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啟喑實驗學校教師盧雪飛,常回憶起患有閱讀障礙的學生康康第一次接受個别化訓練的場景。
在盧雪飛的印象裡,剛開始接受一對一訓練的康康特别膽小。在課上,盧雪飛讓康康學着朗讀繪本上的故事,但一頁紙上短短幾行字,康康都讀得特别慢,且聲音很小,隻有靠近他的嘴邊才能勉強聽到他讀的内容。因為緊張,在朗讀的過程中,康康還不停地用手搓着自己衣服,經提醒後,康康沒過多久又再次把手放下,開始摳桌子的底部,發出了刺耳的聲音。
但盧雪飛知道,康康并不是故意為之。因患有閱讀障礙,識字對他來講是一件特别有難度的事情,這也導緻他害怕閱讀及朗讀,進而産生自卑心理。
寫字時常常多一畫或少一筆、颠倒字的偏旁部首、今天學的字明天就忘、看不懂題目……與康康類似的閱讀障礙者面臨諸多挑戰。與此同時,懶惰、學習不用心、家長沒有教育好等誤解,常常成為掩蓋閱讀障礙問題的一層“薄紗”,讓人難以一眼看到問題的症結。
盧雪飛所做的工作,就是掀起這層“薄紗”,為這些就讀于普通學校,存在閱讀障礙的特需兒童提供專業的支持和幫助,讓他們能夠跟上班級的學習進度。
2017年,盧雪飛從北京啟喑實驗學校被派駐至北京市西城區奮鬥小學,開展了為期2年的針對閱讀障礙兒童的融合教育,教會這些存在閱讀障礙的學生識字、朗讀。
在她看來,特需兒童在進入普通學校後,需要一些專業支持及科學指導,幫助他們适應普通學校的生活。同時,她認為,在普通學校開展融合教育,能幫助學校的教師、學生等認識特需兒童的存在,并逐漸對特殊群體形成一種寬容、接納的态度。
盧雪飛為閱讀障礙學生開設個别化輔導。 受訪者供圖
編故事、畫圖案,幫助閱讀障礙學生突破識字困難
時間回到2017年,盧雪飛從一名特教學校的教師轉變為西城區奮鬥小學融合教育的教師。她與教研員、高校專家等一起,入校為學生開展閱讀障礙方面的篩查、評估、科普。
怎麼幫助康康們突破識字困難?盧雪飛和同事們利用學生每周兩個沒有集體課的下午,在學校資源教室為特需兒童開展個别化輔導。其間,老師們尋找适合每名特需兒童的方法,包括編故事、畫圖記憶、組詞造句等方式,幫助他們識字。
因為康康喜歡畫畫,盧雪飛幫助他通過将字畫成一個小圖案的方式識字,例如在學習“面”字時,康康在紙上畫了一個碗的形狀,碗裡畫着幾個小線條,字的上方則畫成一雙挑面條的筷子,幫助自己利用圖案記住字的筆畫及意思。
而有的閱讀障礙學生更加适合用編故事的方式識字,例如在教“聰”字時,學生看着“聰”字,想了一會兒,編了一個故事:“聰”字就是耳朵豎起來聽課,總聽課、思考,然後慢慢變得聰明。為了加深學生的記憶,盧雪飛會讓他們在紙的正面寫下這個字,在背面寫下與這個字相關的詞語及句子,不斷加深學生的印象。
在提升閱讀障礙學生朗讀能力方面,因考慮到繪本有圖畫容易引起學生興趣,且字數不多,盧雪飛和其他融合教育的教師利用讀繪本的方式幫助學生們學會朗讀,“因為他們害怕語文課文學習,就先避開課文,從繪本入手,慢慢識字量上來,就不怕讀課文了。”有時候,學生朗讀時遇到不認識的字,盧雪飛會幫他先在這個字上畫個圈,後面再學習。教的過程中,盧雪飛也會讓學生選擇今天學哪個字,“因為人有自主性的時候,就有主動性。”
幫助有閱讀障礙的學生識字是件非常消耗時間及精力的事。盧雪飛坦言,剛開始訓練的時候,學生們一節課可能隻能認識一兩個字,經過反複的訓練和輔導後,學生們逐漸掌握識字的方法,用自己的一套方式去學習,“從一開始我們教的是一個字,到後面他是掌握了一種方法,就是從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
經過訓練後,康康的變化很明顯。盧雪飛發現,康康從原先在“看拼音寫漢字”這一題的大面積空白,到後來慢慢能夠寫兩三個詞,再到最後十個詞能寫對八個,語文成績也從原先的不及格變成了及格。“他比原來要好很多,至少他跟語文老師打招呼了。原來見到語文老師就躲,都貼着邊兒走。”盧雪飛說。
而轉變不僅停留在學業上,盧雪飛也看到,在接受閱讀障礙訓練的過程中,康康逐漸從“不像個小孩,特别沉默”,轉變為“能笑、能玩、能跑,像個小孩”。在她看來,康康性格上的改變比他學會識字更有意義。
