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于謙,人們都會想到他的三大愛好:抽煙、喝酒、燙頭。這三個愛好,其實是搭檔郭德綱的玩笑之言。
要說于謙的愛好,其實就是一個字:“玩兒”。而這個老頑主,他還有第四大愛好,那就是動物。
他曾說“小時候,大人老愛問孩子,你長大了想幹什麼呀?其他人都想當科學家,我呢——要當動物飼養員!”
為了這個夢想,他在北京大興區禮賢鎮開辟了一塊閑地,修成了馬場。這個馬場占地面積60畝,飼養了犬、馬、鹿、猴、魚、貓、鷹、鳥等大大小小數千隻動物。
為了照顧這些動物,于謙還将家安在了離馬場不遠的地方。
他曾說“自己最大的愛好,就是搬條闆凳、沏壺茶,看着它們吃飯。”
如今,他将自己養過的動物,寫進了自己的新書——《于謙動物園》裡。
在這個動物園裡,有 “活不過冬天的”蛐蛐兒、智商超群的豬、精通戰術的狗、蹬死老鷹的兔、古靈精怪的鹦鹉……
他将這些動物的奇聞轶事、史書傳記等内容,像說相聲段子似的一個個地抖落出來,使得這本書猶如百科全書一樣豐富,卻處處讓人感覺新鮮、有趣,讀完隻覺得酣暢淋漓,見識大增。
1. 動物們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
初拿這本書,感覺像于謙的單口相聲,因為他确實在自問自答,可讀着讀着便被其内容吸引了。
于謙動物園用錦鯉開園,卻将濃重的筆墨落在了鳴蟲館的“蛐蛐兒”身上,也是别有深意。因為它們,代表着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人們智慧的産物。
蛐蛐兒是小名,它還有一個大名,叫蟋蟀。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常常能看到那些纨绔子弟們圍坐在一起,因為兩個蟲子的掐鬥而争得面紅耳赤的場景。
他們玩的,正是這個蛐蛐兒,又被叫作鬥蟲。
養蛐蛐兒的曆史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身上,他曾用蛐蛐兒的“白噪音”治好了失眠症。
當然,蛐蛐兒們除了給帝王治病,它還是曆代帝王們最喜歡的娛樂方式。
在古代,蟋蟀是很流行的寵物,上至皇上顯貴,下至窮苦人家,都喜歡。也因此,它們也頻頻出現在古代的一些著作裡。
關于蛐蛐兒的最耳熟能詳的記載,要數在大明宣德年間《聊齋志異》裡的《促織》了。
這促織,也是蛐蛐兒,是古人給它取的另一個文雅的名字。
因為這蟲子通常是在立秋節氣之後,天氣漸漸寒冷時,才跑出來“曲曲曲曲”地鳴叫,像是在告訴婦女們,天氣涼了趕緊織布吧,由此得名。
而《促織》的這個故事,說的就是大明宣德年間,因為皇帝好玩蛐蛐兒,以至于在全國掀起了一股蛐蛐兒的熱潮,上至文武顯貴,下至平民百姓,都玩都養。
也正是因此,而引發出一系列的悲歡離合的故事。
除了《聊齋志異》這種文學著作,曆朝曆代還都有人專門為它們撰寫蟋蟀譜,北宋的文學家黃庭堅,甚至專門為蟋蟀總結了一個“蟋蟀五德”。
“鳴不失時,信也。”
“遇敵必鬥,勇也。”
“傷重不降,忠也。”
“敗則不鳴,知恥也。”
“寒則歸甯,識時務也。”
看完您千萬别笑,這些可都是有學問的人給總結的。
就算在現在,全國各地也不乏養蛐蛐兒的行家和專家,專門為蟋蟀們撰文立志。
看,在蛐蛐兒的身上,都有這麼多曆史文化的傳承,看完不得感歎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了。
可千萬别小看了這些鳴蟲,它們可真是代表了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它們就如同咱們現在的4G、5G技術一樣,是推動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科技力量呢。
