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兵馬俑之謎解開了嗎

兵馬俑之謎解開了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2 20:08:13

“秦始皇兵馬俑”,為中國第一批世界遺産,位于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東側1.5千米處。兵馬俑為古代從葬制度中的一個類别,即:為兵馬形狀的陶制雕塑殉葬品。自1974年3月,當地村民在挖水井時無意發現至今,他給世人帶來的就隻有曆史的震撼。

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個葬坑呈現出“品”字形。首先發現的為一号葬坑,為長方形,裡面有将近8000個兵馬俑,四面各有門道。在一号葬坑兩側,為二号坑與三号坑。近些年,随着對秦俑坑的不斷審讀與研究,學術界提出了不少新的觀點。

兵馬俑之謎解開了嗎(已經被發現四十多年的兵馬俑)1

其中,大緻可分為這幾個問題:

誰是兵馬俑的主人?

我們都清楚兵馬俑為秦朝産物,在人們普遍印象中,兵馬俑為秦始皇陪葬品。但近年來有新的觀點出現,引起學術界熱議。此觀點認為,兵馬俑坑為秦代宣太後墓的陪葬坑,與秦始皇無關。這種說法遭到考古專家的反駁,原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袁仲稱:

“宣太後死後葬于芷陽,與兵馬俑坑不在同一地點,顯然流傳說法不實。”早在1975年,秦俑考古團隊即公布挖掘簡報,明确說明兵馬俑坑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事實上,也證明了這點,因此,關于兵馬俑主人争議,可就此揭過。

兵馬俑之謎解開了嗎(已經被發現四十多年的兵馬俑)2

據了解,自發現兵馬俑坑以來,前後發掘曆經三十五年,期間,共出土不同年份的呂不韋戈六件,寺工戈一件,寺工铍十六件,統計下來,帶有始皇紀年的銘文共計二十三件。除此而外,還有不等數量的寺工矛、寺工錞。

這裡所指的“寺工”始于始皇二年,為秦朝特設的中央官署機構,職責為鑄造兵器與車馬。一号坑内,發現的所有陶文,皆是出自秦始皇時代。

兵馬俑之謎解開了嗎(已經被發現四十多年的兵馬俑)3

地下軍陣應是宿衛軍?

上文可知,秦俑坑為秦始皇陵的陪葬坑,這些地下兵馬俑,是以怎樣的身份陪葬?這點學術界衆說紛纭,觀點不一。簡單來說,分為四種:即送葬說、“封”說、衛軍說、宿衛軍說。顧名思義,這些不同的觀點,代表着這些兵馬俑身份迥異。

像“封”說,常指葬坑中的士兵形象,是為了紀念獲得戰功的士兵。衛軍說,則分為三類,不同葬坑對照着不同的身份,一号坑為守城士兵,與宿衛軍同理。二号坑為都城屯衛士兵,三号坑為郎衛。無論是何種身份,能夠給秦始皇陪葬,無疑是偌大的榮耀。

袁仲認為,陪葬不同于送葬。送葬指的是活人,如霍去病離世後,漢武帝“發屬國玄甲”,送葬軍陣從長安排到了茂陵。而陪葬,則也講究形式,有的朝代會選擇活人陪葬,有的則選擇物品陪葬,毫無疑問,兵馬俑坑并非指的活人陪葬,而是以“俑”制成戰士形象,進行陪葬。

兵馬俑之謎解開了嗎(已經被發現四十多年的兵馬俑)4

那麼,兵馬俑坑陪葬者,到底為何種身份?

上文可知,“封”說是指紀念獲得戰功的士兵,但俑自出現至發展,從未有過“封”說陪葬的先例,在古時從葬制度中,也沒有這種說法,因此,并不成立。

再說三種衛軍說。兵馬俑坑劃分為一、二、三号坑,有觀點稱,不同葬坑為不同職責的陪葬衛軍。但是,需要注意,這三個葬坑其實原為同一組葬坑,隻是在後來被劃分為三區,因此,三種衛軍說并不成立。

秦朝中央軍有三種:一是郎衛負責殿内安全;二是守宮衛隊,負責整個宮殿群的安全;三是駐守在都城的軍隊,即宿衛軍。由此可知,前兩種士兵,守衛區域皆在陵園内,而宿衛軍守衛範圍則包含外城東側。

兵馬俑之謎解開了嗎(已經被發現四十多年的兵馬俑)5

再來看兵馬俑坑,均位于始皇陵園外東側,由此,兵馬俑坑中的低下軍陣,應為宿衛軍。

那麼,秦俑坑何時開始修建?

關于秦俑坑的具體修建時間,史書中并未有詳細記載。據了解,俑坑内出土最晚的文物為寺工铍,制造時間為始皇十九年。這個時間點距離秦朝大規模修建陵園隻早了七年,而始皇帝修建陵園時間是在公元前221年,可以推算,秦俑坑是在統一天下後進行修建的。

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病逝,次年,全國爆發大範圍農民起義,參與建設陵園的壯丁被強迫前線作戰,修建計劃陷入停滞。故此,推測秦俑坑的建成時間為公元前209年,前後跨度十年。

兵馬俑之謎解開了嗎(已經被發現四十多年的兵馬俑)6

究竟誰是秦俑的設計制作者?

整個秦俑坑内,共有8000餘件兵馬俑,整齊劃一、排列有序。望着這些栩栩如生的陶俑,武器、表情、服侍皆各有不同,可以說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神态,皆在這些兵馬俑上得到呈現,最大化的還原了當時人們的精神狀态。

我們不僅好奇,這些技藝水平極高、制造精美絕倫的設計制作者是誰呢?

