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顆星星陪我守邊防
■劉賀陽
作者入伍前,與父母合影留念。作者提供
11年前的冬天,我年僅13歲的哥哥劉賀龍,為救落水的孩子,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他的英勇事迹在老家廣為流傳。
那時,我年紀還小,不懂什麼叫“天人相隔”。悲痛欲絕的母親告訴我:“你哥哥去了天上,變成了星星。”此後,母親常常以淚洗面,父親本就不愛說話,變得更加沉默寡言。
那年,哥哥被河南省文明辦、河南省教育廳等部門聯合評為“河南省美德少年”,相應獎章被父親珍藏起來。我讀小學時的一天,幾名同學提出想看看哥哥的獎章。我瞞着父親偷偷将獎章帶到學校。父親發現獎章不見了,慌了神,急得滿屋子翻箱倒櫃找。當他滿頭大汗地闖進我的教室,看見我和同學們正拿着那枚獎章時,氣得話都說不出來。
回到家,父親将我揍了一頓。之後,他坐下來,默默流着眼淚擦拭獎章。我看着父親的樣子,心裡非常内疚。從某種意義上講,那枚獎章就代表着哥哥。
我常常見父親撫摸哥哥的遺照,喃喃自語:“龍兒如果還在,都可以當兵了。”因為哥哥在世時說過,他長大後想當兵。
去年,我報名參軍。得知我要去的部隊在西藏時,母親的神情有些複雜:“西藏山高路遠,我現在就你這麼一個兒子……”她盡管心裡充滿擔心,最終還是點頭同意。
離家去部隊那天,我穿着新發的軍裝和父母合影留念。父親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他說:“賀陽也長大了。”
新訓結束後,我信心滿滿地踏上雪域之旅。一段高原适應期過後,我本以為把“高寒缺氧”成功踩在腳底,沒想到我的高原反應其實是“後知後覺”。在一次強度較大的訓練課上,我不管不顧地訓練,沒想到接下來的一周,身體變得極為不适。好在有軍醫悉心照顧,氧氣罐、紅景天口服液齊上陣,我才逐漸恢複“元氣”。
夜深人靜的時候,鄉愁最容易“泛濫”。今年春節,我第一次不在家過年。想到家裡隻剩父親母親,冷冷清清,我心裡不禁發酸。與家人視頻時,我故作堅強:“部隊的年夜飯很豐盛,戰友們很熱情……”挂掉電話,兩行淚滑過臉頰。
或許“報喜不報憂”,是高原邊防軍人的一門“必修課”。在這裡,有許多邊防軍人和家人的感人故事。我的前任連長舒彬,因為長期堅守在高海拔地區,頭發大把大把地脫落。每次和女兒視頻,他都會戴上帽子。軍嫂周忠燕的丈夫胡永飛,因執行任務光榮犧牲,她将“爸爸在西藏不能回來看你”的善意謊言,對兒子一說就是10年……在這裡,一茬又一茬官兵甘于犧牲奉獻,彙聚成雪域邊關的燦爛星河。我也學着大家的樣子,平時電話裡很少向父母提起戍邊的辛苦。
天上的星星,是哥哥的眼睛,也滿載家人的期許。今年7月,作為同年兵裡的第一批,我随隊冒雨去執行巡邏任務。三天兩夜的徒步攀行,我的體力有些透支。當我和戰友們登上海拔5000多米的山口、展旗宣誓時,我的心底瞬間湧上一陣自豪。
高原的初冬,寒氣逼人。雪山之上,繁星點點。我不禁擡頭仰望,尋找那顆最亮的星星。在我看來,那顆最亮的星星就是哥哥。每次看到它,我便能更清楚地知道前方的路怎麼走。
(本文刊于《解放軍報》2021年12月12日第5版)
來源: 中國軍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