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不止季節和人心

不止季節和人心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5 00:35:28

不止季節和人心(樂聲與心聲)1

文 / 一湖

由于一個小意外,錯過了一場音樂會。因為錯過,所以記挂,腦海裡浮起唐伯虎那幅《聽琴圖》:一位雅士正在窗前撫琴,目光遙望遠方,身心都沉浸在彈奏的琴曲裡,似嵇康詩言“目送歸鴻,手揮五弦”,屋外牆側,幾位文士駐足趨身、屏聲斂氣,凝神側耳地仔細聆聽着悠揚動人的琴聲……

我也好想加入偷聽者的隊伍,不知他們都聽得了什麼,是沐浴心靈的最優體驗,還是自己心弦上的共鳴?

翻開詩書,撥動古詩裡的琴弦,激活想象中的音樂,看那些靈慧的詩人,把顫動内心的音符轉譯成詩文,好似也能跟着感受一回:

《琴歌》

(唐)李颀

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

月照城頭烏半飛,霜凄萬樹風入衣。

銅爐華燭燭增輝,初彈渌水後楚妃。

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餘裡,敢告雲山從此始。

李颀奉命出使清淮(即淮水)時,在友人餞别宴席上聽琴有感而作此詩。因名曲《廣陵散》盡人皆知,廣陵客便特指琴師,音樂未起,環境已烘托出氣氛:屋外月照城頭,烏鵲驚飛,萬木披霜,風聲瑟瑟;房内銅爐華燭,熠熠生輝,主人與賓客推杯換盞,歡樂今宵。輕靈一聲琴弦撥動,瞬間穿透心靈,頓時四座無言,萬籁俱靜,清淡飄渺的《渌水曲》,雅緻深情的《楚妃》曲,聽得人人忘了現世,一直聽到星稀月白天将明,聽得詩人起了逍遙歸隐之心。

這首琴歌虛實相生,多方映襯,畫面傳達出音效,仿佛已有琴聲在耳,令人玩味無窮。

不止季節和人心(樂聲與心聲)2

不過,最讓我難以忘懷的聽琴詩,還是詩仙李太白的《聽蜀僧濬彈琴》,不着痕迹,卻表現出非一般的氣魄:

蜀僧抱綠绮,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一位叫濬的四川僧人,從峨眉山來,抱着綠绮琴,為我彈奏一曲——李白寫到這,并不去鋪陳烘托渲染,直接就寫了下去——蜀僧潇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似風入松間,濤聲陣陣;琴聲像流水一樣洗過塵心,頓覺澄明,如悟大道。袅袅餘音,與晚鐘交融,悠悠回蕩,不知不覺暮色已籠罩青山,秋雲滿天了。

琴聲高妙,太白亦高妙,讀來似有妙音繞梁,久久不散。

詩中的“綠绮”,是泛指一把好琴,漢代的蜀人司馬相如,是撫琴高手,有過一張琴,就叫“綠绮琴”,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他用一首《鳳求凰》,赢得了卓文君的芳心。音樂闡述心聲,傾訴與聆聽,亦是那一份共情的互擁。

不止季節和人心(樂聲與心聲)3

司馬相如一曲抱得美人歸,音樂的傳情達意,好比心聲的解讀。李白寫過一首《夜坐吟》,為女子立言,憑你歌聲再美,不合我意也枉然:

冬夜夜寒覺夜長,沉吟久坐坐北堂。

冰合井泉月入閨,金缸青凝照悲啼。

金缸滅,啼轉多。掩妾淚,聽君歌。

歌有聲,妾有情。情聲合,兩無違。

一語不入意,從君萬曲梁塵飛。

這個夜裡聽曲的女子,是一位有平等意識、有主見、有性格的女性,她追求的是情投意合基礎上的平等愛情,若是不合心意,或虛情假意,任你歌聲美妙繞梁一萬曲,也不會動心。每回記起這首詩,都禁不住為李白的塑造而點贊。

不止季節和人心(樂聲與心聲)4

音樂再動聽,最終通的是心曲,連接心上感應的弦,湧動的必是引發的某種心緒,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就極好地抒發了琴聲與心聲的共鳴: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随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餘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穎師是一位來自天竺的僧人,以善彈琴著稱。韓愈描摹琴聲:初起,像雲鬓厮磨間小兒女的親昵耳語,忽而琴聲拔地而起,變作勇士馳騁沙場,轉而又似飄忽不定的浮雲柳絮,廣闊天地間悠悠蕩蕩,似有似無;蓦地,百鳥朝鳳,啾啾喧鳴,琴音攀升,一寸一寸上到不可高處,急轉直下,一落千丈還有餘。詩人再寫自身:可歎我隻有兩隻耳朵,不能領會全部的樂音,從穎師開始撫琴,我就在邊上坐立不安,泣淚滂沱,幾次想伸手制止他的彈奏,穎師啊你的琴藝太高超,就像用那冰與火輪番放入我肝腸!

以一種藝術,闡述另一種藝術,韓愈這詩是超絕的,由旖旎到軒昂、再轉悠揚飄渺、又跌落千丈,情感也跟着大開大合、起伏跌宕,與其說是韓愈具有優秀敏銳的藝術感受力,不如說,是他欣賞音樂時觸發了自己人生經曆的複雜心境,這句“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簡直就是現實人生的寫照。

閱讀此詩,穎師高超的琴藝如可聞見,也好似随着詩人一同體會到了那種由起步到攀緣、再到跌落,由輕快到緊張、再回到松弛的感覺,難怪清代詩論家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一并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了。

不止季節和人心(樂聲與心聲)5

歐陽修曾與蘇轼一起談論琴詩,歐陽修問蘇轼:“琴詩何者最善?”蘇轼回答:“退之聽穎師琴詩最善。”歐陽修曰:“此詩最奇麗,然非聽琴,乃聽琵琶也。”蘇轼将韓愈這首詩加以隐括,就其聲律,也寫了一首《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贈予建安章質夫家善琵琶者: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

恩怨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

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裡不留行。

回首暮雲遠,飛絮攪青冥。

衆禽裡,真彩鳳,獨不鳴。跻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蘇轼這首詞保留了韓愈原詩的構思,但更具一種音樂美的感染力,畫面感和整體性更強了,宛如有了故事情節。

不止季節和人心(樂聲與心聲)6

蘇轼聽琴,在欣賞音樂之外,還有個獨特的思考角度,他寫過一首另類的《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這兩句看似頑皮的發問,卻是一個頗具禅意的哲學問題了:是一張上好的琴成就了琴聲,還是琴師靈活的妙指?“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然而有了好琴,有了妙指,就有好的音樂嗎?其實也不盡然,沒有豐富的内心,一樣出不來妙音,隻能是“惟手熟爾”的匠音,唯有琴聲與心聲相合,才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伯牙子期,有了千變萬化的内容,有了撫慰人心的神奇。

合上古詩裡的樂聲,夜色正清朗,銀絲般的月光,仿若穿越時空的琴弦,靜靜聽,流光夢影,歲月的聲音。

-作者-

一湖,一個熱愛詩詞的簡單女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