在挖掘過程中,考古人們發現,一些兵馬俑身上留有刻畫或戳印的陶工名字。截止2009年,已經相繼發現87個陶工名字,經過研究,可判斷這些名字中,大多來自于官辦制陶機構,另有一部分來自民間的制陶作坊。

兵馬俑之謎解開了嗎(已經被發現四十多年的兵馬俑)7

袁仲稱:“能夠在兵馬俑上留下名字的陶工,必然為當時技藝高超的工匠,他們在制作兵馬俑過程中,起着領頭作用,每個高水平工匠手下,必然有着大批陶工協助。”可以預見,至少有上千人參與了兵馬俑制作。

可以說,集合如此衆多能人巧匠,從事一項藝術作品的創作,這在古今中外都是聞所未有的。但是,至于兵馬俑設計者是誰,我們已無從考證,曆史上亦沒有記載。

根據已知線索,始皇陵園是朝内丞相受命主持設計的,而兵馬俑修建時間跨度較長,從公元前221年至前210年,近十餘年時間,期間秦朝丞相一職,幾經變換,相繼有隗狀、王绾、馮去疾、李斯等人上任。

兵馬俑之謎解開了嗎(已經被發現四十多年的兵馬俑)8

現今,我們已很難判斷,到底是哪一位設計出了兵馬俑,隻能較為模糊的說這是出自秦代右丞相之手。

秦軍中如何區别地位高低?

其實,區别的方法倒也不難,我們可根據不同的铠甲與冠形制來區分。

像是官階較高的将領,俑身彩色魚鱗甲,頭戴鹖冠。中級官吏身穿花變前胸甲,頭戴雙闆長冠。低階官吏則是沒有彩色邊紋的黑色甲,頭戴單闆常官。我們在參觀兵馬俑時,按照以上辨别方法,一看便可得知秦俑官階高低。

兵馬俑之謎解開了嗎(已經被發現四十多年的兵馬俑)9

俑坑内為何沒有鐵制兵器?

根據資料記載,近年來在秦俑坑内出土的武器,多為青銅制,鐵兵器僅有鐵矛一件,鐵镞兩件。有觀點猜想,至秦朝時期,青銅武器已經落後,被更為精銳的鐵制武器所取代,成為秦軍主要裝備。既然如此,那麼,為何在秦俑坑内,鮮少見到鐵制武器呢?

難道僅因為秦俑具有紀念意義,所以,陪葬的武器也隻能選擇對應時代的青銅武器嗎?

關于這點疑問,袁仲同樣給出了解答。他說:“盡管鐵制武器在戰國時期便已出現,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當時的煉鐵技藝并不先進,打造鐵制武器費時費力,難以在短時間煉制大量兵器,這無疑限制了鐵制武器的應用。”

兵馬俑之謎解開了嗎(已經被發現四十多年的兵馬俑)10

一直到了漢代,炒鋼與灌鋼技術的發明,使得鋼鐵冶煉技術突飛猛進,鐵制武器得以大規模制造,自此取代青銅武器,成為作戰軍隊的主要裝備。整個取代過程曆經數百年,從西漢中期起,至東漢初期方才完成,另外,青銅兵器并非大家印象中的那般不堪。

秦代的青銅武器,技藝精湛,刀鋒銳利,具有極強的殺傷力,這也是為何在鐵制武器出現後,青銅武器仍然經過了數百年,才被取代。

戰馬為何不披馬甲?

如果您去過兵馬俑坑,或者從影像資料上了解過兵馬俑,可以發現,坑中的戰馬都是沒有披甲的。這不免令人好奇,難道其中有着什麼講究?

兵馬俑之謎解開了嗎(已經被發現四十多年的兵馬俑)11

挖掘團隊曾在铠甲坑找到一具馬甲,證明秦代是存在馬甲的。不過為何秦俑坑的戰馬沒有披甲呢?學者推斷,一般披有馬甲的戰馬,多為重裝攻擊,在雙方對戰時,以沖車在前,擊殺敵人。但這種缺點很大,臃腫、笨重、行動受制,時常在戰場上錯失良機,得不償失。

因此,戰國時期,各國交戰時,常用輕車作戰,至漢代是,戰車沒落,車馬上的馬甲亦随之消失。戰國、秦代的騎兵身下的戰馬,同樣沒有馬甲,這點在兵馬俑坑内可以得到證實。根據坑中車馬裝備分辨,應為輕騎兵,這與戰國時期輕車作戰的特點吻合。

最終,至東漢末年,騎兵铠甲逐漸完備。唐代時期,國家長治久安,戰事減少,騎兵铠甲就此衰落。

兵馬俑之謎解開了嗎(已經被發現四十多年的兵馬俑)12

最後一個就是武士俑為何不戴頭盔?

在兵馬俑中出土的士兵俑,幾乎全都不戴頭盔,這引發人們的猜測。其實,士兵俑是有頭盔的,這點在後來也得到了證實,考古團隊在铠甲坑中發現了大量秦軍頭盔。

那麼,為何他們有頭盔不戴呢?

根據記載,秦軍作戰剽悍勇猛,經常脫下頭盔,酣暢淋漓大殺四方。由此,不戴頭盔在古時,象征着英勇無畏,是一種榮耀。

兵馬俑之謎解開了嗎(已經被發現四十多年的兵馬俑)13

可以說,是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生了變化,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後,“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

現今,我們看到的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更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之作。

參考資料:

『《秦始皇陵兵馬俑三十年未解之謎》、《秦始皇陵及兵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