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完美主義公開課

完美主義公開課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5 07:36:39

完美主義公開課?完美主義如何定義?一種充斥在我們生活中的對失敗的失能性恐懼,尤其是在我們最在意的方面注意”失能性“這個詞,不隻是對失敗的恐懼我也不認識哪怕一個不害怕失敗,也不會因為失敗感到尴尬或沮喪的人但對失敗的失能性畏懼是,一種讓我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裹足不前的的畏懼,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完美主義公開課?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完美主義公開課(第十五課完美主義)1

完美主義公開課

完美主義如何定義?一種充斥在我們生活中的對失敗的失能性恐懼,尤其是在我們最在意的方面。注意”失能性“這個詞,不隻是對失敗的恐懼。我也不認識哪怕一個不害怕失敗,也不會因為失敗感到尴尬或沮喪的人。但對失敗的失能性畏懼是,一種讓我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裹足不前的的畏懼

這是我們在面對人生的旅途的時候,也是我們從A點到B點的過程中,采取的一種方式,一種認知與情感的基模。

他正站在A點,想到B點去。什麼是最完美最有效率的方式呢?就是直的路線。這就完美主義者在面對旅途的時候抱有的認知與感情的基模。

一個追求卓越的人,也想A點到B點去。對于這段旅途,認知基模上的不同,追求卓越的人明白,當他進步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失敗。一個追求卓越的人明白,有時候她不一定能拿到她想要的分數,也明白在戀愛關系之中,根本就沒有完美的戀愛關系。所以他們會犯錯,但他們都會不斷吸取教訓,然後他們的感情不斷地變得更加堅固。追求卓越者明白,他需要不斷地失敗,五次,十次,有時候一萬次。一樣地野心勃勃,但是基模有所不同。

追求卓越者才更現實,完美主義而這就是幻想了。要達到成功可沒有直線的捷徑,要達成一段快樂的戀情也沒有捷徑。追求卓越就是要克服困難,我也希望我能直接從A點到B點,我希望我能做到,我希望我不必經曆失敗,我不喜歡不斷地失敗與打壁球輸掉,我當然也不會喜歡和我妻子意見不合。

當我們心中存在完美基模的時候,我們就在讓自己反抗自然規律。就如我們如果不接受萬有引力定律的話,我們的生活就會充滿不快與沮喪。這并不是說我們該享受失敗,但當我們有這樣的基模的時候,同時又不享受失敗,我們就會因為難以接受事實而沮喪。

就如我說的,我們都存在于一個閉區間内(追求卓越和完美主義閉區間),确實有很多人更接近這個區間的這端(完美主義這端)。

完美主義基模的人的一些特征

第一個是自衛性

在争論和讨論中,完美主義者都有自衛性。因為批評在定義上就是一種對于完美的直線方式的偏離,這就是不完美,是一種挑刺,就是我沒做得完美的事情。我們都不喜歡偏離我們所持基模的東西。記住了我們的心是不喜歡内在與外在之間的脫節的,我們需要的是平衡一緻。而如果我們心中抱有的是完美主義基模,而批評又是對其的偏離,那我們就會變得有自衛性。

一個追求卓越的人是心胸開闊的,他會歡迎時不時的建議與批評。這不是說他或者她喜歡這樣,而是他或她明白這是必要的,這是成長與發展的重要部分。

完美主義者隻注意到空着的那半個杯子,為什麼?因為完美主義者為失敗所困擾。被對直線完美方式的偏離所困擾,而不管是什麼困擾我們的。就是我們所關注的,未能達成的東西,關注潛在的可能失敗或者是真正的失敗。

追求卓越的人,則會專注于已經滿的那半個杯子,因為他既享受達成目标,又學會享受過程中的每一步,那就是旅途。即便是失敗也能是機遇。

完美主義者會過度一般化,誇大化問題。非黑即白 ,我要麼是完美的,要麼一無是處。這樣的“全部或沒有”的對立于現實的方法。造成的後果對于完美主義者來說,是沒有自我接受的。