不光是蛐蛐兒,于謙動物園裡的狗狗、貂兒、黃鼠狼、小兔子、馬、燕子等動物,都凝聚着許許多多中國的傳統文化。
比如兔子,于謙除了寫了“小白兔白又白”這樣耳熟能詳的兒歌,還寫出了西晉張華所寫的《博物志》裡記載的“望月而孕,自吐其子”的新鮮事兒,再引出《封神榜》裡文王吐子以及《周易》八卦的典故……
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而于謙,就是這些文化的傳遞者。
2. 動物身上凝聚的老北京文化
于謙動物園裡的許多動物,都能牽扯出老北京的一些文化。
比如, “不見兔子不撒鷹”這句古語,就是由北京一百多年前的一項戶外運動得來的。其實在看到這裡的時候,我的内心是有疑問的。
放鷹抓兔還是一項運動呢?老鷹抓完了兔子還會老老實實地飛回來嗎?好奇心驅使着我去百度了一下,發現真的有訓練老鷹這項運動。
不光如此,在北京玩家種類繁多的遊藝之中,最高境界竟然是玩鷹。
一般來說玩鷹,是需要技巧的,必須要像玩遊戲通關那樣,通過“打鷹、相鷹、訓鷹、放鷹和籠鷹”五關。
而最關鍵的那一關,便是第三關“訓鷹”,北京人俗稱“熬鷹”。
新捕獲來的野鷹亦稱“生鷹”,主人為了馴服生鷹,要連續幾天幾夜對它實施騷擾,讓野鷹不能睡覺,謂之“熬鷹”。
經過不間斷地熬馴,生鷹才能被馴服,并按照主人的指令起飛捕捉野兔等獵物,然後将獵物叼回後交給主人。而且,沒有主人指令,這頭鷹絕不染指獵物。
鷹訓好了,就可去逮兔去了。一般來說,從白鹭到驚蟄都是放鷹逮兔的季節。不過,放鷹抓兔最佳的時候,卻是立冬以後。
那時候,地裡大白菜一撂,野草都枯萎了,除有的地方堆着玉米稭外,别無它物,顯得格外空曠。
這時候,兔子就沒有了藏身之地,從北京城到郊區農村,一幫一幫放鷹逮兔的人很多。
熬鷹雖累,可放鷹卻更好玩,樂趣無窮。
逮住了兔子,自然是要拿進城裡賣。在明清兩朝,北京最有名的野味市場,一個在地安門,一個在阜成門。因為這倆地方,守着城門,打獵方便,進來就賣。
也正因為此,阜成門的百年老酒館蝦米居裡的野味,也還殘留在老一輩兒北京人的記憶裡。
在于謙的動物園裡,我最喜歡的當屬兔子的章節了。
因為他不僅寫到“不見兔子不撒鷹”,還講了老北京兔兒爺的傳說,以及民間的“子午卯酉”的民間俗語,驚喜一個接着一個,精彩也抖個不停。
當然,不光是兔子講得精彩,黃鼠狼“五顯财神”的故事,也是引人入勝。
我頭回知道了狐大仙,竟然還能給我們帶來财運。在離我家不遠的六裡橋,曾經還有一個香火十分旺盛的五顯财神廟,與南方的金山寺齊名,吸引着京津冀大一片的香客。
當然,精彩也遠遠不止這些。
在馬的故事裡,于老師講到了古時給馬修蹄子釘馬掌的重要性,還用趙匡胤的故事告訴我們,馬兒“光腳的一定幹不過穿鞋的”。
我知道了,北京的騾馬市大街上,過去全都是靠馬吃飯的人;離我家不遠的白雲觀門口,立着一匹銅鑄的“特(一種比馬更厲害的馬)”。
點點滴滴,都是關于老北京的記憶。而這些,顯然很多土生土長的80後們也未必全然了解。
現如今,北京的崇文門、宣武門、東單、西單、公主墳,隻留下空洞的稱謂,似乎在告訴我們,它們一定擁有精彩的過去。
而我們生活在這裡的人,卻一點兒也不了解它們的來龍去脈,曆史風情。
老北京的那些方言,比如稱呼麻雀為“老家賊”,稱兔子為“貓”,還有那些曾經出現在老舍作品裡的北京方言,也正慢慢消失在當紅的網絡詞語裡。
“老北京的文化”,似乎已經永遠留在了在80年代之前出生的老北京人的記憶裡。
而于謙動物園,恰恰又通過他的小動物,串起了不少關于老北京的記憶,我覺得挺好。
讀完了這本書,早已被他說過的許多地方種草,比如:
居庸關長城下供奉着馬王爺的神馬廟,
大興采育鎮供燕子開年會的的聚燕台,
白雲觀門口那一匹“日月宵霜特”雕塑……
這些地方,也必然會牽着我去走一走,看上一看。
寫到這裡,我覺得其實“老北京文化”并沒有消失,也一定不會消失。隻是跟随着時代的發展,在變化中傳承着。
這裡的風土人情,曆史興衰,都已經寫入了書中,載入了史冊。
3. 動物身上展現的處世文化