為特需兒童入普校提供專業支持,做到“既不歧視,也不放棄”
推動融合教育發展一直是學校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022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該行動計劃指出,加強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探索适應殘疾兒童和普通兒童共同成長的融合教育模式,推動特殊教育學校和普通學校結對幫扶共建、集團化融合辦學,創設融合教育環境,推動殘疾兒童和普通兒童融合。
在盧雪飛看來,融合教育不隻是将特需兒童送到普通學校,然後讓普通學校的老師進行教育那麼簡單。她認為,特需兒童在進入普通學校後,需要一些專業支持,“讓他能夠在普通環境裡跟大多數普通孩子一起學習、成長、生活,而不是過早縮小他的活動範圍,隻能停留在家裡的環境中。”
除了涉及特需兒童,融合教育也與普通學校的教師、學生等相關。盧雪飛認為,融合教育的發展能夠改變普通學校老師、家長的視角,也能帶動班裡的普通孩子關注到身邊特殊群體的存在。“不是用指責的态度說你拖了我們班後腿,而是能夠以寬容、理解、支持、接納的态度來和他相處、交往。既不歧視,也不放棄。我覺得這其實不光是幫助一個孩子,是改變了一種觀念。”
而融合教育的開展過程中也存在諸多重難點。在盧雪飛看來,融合教育老師要敏銳識别特需兒童的各種狀況,并給出适合他們的方案,這是融合教育推進過程的難點。“個性化的需求比較突出,重點其實不是說教學内容多麼難,難在要把握住這個孩子的特點,然後找到适合他的方法,幫助他學習小學基礎教育階段能夠學會的一些知識。”盧雪飛說道。
盧雪飛舉了一個例子,她曾遇到過一個有閱讀障礙及多動情況的學生,開展訓練的時候,學生喜歡走來走去。對此,盧雪飛根據孩子愛動的特點,适當縮減教學時間,當孩子起來走動的時候,盧雪飛會為他安排邊走邊組詞造句的活動。
盧雪飛坦言,融合教育教師想要提高把握學生特點并給出适合方法的能力,其實沒有捷徑,隻能通過實踐過程中的思考、專家指導等不斷反思、改進。
融合教育老師既需要感性認知,也離不開科學方法的指導
一名好的融合教育老師需要具備哪些要素?盧雪飛認為,首先是愛心和耐心。她表示,因為特需兒童需要教師為他們提供心理支持和溫暖。在滿足外部硬件條件之外,特需兒童需要更多的理解、支持。
融合教育教師這一工作本身,充斥着重複性、複雜性的工作内容,面對特需兒童開展的一些相關訓練往往見效較慢。如何在過程中保持耐心?盧雪飛表示,在接觸閱讀障礙學生的過程中,她發現一些閱讀障礙的孩子因識字上有困難,往往成績較差,同學們也不愛和他們玩。他們常常要硬着頭皮到學校上課,坐在教室裡假裝和大家一起朗讀,其實課本上有些字還不認識。
在開展訓練的過程中,盧雪飛常會設身處地理解他們的處境,感受他們的努力,“會心疼他們,就想着我一定要陪着他們,用我的專業的知識和方法幫助他們把這個障礙跨過去,要不就繞過去。讓他們把這個識字關過了,這樣小學六年才不至于那麼痛苦地煎熬着。”
在保持愛心和耐心的同時,盧雪飛強調專業知識和科學方法的重要性。她認為,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一些落後的教學理念,很難對學生有所幫助,而且老師容易産生挫敗感,可能會責備學生。在她看來,一名好的融合教育老師既需要感性認知,也離不開科學方法的指導。
在采訪過程中,盧雪飛也常常提到“支持系統”這個詞語。她認為,每一個案例的成功,離不開教師的付出,也離不開教師背後專家團隊、教研員等整個“支持系統”,“我遇到困惑的時候都能得到及時有力的支持,專業的科學指導。讓我們老師感覺心安,我們心安,孩子也會心安。”
(文中康康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吳蘋蘋
編輯 缪晨霞 校對 王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