對于追求卓越的人來說,能夠接受現實中存在的各種彎路,而沒有一步登天的捷徑,能夠接受個人的失敗,能夠将自己視作一個整體予以接受。

對完美主義者來說隻有一種方式是合适的,并且是固定不變的。沒有任何提升的空間,也沒有絲毫偏離,更沒有問題和錯誤,隻有一種方式,而不是更為動态性的,更有彈性與自發性的過程與旅途。

在行為中,自我證實,完美主義者恐懼失敗,恐懼來自于内心的自己,将自己視為失敗者的失敗。也恐懼他人将自己視為失敗者,就是為了維持那種完美的幻覺。而不是要将失敗視為一種反饋和成長的機會。完美主義者隻想着怎麼到達這裡,他們隻關注這個,隻針對目的,直來直去的。别的事情根本不重要,如果它不能讓我達到目的的話。

但對于追求卓越的人來說,旅途和終點都是成功的一部分。

這樣的基模上的差異,會導緻很多的後果。第一個,就是完美主義者隻能感受到,最多,也隻是暫時性的輕松,他們會感受到持續的壓力。但當他們達到目的之後,他們感到了輕松,這就是典型的逐利者。但是總的來說,這就是逐利者的生活隻關注從A點到達B點,然後輕松半個到一個月,然後B點又變成了新的A點。

你們必須現在就問自己,不現在問,那還要等多久?“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很多人都是在不同領域重複X先生的故事。這樣的情況适用于任何地方。問題就是"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要記住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追求卓越的人,不會放棄自己的雄心,但是一個追求卓越的人,也不會放棄整個旅途。追求卓越的人,不僅僅不會放棄整個旅途,或者結果。他們常常會獲得更高的成就。追求卓越的人,并不隻關注短時間的放松,還關注長久的滿足。是的,生活中會有起起伏伏,但是也能夠享受旅途中的每一天,在大學裡的經曆,和朋友們美美地吃了一餐的經曆,閱讀名家的作品的經曆,上有趣的課,參加有趣的課外活動的經曆。并且重視這樣的經曆,而不是忽略它們。不是把這些看做普通的,為了成功的最終目的,我必須經曆的事情。你或許會非常渴望成功,但是你所在的卻是此時此地,不是别處。

完美主義者常常将時間浪費在,必須讀清楚每個字,“我要做到最好拿滿分”。要麼全部要麼沒有,要麼我交上去一份完美的論文,要麼我就幹脆不交論文,要麼我就拿到A要麼我就一無是處。要麼全部要麼沒有,有時候這是合适的,有時候追求卓越的人也會持有這種态度。比如,如果你是一個醫生你想做一場完美的手術,你可不會說“好吧沒關系啊,我切對了八成應該切的東西”沒錯,在有些場合你會需要完美主義。但是在我們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都不必要,甚至會傷害我們。完美主義者往往傾向混亂,我是指多方面的混亂,比如進食問題,要麼我不碰要麼我吃完,這就是完美主義者持有的基模。不會說“好吧,我就吃一塊”。我要麼成為超級模特,要麼超重。這是很有破壞力的,這會對我們産生各個層次的嚴重傷害。相對于健康的方式而言,好的,我就吃一小塊,好的,我重了幾磅,這算大事嗎?我是人,我不是機器。要麼我就完全不訓練,要麼我就像世界冠軍Jansher Khan那樣訓練。

這很傷害自尊,自尊的第一個基礎就是自我接受。要記得完美主義者是不接受自我的。第二個傷害自尊的原因是,完美主義者總會遇到長期且不可避免的失敗,因為根本就沒有完美的人,而如果我一直失敗或者視自己為失敗者,那我還會有較高的自尊心嗎?當然不會

另一個完美主義者容易自尊心受傷的原因,是他們更不願意去嘗試,而如果我不願意嘗試的話,其後果就是,更加低的自尊心。還記得自我知覺理論嗎?相對的是持續的自我提升,不是一條直線直上的而是旋轉向上的。

完美主義傷害人際關系

在人際關系中所犯的錯誤的類型。第一自衛性,如果我一直是處于自衛性的位置,如果我不能接受或者處理批評,那我就很難和别人形成親密的關系,這樣的情況下怎麼可能建立親密關系呢。