在動物園裡,通靈犬分了兩個章節寫下了關于狼狗“長毛”的故事,這個故事唯獨沒有引經據典,卻是實實在在地寫下了關于狗的處世文化。
當然,這處世文化放在人群中同樣适用。
首先,小心使得萬年船。
長毛是一隻受過訓練的狼狗,按道理她應該十分兇猛。實則不然,她表現得卻是處處謹慎。
當來到新的環境時,長毛甚至有一個月的時間,都是躲在角落裡,到晚上吃食才偷偷出來,白頭一直躲着,後來才慢慢出來晃悠。
其次,以能力服衆。
長毛來了之後,就跟院子裡的八條狗打了起來,要知道,這裡面可是有兩條藏獒。最終,長毛取得了絕對性的勝利,成立八條狗的領導者(于謙說,這是真事兒)。
晚上吃飯的時候,其他八條狗都趴在長毛的四周,圍成一個圓圈,然後開始互相小聲地這麼叫,像是在開會。
之後,長毛展現出了非凡的領導才能,把院子裡的狗狗們管理得井井有條,每條狗各司其職,異常和諧。
第三、職場上穩紮穩打。
在搬了馬場後,于謙隔壁養豬場人家是老戶主,狗也多,它們像排擠長毛黨似的,每天夜裡一叫一宿,令人生怨。長毛終有一天,帶着兩隻黑背,兩隻藏獒,殺向了敵方。
那時候,長毛懷着孕,并沒有親自上陣,而是觀敵料陣的,它在四周轉悠、叫喚,指揮哪個往前走,它插空,找着一空當兒“噌”一下,咬一口,占着便宜就跳出圈外。
最後,五條狗合力重傷對方一群狗,死的死,重傷的重傷。自此,再也無狗敢排擠它們。
第四、做事很有分寸。
一天,馬場新來的工人,在夜裡三點起來添煤球,被忠心的長毛一把撂倒。它撲倒了他,摁住他,卻不咬,就沖着他龇牙咧嘴,呼呼地叫喚,讓他不敢起來。
從三點到早上八點,它一直盯着“犯人”,直到于謙到了馬場,它才放開他。于謙說,它知道分寸,從不捅婁子,是條好狗。
第五、教訓人很懂方式方法。
對,沒錯,是狗教訓人,這件事也特别有意思。
于謙原來的馬場,是租的一個老頭的院子。雖然租給了于謙,但老人覺得房子還是自己的,很多時候院子他想進就進,從來沒說要敲敲門的。
于謙雖然覺得老人沒規矩,但是也不好直說,可長毛卻看在了眼裡。
一回,老人又一推門就進來了。
這時,長毛走過去,一把咬住了老人的褲管,使勁拽着。老人也是吓了一跳,大聲讨饒。長毛咬住了他,又沒傷着他,做的很有分寸,教訓人又沒得罪人。
從那以後,老人再來串門,就規規矩矩地敲門了。
于謙對這條狗也是心服口服,打心眼裡喜歡它,等到他的動物園具有規模之後,也淘汰處理了很多狗,唯獨對長毛情有獨鐘。
話說回來,要有這樣比人還聰明的狗,我也喜歡呀。
4. 以動物結友,暢意人生
《于謙動物園》這本書極其風趣幽默,看書的時候,仿佛于老師就站在不遠方,用京腔給我們說着相聲一樣。讀到好笑之處,還會發出抑制不住的笑聲。
書裡引經據典,小故事銜接得很好,絲毫不感覺突兀,隻覺得好過瘾。
看完了《于謙動物園》,我還饒有興趣地扒了扒他的馬場,發現他為了這些小動物真的付出了很多。
據五年前的一個報道,他的馬場裡有“17匹迷你馬、4隻松鼠猴、2隻鹿、30多條狗、100多隻鴿子、1000多條錦鯉……”
據說,于謙的17匹迷你馬,是他專門從國外進口的,單匹價值達10多萬元。
他家馬場的飼養員,也都是從北京動物園請來的專業的馴養員,喂的都是從海拉爾運來的草料,每年的花費必不在少數。
2016年,于謙開始涉足賽馬領域。旗下的一匹賽馬“大謙世界”更是在一場賽馬比賽中奪得頭馬。
玩的興起的于謙,還“忽悠”了馬未都、劉威、吳京等十位馬主,加入“大謙世界明星馬主團”一起玩。
就憑他和吳京的這層關系,在《戰狼2》裡的客串一個角色自然也不在話下。
于謙愛玩,這是公認的,甚至他還出了一本書叫做《玩兒》。如今,他又出了一本書叫《于謙動物園》,可見他真的能玩兒出水平。
現在于謙的名氣和财富都有了,但依舊堅守“抽煙、喝酒、燙頭、動物”這四大愛好,暢意人生,好不惬意。
喜歡的話,歡迎點個關注再走喲~~~
本文為原創文章,首發于微信公衆号“如意媽咪說”,未經允許,謝絕一切形式的轉載,違者必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