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賴明輝 前瞻産業研究院
導讀:本文将從國際産業轉移現狀到國内産業轉移現狀進行分析,了解國内産業轉移的發展特點和趨勢,挖掘了國内三四線城市在承接發展城市産業轉移的機遇和優勢條件,并提出了在承接産業轉移應完善的配套和深圳産業退出的清單。
一、産業轉移的含義
我們常說的産業轉移一般指的是工業企業的轉移,其實産業轉移有兩種含義。一是指生産要素的轉移,是産業的縱向轉移,一般指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産業的轉移或工業勞動力向服務業勞動力轉移,是勞動力的産業間轉移。二是指産業的區域間轉移,即某一産業從産業成熟區域向産業潛力區域轉移,它是某一産業在空間布局上的移動。
産業的區域間轉移不僅發生在發達國家或地區與欠發達國家或地區之間,也發生在一個國家或地區之間及各自内部。其中産業轉移是多途徑、多元化的,兩種産業轉移方式一般是相互促進的,以我國為例,我國的産業轉移主要趨勢是沿海城市向内陸城市轉移、一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轉移,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轉移等,産業轉移将促進我國整體經濟發展,提升産業層級,推動科技創新及城市更新發展等。
二、國際産業轉移發展現狀
1、國際産業轉移的方向從低端産業往高端産業發展
曆史上發生了5次大規模的國際産業轉移,其中最近的一次就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由此我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全球制造業基地,稱為“世界的工廠”。發達國家進行産業轉移主要是因為移出國的制造業成本(包含原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不斷上升和市場的國際性擴張需求,促使發達國家産業向外轉移,而承接國的成本優勢和龐大市場則是産業轉入的根本動力所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以原材料價格低、土地資源豐富、勞動力多等多方面的優勢吸引衆多外來投資企業或機構在華投資建設。
長期以來,國際産業轉移主要發生在制造業領域,但其内涵發生着不斷變化。從資源密集度來看,産業轉移從早期的勞動密集型産業,逐步過渡到資本密集型産業,再到技術、知識密集型産業;從附加值來看,由低附加值産業(如紡織業)發展到高附加值産業(如集成電路制造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産業結構升級大體經曆了四個階段:從勞動密集型的紡織化纖業,到資本密集型的鋼鐵、造船、煉化行業,再到技術密集型的汽車、機械、電器制造業,直到目前的兼具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微電子和信息技術制造業。這個轉移層次階段的發展,也得益于國内的高端人才越來越多,技術研發能力不斷增強,國内内需市場不斷增大等。
2、服務外包業成為國際産業轉移的重要闆塊
在90年代初期,國際産業轉移均集中在原材料采購和加工制造業,随着信息技術的發展,服務外包産業成為國際産業轉移的重要闆塊。以印度為例,随着印度信息技術人才的激增,當前印度每年承接全球服務外包市場近1/2的業務,其中,承接的軟件外包業務約占全球軟件外包市場的2/3,被形象地稱為“世界辦公室”。這一現狀在我國也顯得非常普遍,但我國不僅軟件外包方面,還有其他産業闆塊,涉及産業類型廣。
近年來,在國家政府部門一系列支持政策,以及宏觀經濟快速發展、技術進步,國内企業外包需求和承接外包能力的因素推動下,我國外包服務行業發展十分迅速,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僅次于印度的全球第二大服務外包國。2018年我國企業全年承接服務外包合同額13233.4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8.6%;執行額9597.4億元,同比增長12.9%,再創曆史新高。從業務來源來看,離岸外包發展迅速,2011-2018年複合增速達20.5%。從業務種類來看,信息技術外包(ITO)仍占據主導地位知識流程外包(KPO)發展迅速。
圖2-1 2015-2018年中國服務外包承接合同額和執行額規模
資料來源:前瞻産業研究院
3、我國在國際産業轉移發展中的特點
随着我國的中高端人才不斷增多,工業體系不斷完善,當代國際産業轉移呈現出結構高級化、以跨國公司為活動主體、服務業為熱點領域、業務外包為主流方式以及産業鍊整體搬遷等一系列特色,通過國際性的産業轉移發展,也加強了我國的國際交流發展,提升了在全球的經濟地位。
三、國内産業轉移發展現狀
