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杆秤手工制作兒童

杆秤手工制作兒童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7-12 10:46:38

杆秤手工制作兒童?木杆秤作為民間日用衡器在中國已經存在了幾千年,做生意開店鋪,離不開木杆秤在永安,就有一位至今堅守了32年手工制作木杆秤的師傅,他叫熊樹海,家住燕東街道麻嶺村,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杆秤手工制作兒童?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杆秤手工制作兒童(永安仍有一位老藝人手工制作木杆秤)1

杆秤手工制作兒童

木杆秤作為民間日用衡器在中國已經存在了幾千年,做生意開店鋪,離不開木杆秤。在永安,就有一位至今堅守了32年手工制作木杆秤的師傅,他叫熊樹海,家住燕東街道麻嶺村。

原先,永安市共有三家制作木杆秤的作坊,随着科技和社會的發展,木杆秤逐步被電子秤取代。

如今,另兩家都是浙江人開辦的,一家已經舉家遷回浙江老家,另一家開店的從莆田進木杆秤銷售,隻有熊樹海仍然堅持手工制作木杆秤,并在自家開的秤店裡銷售。

随着熊樹海步入老年,永安的手工木杆秤制作面臨着無人傳承的境遇,正逐步淡出人們視野的命運。

信守合同,“被逼”做起木杆秤

1

熊樹海1950年出生,今年66歲了。做這一行,不是站着就是坐着,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如今的熊樹海已經是滿頭白發,視力下降,有時多做幾把木杆秤眼睛就會一直流眼淚。

燕東街道麻嶺村地處城郊,村民以種菜為主要收入來源。年輕時,熊樹海和村裡年輕人一樣,以種菜為生計。1974年至1975年,熊樹海任村裡的生産隊長,負責帶領隊員管理田地,由于管理有方,種植蔬菜和水稻效益在生産大隊裡是最好的,他所在的生産隊隊員每10個工分可分得兩元,比起其他生産隊的0.8元多出一倍多。

由于積極肯幹,熊樹海還任過生産大隊武裝基幹民兵排長,1979年至1983年擔任生産大隊的民兵營長。熊樹海兄弟5個,妹妹1個,年輕時熊樹海本來有機會參軍入伍,但作為長兄,要幫忙父母挑起養家的重擔,隻好忍痛割愛。“如果當時去參軍,可能就無緣做木杆秤了。”熊樹海說。

做木杆秤,熊樹海稱是被“逼上梁山”。1984年,做事公道、為人忠厚、吃苦耐勞的熊樹海當選為麻嶺村主任。當時,村委會要接收浙江人開辦在村裡的麻嶺衡器廠,由于做木杆秤是個技術活且辛苦,經過一個星期投标,卻沒人願意接手。作為村主任,熊樹海隻好與另兩位村民承包合夥幹,與村裡簽訂了每年上繳給村裡1500元的三年承包合同。三個月後,9名工人工資全付了,但3位合夥承包人卻分文沒有拿到,3位合夥人由此散夥了。

合同已經簽下了,為了履行與村裡的上繳合同,熊樹海選擇了繼續堅守,并在家裡開起了做木杆秤的作坊,一直堅守至今。

由于是半路出家做木杆秤,熊樹海開在家裡的木杆秤作坊,隻好從浙江省永康縣、江西省上饒市請來做木杆秤的師傅,最多時達到6位師傅,工人也從外省請來,多時3人。

為了把做木杆枰的技術學到手,熊樹海的牛脾氣上來了,除了向師傅請教,他自己動手學習,不斷地跟自己較勁,常常琢磨到深夜兩三點,把做木杆秤的每一道工序熟練地學到手為止。

剛開始三年,熊樹海的木杆秤作坊并沒有賺到錢,直到1988年才開始盈利,這得益于他已經可以熟練動手做木杆秤了。

做工繁瑣,一杆秤耗時四小時

2

制作一把精确的木杆秤,每一道的工序都至關重要。做木杆秤的杆要選用花紋較細和柔韌性較好的木料,熊樹海說是“柞樹”,浙江人稱之為“福建木”。從木料到刨出圓形的秤杆,早期先用電刨把木料刨成四角到八角,然後就是手工刨圓,手工刨圓是最累人的一道工序。如果遇到彎的木杆,需要烤熱後,将彎曲的木杆拗直,所以木料的柔韌性猶為關鍵。