另一個完美主義傷害人際關系的原因是,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和對自己的看法一樣。如果我是完美主義者,那我期望的就是完美,對我來說是一條直線,對他人亦是如此。不論是對于我的伴侶,還是對我的孩子和朋友。我以前也說過了沒有完美的人。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可能感覺是完美的,在度蜜月的時候也是完美的。但是突然我們開始發現對方的缺點了,那不是我一開始以為可以在一起的那人,如果我從對方身上期待的是完美,我肯定會失望的。這也會引起沮喪,對自己的伴侶不認可,也常常會傷害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對于持續成長的關系來說,理想的人際關系不是一個沒有失敗,沒有不和的關系。理想的人際關系在包含衆多積極因素,同時也會包含不和,失望和争吵,那才是健康的人際關系。這讓人際關系随時間變得更加穩固,關鍵是其中的度。你在人際關系中包含的,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各是多少。這裡的關鍵不是隻有積極而沒有消極的因素,這樣的關系是不健康的,有過多的抑制與壓抑。

完美主義會導緻焦慮和壓力

總會有對于失敗的恐懼,而不是興奮。這就是Peter Senge所說的“創造性張力”。人們不願放棄這種方式(完美主義基模)的一個原因是他們認為這是最快的方法是最為有效的通往成功的方法。但是最後事情往往都不是那樣的。長久來看,追求卓越的人往往,會取得更好的成就。首先追求卓越的人,享受更加可持續的成長。這個我從環保方面引用的詞“可持續增長”,不是要創造一個貧瘠的環境,不是關于回到以狩獵與采集為,主要生活方式的時代去的。是關于以現代生活方式生活,是關于享受進步與現代性,與此同時不從環境中索取過多,讓發展得以持續下去。放到個人層面上也是一樣的,完美主義者不會享受持續性的成長,因為他們不允許休整和偏離,所有東西都是不變的,如同一台機器。至于追求卓越的人,有所偏離,有所中斷,也有休整,相比起來更加可持續。

同時追求卓越的人所擁有的固有動力也比完美主義者高很多。當我們有固有動力的時候,我們就能更好地在一段時間内持續地付出努力。如果所有的動力都是固有不會減退的,那就能上升到另一個層次,獲得嘉獎或者能得到升遷。

丘吉爾說“完美主義讓人癱瘓”,當我們被失敗所困擾的時候,我們就更不會付諸行動。完美主義是事情耽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對失敗的失能性畏懼。因為隻要我們不行動,我們就不會失敗。追求卓越的人的自尊,相比起來更高。

比别人有更多運氣的原因,似乎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但其實也是可以用科學方法解釋的。其中一個有更好運氣的方法,便是嘗試新事情,小事情。這些小事就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這些小小的對于直線方式的偏離,實際上能帶來更多的幸運。因為我們開始看見以前沒見過的東西。完美主義者隻有一條路,沒有偏離,沒有進步,沒有自發性,這些時常都讓我們變得不那麼"幸運”。

帕累托法則

這法則表示在大多數社會中,百分之二十的人擁有百分之八十的财富。他們也将這條法則應用于商業組織,那就是你百分之二十的客戶,給你帶來了百分之八十的收入。最近被用于時間管理方面。比如說在我們百分之二十的時間裡我們可以完成百分之八十的工作。

所以再一次問自己到底什麼才是重要的,我還在乎什麼?将百分之二十的注意力放到重要的東西上。然後把百分之八十的工作做好

另一個對于80/20的應用,我們每人在一天中都有不同的,最有工作效率的時間。實際上在一天中百分之二十的時間内,我們完成了百分之八十的工作。這取決于我們是早起的鳥還是夜貓子,有的人早上6點或7點就起來了,然後他們立刻就可以工作了,但是到了晚上9點10點就完全不行了。有人卻是截然相反的,他們可以熬夜到淩晨2點3點4點,那才是他們最有幹勁的時候。這和我們内在的生物節奏有關,和我們的生理節奏有關。基本上沒有人的周期是正好24小時的。大多數人都是23到25小時之間。對于周期是23小時的人來說,他們到了晚上就會非常疲勞,但是他們早上卻會精神抖撇地起來。那些周期是25小時的人,早上需要多睡一會。

