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有很多優秀的才子,其中既有詩壇巨擘王安石等大文豪,也有一些名不經傳的小詩人。北宋的郭祥正就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傳說他是其母夢李白而生,不僅才華卓越,而且其詩風還真有點類似詩仙。
王安石退隐之後,曾邀請一些詩友到金陵鳳凰台遊玩。這些詩人們都知道李白曾在此賦詩,大家興緻高漲、躍躍欲試,紛紛凝思默想、揮毫潑墨。而郭祥正卻援筆立成、衆人盡傾。
到底這位郭才子的詩作好在哪裡,大家還需要先了解一下詩仙的原作。下面介紹李白遊覽金陵,吟詠了一首名作,才子次韻其詩,王安石也贊賞不已。
登金陵鳳凰台
盛唐: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詩仙的很多作品都是七古、絕句以及歌行體等體裁,他的七律作品少之又少,就連這首《登金陵鳳凰台》也是折腰體(失粘),不像詩聖杜甫被人稱為律詩的行家裡手。
李白的這首詩創作時間雖然不太确定,但是後世都一緻認為,這是詩仙要與崔颢一比高低而譜寫的名作。全詩情感深沉,一氣呵成,不愧為流傳千古的優秀作品。
詩人首先描述了鳳凰台的傳說,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很多鳳凰栖息在鳳凰山上,人們就在此處修築了鳳凰台,以表達祥瑞之意。可是朝代更替、人世變遷,作者歎息台上不見鳳凰,曾經的繁華也都難以再現,唯有滾滾江水,依然湍流不息。
颔聯進一步展現出一片荒蕪的景象,金陵曾是六朝古都,可是昔日金碧輝煌的宮殿裡都已長滿了荒草。那些尊貴的君王也都化成了灰燼,所有的風流與财富,都逐漸地消失在曆史的大潮之中。
頸聯描繪出眼前的壯觀景象,群峰巍峨,在雲霧裡顯得虛無缥缈,仿佛在雲天之外。秦淮河緩緩注入江流,又被白鹭洲一分為二。詩人借景抒情,表達了對興衰的慨歎,也抒寫了對美好的贊美,更為結尾打下了伏筆。
最後兩句寄寓深遠,詩人遠離長安,四處漂泊,不知餘生将在何處落腳。浮雲蔽日、前路迷茫,詩仙深感壯志難酬,更覺得報國無門。失意、悲傷,以及迷惘、孤獨等感受,都一齊湧上心頭,這位自比大鵬鳥的偉大詩人,一時間仿佛折斷了翅膀,再也無緣實現年少時的夢想。
鳳凰台次李太白韻
北宋:郭祥正
高台不見鳳凰遊,浩浩長江入海流。
舞罷青蛾同去國,戰殘白骨尚盈丘。
風搖落日催行棹,湖擁新沙換故洲。
結绮臨春無處覓,年年荒草向人愁。
郭祥正入仕後曾在多地任職,他每到一處都會竭盡全力地工作,深得百姓們的好評和擁戴。詩人雖然比王安石小了十幾歲,荊公卻非常欣賞他的才華,這首詩就展現出郭才子不凡的詩歌造詣。
作者首先描繪眼前景物,高聳的鳳凰台上早已不見鳳凰飛舞,唯有周邊的浩蕩江水,一刻不停地彙入大海。鳳去台空,令人惆怅,預示着美好的景物失不再來。而萬裡長江依然曲折漫長,根本不在意人世間發生的事情,也無法體會詩人們的愁悶之情。
詩人目睹了一片荒蕪景象,不禁開始抒發懷古之思。作者同情那些剛剛舞罷的粉黛青娥和年輕宮女,她們似乎還帶着一點缱绻與倦慵,就不幸地與陳後主一起被俘。而不遠處的江邊草叢裡,卻堆積着累累的白骨,仿佛正在秋風中訴說着過往的烽火硝煙。
頸聯滿溢着惆怅之情,作者感慨秋風吹落了驕陽,也催促着江面上的行舟;水流沖擊着沙灘,新沙也改變了這裡的舊貌。尾聯寓意深遠,當年陳後主尋歡作樂的結绮閣、臨春閣裡鮮花嬌豔,如今卻何處尋覓?而此處歲歲年年都是綠滿荒丘,好像在向世人訴說着無限悲愁。
郭祥正的這首次韻詩情感深沉,對比鮮明,抒發了作者對往事的感慨,也委婉地表達出詩人的憂慮。詩人首先将奔流不停的江水,與世事無常的紅塵進行對比,然後又展現出一派蕭索和荒涼的古迹。最後表達了作者吊古懷今的深沉感慨。全詩波瀾起伏,境界開闊,值得後世盛贊。朋友們覺得這首七律如何,歡迎評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