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人類文化的财富。“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話更是每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名言。現在長城不但是中國人心中的聖地,而且世界各地的人也對它敬仰不已,隻要提到中國,便會想起中國的萬裡長城,隻要來到中國,就一定要去萬裡長城。中國的長城号稱萬裡,實是當之無愧,并無疑義,但長城的兩端到底在什麼地方卻有着不同的說法。因為長城的修築前後曆經2000多年、很多長城并不是綿延不絕連在一起,以及早期修築的頗多損壞,以緻對長城兩端所在地的認識出現了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說法是據《史記·蒙恬列傳》載:“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萬衆北逐戎狄,收河南(今内蒙古河套以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這句話表明了秦始皇修建長城的兩端,即臨洮和遼東。秦始皇修的長城其實包括三段,東段起于現在内蒙古德化縣内,向東基本上是沿着今内蒙古和河北交界處蜿蜒東行的。進入遼甯以後,折向東南,一直延伸到朝鮮境内的平壤大同江北岸,其終點即是所謂的“遼東”。秦始皇長城的中段,從東至西由内蒙古興和縣,北依陰山,南靠黃河河套,西抵烏蘭布和沙漠北緣。西段長城,經考察西起甘肅省岷縣,循洮河東岸向北至臨洮縣、蘭州,再東折至榆中縣。
專家認為今天的岷縣就是秦朝時期的臨洮縣,是秦萬裡長城的西邊起點。現在其遺址旁樹立着一塊碑,寫的卻是“戰國秦長城遺址”,原來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修過長城,秦國也不例外。這一段從臨洮起點的長城就是秦昭王時修建的,後來秦始皇加以修繕。可惜的是,經過時間的侵蝕,我們很難相信西起臨洮的這一段長城是否存在過,因為幾乎看不到綿延于山川田野的城牆。為了探訪秦朝是不是在這修過長城,有人幾十年來走遍這裡的每一個角落,尋找昔日的長城,并且找到了很多秦代遺物,不過這并不能證明修長城之說,因為這一帶本來就是秦朝活動區域,找到一些秦遺物并不能說明問題。
第二種說法是萬裡長城東端到遼東,西端為現在新疆羅布泊地區。此種說法是基于漢代所修築的長城之上的。漢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匈奴強大起來,不斷在漢朝邊境滋事,為此,漢高祖劉邦親征匈奴,但卻以慘敗結束,被圍困了七天七夜,後來用謀士陳平的策略,才得以逃脫。在匈奴威脅下,漢初國力衰弱,隻得年年給匈奴交納大量貢品,以求平安,但邊境的騷亂并沒有完全停止。經過漢初幾代皇帝的休養生息政策後,漢武帝時國力空前強盛。于是漢王朝不再唯唯諾諾,而是主動出擊,派遣大将衛青、霍去病等率軍多次給予匈奴巨大的打擊。經過一系列戰争,打通了甘肅經河西走廊到新疆羅布泊的交通要道,并使西域各王國臣服于漢朝的統治。
漢武帝在軍事進攻的同時,還着手另一項工作即是大規模修築長城。漢武帝有四次大規模的修築,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在擊潰盤踞在此地的匈奴後,将防禦匈奴的北方邊界推進到今内蒙古陰山南麓的原秦始皇長城一線。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奪得被匈奴占據的河西走廊,而後幾年修築了由今甘肅省永登縣至酒泉的長城,東面與秦始皇所修長城相接。第三次在公元前111年,用了兩年時間,修築了酒泉至玉門關段的長城。最後一次修築長城是在公元前104年到公元前101年,修了玉門關至新疆羅布泊段的長城。那麼,長城的西端是否應該認為是在羅布泊呢?漢代在河西走廊到羅布泊的這段長城和我們一般概念中的長城不同,隻有相隔的城墩、烽火台,而它們之間缺少相連接的城牆。不過其功能卻是相同的——駐防,互相通報敵情。如果不認為是長城,那麼這條千裡屏障又如何稱呼。
第三種說法是長城分别是東到山海關,西到甘肅的嘉峪關。這兩座雄關修建得氣勢磅礴,至今保存完好,又經過多次修複,一東一西相互對峙,所以被認為是萬裡長城的兩端。此說其實是明長城的兩端。明代是最後一個大規模修築長城的朝代,在其統治的200多年中幾乎從沒停止過長城的修建,因為明朝有着更為嚴重的邊患。在周邊衆多實力強大的政權的壓力下,明朝為求得安甯與和平,隻得年年用大筆銀子在崇山峻嶺中鋪就一條堅固的防線。朱元璋建立明政權,占領北京,推翻元朝的統治。此時的元政權并沒有被消滅,而是退出了北京,回撤到今長城以北,仍有東至呼倫貝爾湖,西至天山,北抵額爾齊斯河及葉尼塞河上遊,南到現在長城一線的廣闊地域。而且元政權的統治者并沒有完全死心,而是時時不忘收複失地,重主中原。在陝西、甘肅、遼東都有不服從明政權的規模龐大的軍事政權,時刻讓明朝統治者寝食難安。明代中後期,北方女真族政權興起,更是成為明朝廷的心腹大患,這時修建長城的工程也更為浩大。
還有人認為萬裡長城的東端并不是山海關,而是遼東鴨綠江畔。隻是因由山海關到遼東一線修築比較簡陋,到現在基本被損壞,所以認為萬裡長城是明代修築得比較精良的嘉峪關與山海關之間一段,其兩端是這兩座雄關。萬裡長城的兩端到底在什麼地方,以什麼時候的為标準來定,衆說紛纭,至今尚無定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