我聽說了這樣的效率時段後,我改變了作息。在早上的那3個小時内,我完成了更多東西,更有效率,更有創造性。比我在晚上熬夜有效率得多了。

“心流”是我們最良好的感受,最出色的表現。我們什麼時候感受到“心流”?我們焦慮的時候感受不到,就如完美主義者那樣,我們無聊時感受不到,隻有我們樂觀愉快,興奮的時候感受得到。

追求卓越的人,更容易感覺到流動。而那些一直畏懼失敗的人,一直為失敗所困擾的人,一直在設想如果我失敗了怎麼辦的人,不容易感受到。

完美主義的根源

第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社會影響。我們都不是天生的完美主義者,你們在錄影帶中看到的孩子,他們天生比我們更能享受學習的過程。我們畏懼失敗,他們卻不斷跌掉了又爬起。所以是社會的影響導緻了,我們對于失敗的畏懼,确切地說是這樣一種在我們心中烙下的,并且幾乎從出生開始就不斷被加深的基模。那基模就是:成果才是真正重要的。當我們得到了某個成果的時候,比如學會走路,做得好!在我第一年期末的時候得了A,真不錯!當我們達成了某種成就的時候,隻有我們的成果受到了獎勵。過了沒多久,我們就開始内化這種基模,并且我們也開始相信,我們接受它。這樣的事在我們的生活中一直延續着,我們什麼時候會得到獎金,在4月3号嗎?當然不是,是在12月31号,或者說是聖誕節之前年末,“今年大家都幹得不錯,很好!”我們什麼時候會得到分數,還被别人輕拍後背表示做得不錯?是在學期末,或是在考試後。

我們完成了某些事的時候,不會在旅途中得到,換句話說,整個旅途都沒有受到獎勵。于是我們也就開始認為它是無關的,是不重要的,隻是到達終點的一種方式。隻有非常少的教師,家長,組織還有學校會獎勵旅途,獎勵旅途中的愉快。當然,也有很少的人會獎勵失敗,可這是旅途中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覺得這(指享受旅途)不好。我們必須盡可能地追求直線,一種直接的基模。我們内化它的時候也付出了代價。這就是我們出生所在的社會環境,我們成長所在的社會環境。而這樣的社會環境很難以改變。因為我自己也時常對孩子說并且專注于“Shirell學會走路了,做得好,你學會走路了”。而不是獎勵其中所付出的努力,甚至獎勵失敗。應對與整個過程,非常難。

這當然也和準許為人有聯系準許看到人類本性的限制,而不是理想化,孤立地,分離地看待生活。因為這不可能,如果不是準許為人,而是要求完美的話,壓力是持久存在的,存在于媒體中,存在于工作中,存在于教育機構中,這無處不在。我們也為之付出了代價。

看看我們為自己定下的這些标準吧!我怎麼才能變成那樣(網上雜志各種精修圖,視頻)他們怎麼做到的?又是不現實的模型。

“有三十億女人長得不像超級模特,隻有8個才像”“在我們家鄉文化與生理的多樣才是标準,那裡就是地球”。

電影裡的愛情,心靈雞湯(思考緻富類書籍),不現實的模型。各種書籍,專注于目标。而不是專注于努力,旅途,人格,還有所需的改變。

贊賞不一定是好的

重視努力讓孩子擁有,一個他自己能掌控的變量,這能讓他們認為自己能掌控自己的成功。強調自然的天賦,讓孩子們無法掌控成功,這不會給孩子提供面對失敗的方法

事實上當你僅僅注重于天賦的時候,你就是在制造完美主義的基模,而不是專注于旅途當中,努力的基模。

如果你稱贊孩子的智力,當他們失敗時,他們會認為自己不再聰明,然後失去對于眼前工作的興趣。相反那些被稱贊努力的孩子,在困難面前不會氣餒,甚至更有動力。”

我很畏懼不聰明,所以我就選擇容易一點的任務吧。當我無法做到的時候,這就是攻擊,是對于我的基模的侮辱,沒錯吧。這是對于直線的偏離。

相對的,如果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好的,讓我試試看吧”“我學到了很多,這真有意思”

贊揚天賦是“既定思維模式”。而另一個,是種可拓展的,時刻改變和發展的思維模式。一個是畏懼失敗,因為我想聰明,被人稱贊聰明很有意思,我不想威脅到這個基模。相對的是,努力的,重視過程的,當追求卓越的基模,成為慣常做法。

如何克服完美主義呢?