1、發達城市産業升級推動産業轉移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全年國内生産總值99.0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1%,與2009年GDP總量34.85萬億元對比,約增加了1.84倍。經濟發展預示着衆多城市發展建設進一步升級,這也造成了土地、資源等多方面的稀缺。
以東部沿海城市為例,江浙一帶的沿海城市企業不斷增加,經濟環境日益擁擠,直接後果就是各種生産要素價格的急劇上升,資源、能源供給的日趨緊張,經濟與社會環境的發展日益失調,在這種發展背景下,隻有把喪失優勢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産業轉移出去,才能輕裝上陣,騰出空間和資源發展一些知識技術密集型的産業,實現城市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同時實現本地區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非一二線城市産業基礎條件逐漸成熟
我國全面推進城鎮化建設,中西部等内陸城市不斷發展,受宏觀經濟的推動下,我國中西部各省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加快,帶動了當地的産業發展,也促進了當地産業的發展,這些非一二線城市的人才不斷聚集、産業園區不斷開發建設、資本市場關注度越來越高、相關促進政策也不斷出台。在此環境下,也為普通的三四線城市承接一二線城市溢出産業提供了良好的産業轉移承接條件。
3、産業轉移路徑短,中部城市未受益
要将長三角或珠三角的産業順利轉移到中部地區或欠發達的三四線城市,實際情況還是比較難實現的,因為但并不是隻要存在産業梯度差,産業轉移就會發生。産業轉移最終是否會發生,一方面受産業轉出地推力和拉力的影響,另一方面還要看産業承接地的推力和拉力作用,正是在這兩種力作用強度,決定産業轉移最終是否會發生。
以深圳為例,深圳主要是以輕工業為主,是勞動密集型産業,而且該類産業對産業鍊上下遊的生态有着較強的粘黏性,分析近幾年深圳轉移的産業可見,深圳有一大部分企業流向東莞、惠州、河源、汕尾等地,因為這些地區有土地、距離、成本等優勢,很多中部内陸城市根本沒有機會承接深圳外溢的企業。
4、産業産業集群發展增大産業轉移成本
因一二線城市的産業是集群發展的,産業的生态體系完整,具有完整的産業鍊上下遊,能夠更好的促進及培育中小企業發展。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小企業有多方面的劣勢,比如抵禦風險能力差,信譽度一般不高,因此往往也面臨融資難題,而産業集群則可以幫助小企業克服這些天生的劣勢,衆多小企業集聚在一起,可以産生很強的規模經濟效應和外部經濟。假如産業承接的城市達不到這些配套基礎,中小型企業将在這些地方産生更大的經營成本,且存活率下降,由于這類情況也影響或限制了一線城市的産業轉移發生。
四、國内三四線城市産業轉移機遇分析
1、人才回流為産業承接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我國在改革開放後至2010年左右,随着沿海城市的經濟發展不斷提速,中西部地區人口大規模向出口導向型的沿海發達地區流動,形成“孔雀東南飛”格局。到2010年以後,随着沿海地區産業轉型升級、中西部地區産業承接以及老一代農民工老化,部分人口逐漸回流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人口開始負增長。在這一趨勢下,珠三角、長三角、京津2018年的經濟份額為36.4%、較2010年下滑1.3個百分點;2018年人口占比為22.4%,僅提高0.4個百分點,表明人口仍在集聚但已放緩。這也表明中西部農民工輸出大省常住人口增長明顯加快,四川、湖北、貴州等之前人口一度負增長的地區逐漸重回正增長。
由此可見,人才回流為産業承接地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時近幾年大學生返鄉創業就業成為熱潮,也為三四線城市的産業發展提供動力。
圖4-1 2016-2018年全國人口流入流出地圖
資料來源:恒大研究院
2、三四線城市的城鎮化将是未來城鎮化主動力
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且将主要是國内三四線城市拉動,截止2018年,我國城鎮化率達57.35%。在人才返流、人才轉移的背景下,且我國可轉移的農村人口多數分布在三四線城市下轄區域,這将為三四線城鎮化進程提供發展動力;在人口跨省跨市流動減少的背景下,人口流動将以省内為主,考慮到省會承載力有限,三四線城市的本地城鎮化将是未來城鎮化主動力。三四線城市的城鎮化建設将為承接産業轉移提供基礎條件,未來三四線城市将成為承接一線城市溢出産業的主要對象,這為三四線城市創造了極大的發展機遇。
3、承接産業生态體系的構建同時促進區域企業發展
