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竟有個城市叫宿州?
許多人分不清宿州與宿遷。
直到最近宿州各地反複出現的疫情。
宿州市才在全國媒體上,刷了一把存在感。
一直以來,宿州都是京滬高速、京滬高鐵上的重要城市。在擁有蕪湖、黃山、蚌埠、阜陽等等明星城市的安徽。宿州在這擁有16座地級市的偌大省份裡,嚴重地缺少話語權和存在感。
其實,宿州是擁有660萬戶籍人口的地級市,位于安徽省的最北部,淮海地區的南部。與徐州背靠背接壤,西聯河南商丘,東面挨着兄弟城市宿遷。以及與安徽省内的亳州、蚌埠、淮北相連,擁有四縣一區。宿州的轄區非常地狹長,從最西面的砀山到最東面的泗縣,竟有大概250公裡,開車需要3個小時。處于淮北平原地區,是相當罕見的。
最有意思的是:若想從砀山縣坐高鐵到宿州市區,你需要首先從安徽砀山高鐵站出發,經過河南永城、安徽蕭縣、江蘇徐州,才能抵達安徽宿州東站。
從轄縣到市區坐高鐵得路過3個省份,放眼全國,恐怕都是獨一無二的!
因為區劃,宿州目前存在着如下經濟難題:
内部割裂嚴重 砀山和蕭縣是在上世紀50年代,由徐州劃給宿州管轄。然而至今,宿州都沒有把此二縣完全收攏。砀山蕭縣仍然認徐州為自己的親大哥,甚至許多蕭縣砀山的居民,甯願去隔壁的淮北旅遊購物,也不會去宿州市區。
而泗縣臨近江蘇宿遷,與兄弟泗洪縣更是背靠背,從泗縣開車過去到泗洪隻需要20分鐘。也是因為區劃問題,導緻泗縣和泗洪經濟發展差距巨大,許多泗縣人選擇去了泗洪和宿遷就業安家。
外部強鄰環繞 宿州前身為宿縣,是安徽的農業大縣,直到1998年才建市。基本沒有什麼工業基礎,轄區許多煤礦都是由總部設在淮北的省屬企業管理。這也導緻宿州與鄰居淮北在很多年以來,貧富差距懸殊。
而宿州北側為2線大城市徐州,東面為花木電商之都宿遷,南臨皖北中心城市蚌埠。這4座城市,都吸引了大批宿州籍居民就業安家。
所以,宿州市區在周邊城市中,雖然總人口具有優勢,奈何不了人口流失到臨市,至今宿州城建規模仍然是周邊城市最小的,市區人口不到100萬。
如今的宿州,面臨更為嚴重的情況是,有可能步巢湖的後塵,被蚌埠和淮北瓜分。雖然網上傳言四起,但沒有突出優勢的宿州,未來區劃是否會調整還真很難說!
面臨如此多個難題的宿州,該怎樣做才能突出重圍,成為區域大城市呢?
打造每個縣區的發展優勢 既然宿州所轄的縣,不夠“聽話”,不妨就讓他們“單飛”吧!
曾經宿州轄下的4個縣均是國家級貧困縣區。最近10年來,靠着國家的扶貧政策支持,縣容縣貌有了極大的改觀。可是,曾經大部分外出打工的老百姓,一時半會還不想回來。因而,隻有發展自己的特色産業,才能夠吸引人口回流。
在此方面,最北面的砀山縣做得是相當不錯的。
砀山縣地處黃河故道,是水果大縣,素有‘中國酥梨之鄉’的名号,并且在上個世紀,就确立了以酥梨為主導的産業發展規劃。
2021年砀山種植酥梨産量15億斤,總産值27億元以上。年産包含杏、蘋果、黃桃等等水果30多億斤,砀山已經成為了全國水果生産十強縣!
而蕭縣和埇橋區則擁抱徐州,近些年在徐州市區旁邊設立了好幾個新開發區,吸納了來自徐州和蘇南地區大量工程機械、原材料加工、化工企業等等。
靈璧縣靠着臨近宿州東站的優勢,引入了長三角發達地區的許多企業,打造機械制造特色産業集群。
泗縣也依托靠近長三角發達地區的區位優勢和農業主産區優勢,發展了農業機械制造、汽車零部件等産業。
塑造宿州中心大城 最近的5年,對于宿州市區來說,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蝶變”。高架、高樓、高規格景區迅速建設,城市框架已經拉開到200多平方公裡。這種大手筆的建設,帶來視覺上的強烈沖擊,深深地烙在宿州人和每一位到訪過宿州市的人心頭。
5年來,宿州的GDP已經從1200億到如今的突破2100億元,财政收入也已經達到了200億元。是安徽省内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立足于農業,發展農業,宿州的糧食和水果産量更是年年創新高,農業産業化聯合體的數量,現如今擁有312家,位居全省第一位。
如今的宿州,必須塑造中心大城的概念,以來輻射周邊縣市。城區人口迅速提升至150萬人以上,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200平方公裡,并争取燒雞之鄉:符離集早日劃區。
宿州需再用10年的時間,利用杭州全面幫扶的契機,發展數字産業、高端制造産業、機器人産業等等。GDP會達到5000億元,人均收入跟上安徽的平均水平,成為淮海地區的科技創新大城!
您覺得宿州市的未來前景如何呢?
本系列文章仍将持續,歡迎您的關注與轉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