你們必須選擇你認為能夠更加快樂的生活方式,不會有現成的答案擺在你面前。

我們該怎麼更多地采用卓越的基模呢?

首先是自我認知,在于自我了解。對我來說,明白“我太過于有自衛性了。我不想再這樣了”是一個大突破。因為我知道這會傷害親密的人際關系,在将來仍将繼續提升我的人際關系。

或者“看看我有多麼畏懼失敗。我有多麼害怕聽到個“不”字。看看我有多麼害怕被拒絕,看看我有多害怕應對與嘗試”。就應該意識到它。如果你想讓你的網球技術進步,你必須首先明白你想要進步的是什麼。這就是第一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不管是要應對上瘾問題,還是對于生活中别的問題完美主義,還是要改善什麼。

第一步就是要有意識。第二步是專注于對努力的嘉獎。就是當我們專注于努力的時候,我們就能夠改變那種根深蒂固的基模。即便這種基模已經存在了多年。所以對我們自己或者對别人,我們應專注于旅途,專注并不時地嘉獎自己。甚至是嘉獎自己的失敗,自己的嘗試。告訴人們,他們的心是可以拓展的。告訴他們神經可塑性,并非已經定型,我們仍可以作出改變。

積極的接受,所以現在的關鍵就是接受。它一直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這個事實,注意到它,然後問“該怎麼做”。

換句話說就是采取行動。所以舉例來說,把自己置于水平線上,在我留意到我的完美主義與自衛性的時候。我會撇開我的做法,并且請求批評。我會問别人“給我點反饋吧”。當我收到負面的反饋的時候,和我的直線有所偏離的時候,我就阻止自己回擊。慢慢地我就習慣了,我沒那麼有自衛性了,我得以創造更高層次的親密關系。或者我開始嘗試别的領域,那裡我可能會遭到否定。

我們不一定要外在地表現出行為,我們也可以在内心中模拟。因此我可以想象自己,幻想自己,就像一個追求卓越的人一樣,想象追求卓越的人會用的方式,而非總是害怕失敗的完美主義者。

同時冥想也會有所幫助。因為冥想能使我們處于冷靜的狀态,能夠接受事物是一種存在,而非一種行為。當我們作為一種存在時,我們就能活在當下,我們就能享受過程,而不是總想着目的地,以及如果我達不到這個目标會怎麼樣。

“在我生命的結尾我會寫出我的巨著,在那之前一切都隻是草稿”。之前的作品都隻是“草稿”,這樣就沒有壓力了。這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在那之前一切都隻是準備”這真的起作用了。我現在知道這是個心理遊戲,我知道我是在騙自己,因為12年後,等目标要到了的時候,20年到了的時候,我會再定一個20年後的計劃,來解放我自己。這樣我才能享受當下,這樣我才能享受過程,而不是執着于要變得完美,毫無半點瑕疵,這是永遠無法達到的。因此制定一個終極目标可以讓你解放。

鉑金法則就是取自黃金法則,

人所不欲勿施于己”或者說“人所欲方施于己”

如果你的一個好朋友,你非常在乎的一個人或者家庭成員,失敗了沒做好,你會怎樣對待這個人 ?你會排斥這個人嗎?“你考試隻得了個B”或者“你竟然沒赢得比賽”你會這樣對待他們嗎?還是你會擁抱他們?你們會因此少愛他們一點嗎?當然不會。那麼為什麼我們要将這些不現實的,毫無共鳴的标準強加給我們自己呢?既是同情他人也是同情自己。對待自己不能不同于對待别人,要有同樣的标準,要像接受别人,我們所愛的人的失敗一樣去接受我們自己的失敗。