三四線城市想要吸引和承接來自發達城市的産業轉移,需要構建完善的産業配套體系和政策保障,以湖南郴州為例,郴州市為了承接來自珠三角、長三角的産業轉移發布了《關于支持郴州市承接産業轉移先行先試的若幹政策措施》,将在産業配套、建設用地、項目融資等多個維度搭建好産業生态體系,通過産業園區和配套産業的建設也将促進區域企業的發展,因此,該體系建設是具有雙重效應的,對承接引進的企業和本地企業都有促進作用。
4、一二線城市開始推動落後産能退出工作
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就開始進行産業轉移,當時主要是屬于政府主導的産業轉移,當前我國的産業轉移主要是發達城市的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城市用地稀缺驅動的,近年來,東部地區和珠三角地區的加工工業開始出現土地、勞動力等生産要素供給趨緊、産業升級壓力增大、企業商務成本不斷提高、資源環境約束矛盾日益突出等問題,“騰籠換鳥”成為發達城市的必然趨勢。
據測算,到2010年,僅廣東、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轉出的産業,從産值上估計将達到14000億元左右,未來轉出的産值還會加大,這将給國内三四線城市承接産業轉移創造了難得的機遇。2018年廣東省發布了關于《2018年度推動落後産能退出工作方案》,将進一步加速了廣東省對能耗、環保、安全技術達不到标準和生産不合格産品或淘汰類産能的關停退出,評估的指标包含能耗方面、環保方面、技術方面等方面。此外,以深圳、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均規劃了退出落後産能的機制。
五、承接産業轉移發展策略
為了更好的實現承接産業轉移,三四線城市應為承接的産業搭建精準招商平台和配套體系,對接各類産業園區,營造親商、安商、富商氛圍等,主要圍繞以下四大闆塊:
1、搭建高效的承接産業轉移平台
三四線城市的産業基礎較為一般,而且大部分為農業城市或資源型城市,缺乏競争力,承接産業轉移應搭建産業轉移平台,通過平台大力開展招商引資;通過構建招商平台,對接港澳、長三角、珠三角以及在韓、新加坡的經貿招商活動,力争多引進大項目、大公司,起到龍頭引導作用。平台服務後期要落實和跟蹤企業動态,為企業及時解決發展問題。通過平台聯動區域内的各級開發區、工業園區,做好承接服務作用。在産業空間布局上應與市縣開發區協商共建,龍頭與配套優勢互補。
2、承接産業轉移與自身産業體系融合
在承接産業轉移時,承接地應充分利用好當地農業、工業、資源、旅遊、交通等方面的優勢,制定長遠的産業發展規劃,選擇适合本地區特點的重點産業。在産業承接中,要将現有的産業基礎發揮作用,實現産業間的融合發展。也可以通過吸納外部的資金、管理方法、經營理念、高新科技和先進适用技術,形成本地産業結構調整的新思路和新機制,也為未來的産業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打下基礎。
3、創新承接高新技術産業和現代服務業轉移
随着三四線城市的人才返鄉成為趨勢,部分城市且具有良好的人才技術資源,在承接産業轉移不應隻局限于低端的産能或企業,應該全方位的承接。汽車、化工投資已經向中西部集中,集成電路、計算機和通信等高科技産品以及裝備制造業的生産基地逐步向中西部轉移趨勢顯現。三四線城市應該早作籌劃,既要大力吸引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的投資,同時也要大力吸引科技型、創新型企業投資,吸引國内外戰略投資者,培育一批創新性突出、成長性強、易于産業化的科技項目。
4、大力改善商貿流通環境,為企業送市場送發展
發達城市的企業已經瞄準了日益增長的三四線城市城鎮化發展需求,希望把生産能力轉移到當地,靠近市場,靠近消費者。為了讓這些優質企業進入并投資建設,需要開放當地市場,完善和提供配套的物流和商貿條件。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加快鐵路、公路、航空和沿江通道建設,方便交通運輸,加快物流園區和物流企業發展,發展儲運、配送等現代物流,降低物流成本。為了滿足市場流通需求仍需完善商貿流通網絡,加快建設綜合性市場和專業性市場、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這樣将促進更多優質企業轉移進駐。以湘西鳳凰縣為例,為了吸引産業轉移,配合産業發展,在流通渠道、商貿物流和旅遊開發上加強了投資建設,為企業創良好的市場環境,更好的吸引企業進入。
六、深圳産業退出清單及承接機遇
國内衆多三四線城市都把深圳作為重要的招商的重要對象,是承接産業轉移重點城市之一,随着北京、上海等城市都出台了當地的落後産能退出計劃。2019年5月,深圳市也公布了2019年度推動落後産能退出具體産業名單,包括:能耗退出12類、環保退出12類、質量退出12類、工藝裝備退出12類、以及安全退出類,共計12個産業大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