀棺、金棺五重,為典型的唐代佛舍利瘗埋形制,其精美的金銀細工展現了盛唐高超的工藝技巧。
最外層是石函,砂石質,呈長方體,長約58厘米、寬約46厘米、高約60厘米,由函蓋、函身扣合而成,遍刻供養人姓名。石函銘文中有一特殊字“忠”(發音同臣,意為隻忠于一人)。“忠”為武周時期所造的19字之一,而所造之字也隻在武則天在位時使用。由此推斷舍利寶函制作、瘗埋及地宮的建造年代應為武周時期(690年—705年)。石函右下側出現有“雲麾将軍行左衛親府中郎檢校安西大都護上柱國漁陽郡開國公田楊名□妻”,田楊名在《舊唐書》《新唐書》中均有記載,是武周時期的安西都護,政績卓著。從田楊名這樣位高權重人物的出現分析,石函應為盛唐時期文物,塔基應該是建于唐武周至睿宗時期(684年—761年)。
第二層為木椁,清理後發現木椁四周鑲嵌佛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及鋪首銜環等鎏金銅飾。
第三層為鎏金銅椁,長約21厘米、寬約10.5厘米、高約13厘米,非常精緻。坐在雕琢精美的鎏金銅質須彌座上,前檔亦錾有尖頂弧形門,門楣門框飾以連珠,門上鑲有三排十八個門釘、一對門環,門上方鑲嵌朱雀,門兩側立有兩弟子像,後檔上方鑲嵌玄武,下方鑲嵌佛足,銅棺左右兩側鑲嵌青龍、白虎,棺蓋兩邊各有兩個鋪首銜環。這些銅椁壁上鑲嵌的圖案,都是用大約0.2毫米厚的銅片鑲嵌上去的。
第四層為銀棺,這層棺椁最為精美,長約13厘米、寬約6厘米、高約7厘米,鑲嵌有珍珠、各色寶石百餘顆,下有須彌座,四面同木椁、鎏金銅棺一樣鑲嵌佛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及鋪首銜環等飾品,前檔尖頂弧形門,門框飾以連珠,門上鑲有三排十二個門釘、一對門環,門前立有一隻仙鶴和兩個悲戚儀态的菩薩。
最後一層即為金棺,素面,長約8厘米、寬約4.5厘米、高約3厘米,用一條紅色綢帶捆紮,打有蝴蝶結。金光燦燦,非常精美。
經典文創
朱雀胸針
在五重棺椁中,木椁、鎏金銅棺、銀棺四周都有鑲嵌佛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及鋪首銜環等飾品。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在古代又叫作四象、天之四靈,佑澤四方。
上古時代我國古人在靠近黃道面的一帶仰望星空,将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成若幹個區域,稱之為二十八宿,又将這二十八宿按方位及季節和四象聯系起來。以每部分中的七個主要星宿連線成形,以其形狀命名。南方的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轸(水蚓)聯為鳥形,稱朱雀。
《詩經·商頌·玄鳥》中:“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這句話的意思是殷商說自己的先祖——契是由玄鳥生下來的,所以建立了強大的商朝,玄鳥便成了商人的始祖。後羿傳說中的三足烏講的也是朱雀的故事。
在綜合考量之下,太山博物館最終選定朱雀作為太山的Logo,并實際運用,該館首個文創産品即為朱雀胸針。
山西晚報記者 呂國俊 南麗江 孫轶瓊 通訊員 楊敬
(責編:溫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