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幫助别人是非常困難的。處理完美主義的問題,通常都要從内部着手,他們必須要渴望改變,因為這是需要時間的,不是立竿見影的。但我們還是能去幫助他人,即使知道這很困難

首先最重要的事就是樹立榜樣。如果我能改變,成為一個追求卓越的人,享受過程。即使失敗也要慶祝,即使偶爾挫折也要慶祝,那我就做出了榜樣。人們更願意照着你所做的去做,而不是你說的話。

第二件事就是分享這個故事,也就是這門課。講故事,互相分享。再次強調分享和講的區别,分享兩者皆有收獲 講就隻是單行道。

最後還有一種幫助别人的方式,一定要注意回報過程。要指出來"這是個不錯的嘗試”。或者“這真是太有趣了”注重過程。

對至今為止所講内容的小小總結來結束這個話題。一個很簡單的技巧,它能夠整合我們目前為止所見過的所有内容,我将這個技巧應用于各種困境中。當我在面對人生中很困難的一段時期,可能是很長的一段時期,也可能是很困難的一天時,當我感受到焦慮或壓力,或者深深的失望時。

除了3m外的選擇,三個P

第一個P就是準許自己為人,接受這個困境接受現實。它已經發生了,我對此什麼也做不了,能夠改變的隻有我對它的诠釋。

這時我就會進入下一個層次,也就是重建。将情況诠釋為積極的,這其中有什麼閃光點?其中有什麼成長的機會?再次發掘出失敗中的閃光點失敗中的機會

最後,我們沒怎麼提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技巧。就粗略提到過的,就是分心。将注意力轉向别處,(這不一定是件好事)有時執着于分析每種情感,感覺和想法是有害的。反複思考并不一定有幫助,有時最好的方法,就是當消極的想法或者負面的情緒出現時,将我們的注意力轉到别處去。比如聽聽音樂,跑個步,和别人聊聊這件事或者别的事。這和逃避是很不一樣的,因為這并不是說“好吧,我一輩子不要再管這種事了”。這隻是說如果某種情緒或想法反複出現,我永遠都在徒勞地抗争,把石頭推上去然後又被推下來。有時更好,更有用的方法是“好吧 我不要再反複想了這沒有意義。這個神經通路在我腦海中太強烈了,不會有任何出路的”然後說“讓我繼續前進吧”。很經常地,跑步還能使我從全新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因為差異非常微小,并不是逃避

最後,第三個P是指換個角度。“别為小事傷神,一切皆是小事”,很顯然許多生活中我們為之傷神的事都是小事。要不為小事傷神,就要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它在一年後會不會有影響?從長遠來看它真的很重要嗎?它真的值得我去擔心焦慮,為之沮喪,為之焦躁嗎?通常情況下都不會。從另一方面說,有什麼是真的重要的嗎?

“你能想明白心理成熟到底是什麼嗎”我當時這麼說,心理成熟,就是根據自己的意願轉換角度的能力。我覺得這差不多是對的,基于這些關于轉換角度的能力的研究。這種轉換角度的能力是什麼?這就是我們希望沉浸在當下的一種能力。也正是我們退一步,時間和空間上都退一步問這樣的問題,“它真的有影響嗎一年之後呢?或者更長遠來看呢 ,它真的很重要嗎?”同時随心所欲地回來,能夠靈活地将思緒拉回來,沉浸于聆聽一首美妙的歌或者和我們所愛的人一起。

逐漸我們可以通過冥想來訓練我們的思想,通過對事物進行認知重建,我們可以訓練我們的思想,使其能夠按照我們的意願來轉換

這個技巧并不等于可以一勞永逸,我知道三個P,之後我的人生中它都能幫助我。它并不是這樣,它更像是一種藥丸,你要經常定期服用。也就是說每當你經曆一次困境,就應用三個P。你應用的越多生效就越快。我幾乎就是自動過一遍這個過程。許可,積極,轉換角度。現在已經快了很多。因為我應用它,不斷地練習它。所以你要不斷地用它多試幾次。

學會失敗,或敗于學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