秤杆刨好,要測算秤鈕的位置,要先釘好支點鈕,再來确定零點鈕和重點鈕的位置,就可以确定這杆木杆秤的稱重量。秤鈕也叫刀鈕,安裝時要做到三點成一線,這個步驟至關重要,決定了一杆秤的稱重靈敏度,稍微算錯一點點整把杆秤的靈敏度就不行了。安裝好秤鈕,就開始校秤,這杆秤稱重量多少,就用多少重的法碼進行校對。接下來,是分步,分出斤兩。分步完,要鑽秤芯眼,鑽頭是熊師傅自己做的,雖然熊師傅兒子現在發明了用電當鑽頭,但熊師傅還是喜歡用自己自制的鑽頭。鑽完秤芯眼,是釘秤芯。釘秤芯眼睛不能離開秤杆,一手拿刀一手拿着銅絲,先将銅絲插入秤星眼,然後鋸齒刀把銅絲割斷,最後再用刀背把釘過秤芯的地方敲敲幾下,一顆顆閃着黃光的銅芯就鑲在秤杆上了。釘到木杆裡的銅芯還要進行水磨,打磨掉不平的銅芯。接下來是用墨汁給整杆秤打底刷黑,待墨汁幹後,磨出稱芯,上兩道油漆,便形成光滑明亮的秤杆了。

熊師傅憑着熟練的手藝,做一杆10至30公斤的木杆秤要近四個小時,時間主要花在測算和分布上了。由于手工做木杆秤的工序複雜,最多一天隻能做4把,需要從清晨6點起床,幹到晚上深夜。

一把木杆秤需配套秤鈎、秤砣。為了節省成本,熊師傅選擇自己加工秤鈎。秤鈎材料是用鋼筋截斷,在爐子燒紅後,再用錘子打。一手掄錘,一手操着燒紅的鋼筋,打一會兒就滿身大汗。秤鈎也是技術活,要彎得标準,配在木杆稱上才顯得美觀。對此,精益求精的熊師傅僅自己打秤鈎就打了30年,直到兩年前,木杆秤銷量少了,他才選擇從浙江選購電鍍秤鈎。

銷量銳減,逐步被電子秤取代

3

在永安市五四路五金批發街上“麻嶺電子秤地磅”店鋪裡,熊樹海正聚精會神地做着木杆秤。街上人來人往,并沒有打攪到熊師傅。

麻嶺秤店是1984年熊樹海從事做手工木杆秤開始開起來的,曆經了四次搬遷。當年,夫妻倆分工協作,熊樹海負責家裡的木杆秤手工作坊,妻子李秋菊主要看店鋪,閑暇之餘,她就開始釘秤芯。釘秤芯時,注意力要非常集中,不能絲毫分心,加上右手機械地操作,長年累月,李秋菊由此落下職業病,時常會耳脹頭暈。年輕時,李秋菊在店鋪一幹就是12個小時,現在64歲的李秋菊說已經沒辦法幹了,隻要看到木杆秤上的秤花10分鐘,右邊的耳朵就開始條件反射地脹痛。

熊樹海師傅說,1984年到2000年前,木杆秤的銷路較好,一是批發給供銷社,二是在自己開的店裡銷售,一個月多的時候可以銷出300把木杆秤,常常是供不應求。由于熊師傅做的木杆秤靈敏度強、外觀美、結實耐用,方圓十裡八鄉都來求購,不僅暢銷洪田、小陶、安砂等鄉鎮,還銷往周邊明溪縣的胡坊、連城縣的姑田等地。而且價格也公道,從1984年每把5公斤的木杆秤售價5元,到2000年的10多元,到現在的50元。

熊樹海的兒子熊慶财今年33歲,于2003年開始接手父親的店鋪,他回憶說:“2003年至2006年,木杆秤的銷量還大于電子秤,每個月店鋪可以銷出80多把,旺季可以銷出上百把。”2006年後,木杆秤的銷量一年比一年少了,如今,每個月批給供銷社和店裡自銷,也就在20多把左右。熊慶财也開始跟上市場需求,開始大量銷售電子秤了。

熊樹海還在堅守着做木杆秤的傳統手工藝,滿足着為數不多的月銷量。熊樹海也希望兒子熊慶财能把手藝傳承下去,已經從事十多年店鋪生意的熊慶财雖然掌握了幾道做木杆秤的工藝,但他直言,木杆秤制作辛苦又很繁瑣,利潤也低之又低,已經不太感興趣了。

随着科技、社會發展,電子秤的出現讓木杆秤漸漸地淡出了它所擁有的市場,現在很多地區的木杆秤已經變成工藝品,有的地方的習俗還有用到木杆秤,如搬新房時,買一把木杆秤,寓意着家庭平安和精打細算過日子;新開的公司工廠開業,買一把大木杆秤擺在那寓意公平公正。小孩周歲抓阄時,抓木杆秤寓意着有做生意的天分。

(三明日報永安記者站 鄭繼濤文/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