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清朝滿族第一村

清朝滿族第一村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27 18:17:13

滿清時代,清朝人研究過關于“血統”的問題,他們認為,滿人的血統是最為高貴的。

因此,在整個清王朝期間,隻要身上流淌的不是滿人的血液,那麼在社會上的地位就會比較低賤,朝堂上的大臣,幾乎也都是滿族人。

有了清政府這個強大的背景依托,清王朝數百年的曆史中都是滿人當政的局面,因此,很多滿族人也有了比較驕傲的情緒。

清朝滅亡已經一百多年了,國家的面貌煥然一新,滿族人也同樣成為了國家建設的主力之一。

清朝滿族第一村(遼甯省有一個奇特的村子)1

腰站村的皇室後裔

滿族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民族,他們在中國的曆史上作出過極大的貢獻。

他們的先祖曾在公元8世紀的時候建立了渤海國,12世紀的時候,女真人也建立了大金國,占據了中國的半壁江山;

到了17世紀,他們的實力屹立在山巅,大清帝國統治了中國長達267年之久。

在2005年的調查中,滿族現有的人口大約在一千多萬,主要居住在東三省以及河北、内蒙等省市及自治區,其中遼甯的滿族人口是最多的,占據了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清朝滿族第一村(遼甯省有一個奇特的村子)2

這裡有6個滿族縣和56個滿族鄉,新賓則是滿族發祥之地。

1616年,努爾哈赤在這裡建立了大金政權,這裡到現在還有赫圖阿拉遺址和努爾哈赤的祖墳永陵。

也就是說,這裡生活的滿族人,絕對是響當當的滿族皇室後裔。

腰站村就是一個典型的滿部落,他們一直延續和保留着很多祖先留下來的習慣。

1984年的時候,這裡曾有過一次統計,顯示全村有313戶人家,總人口為1273人,其中滿族就占據了300戶,人口為1223人,漢族人在這裡僅僅隻有13戶。

清朝滿族第一村(遼甯省有一個奇特的村子)3

而腰站村的另外一個特點便是皇族村,這裡超過百分之三十的人口都姓肇,滿族的姓氏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愛新覺羅”了。

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腰站村的祖先是清朝初期的阿塔,而阿塔的姓氏也正是愛新覺羅,阿塔應該和順治皇帝是同一輩的人。

按照清代的相關規定,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世直系後代為宗室,系黃帶子;而其他旁系為覺羅,系紅帶子。

阿塔生于明朝崇祯皇帝6年,在康熙25年被授予永陵副尉,待到康熙30年被授永陵總尉,卒于康熙56年,終年85歲。

清朝滿族第一村(遼甯省有一個奇特的村子)4

另一段曆史是,從清朝創立開始,大家就格外注重永陵的建設和保護工作,到了康熙11年,還專門設置了一個正四品官職,專門負責永陵的祭祀活動。

阿塔也曾在康熙25年攜帶自己的7個兒子前往永陵赴任,其中的6個兒子也都留在了現在腰站村的位置上,從此成為了腰站村的先祖。

從康熙年間算起,一直到清朝末年,腰站村的“肇”氏經曆了8代人,人口發展到了600多人,現在來看,肇氏依然有109戶。

可是,當年聲名顯赫的皇族後裔所在的村落,後來随着清王朝的沒落也跟着衰落了,漸漸變成了一個典型的落後村落。

清朝滿族第一村(遼甯省有一個奇特的村子)5

因此,後來研究員專門調查這段曆史的時候,才把腰站村選在了首要的地點,原因無非兩個:

其一是因為這裡的曆史直指清朝的源頭,其二則是因為前後的對比,給人一種悲涼的感覺。

在很多人的眼中,滿族中很多人已經被“漢化”了,其實,現實絕不僅僅于如此。

任何一個民族都會接觸到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也并不是一件壞事。

清朝接近300年的曆史,也讓滿族人本身就接觸到了很多漢族文化,讓他們很快進入到封建社會的習慣當中,用别的文化來豐富自己的内涵,對于民族來說是好事。

清朝滿族第一村(遼甯省有一個奇特的村子)6

在一份《滿族:遼甯新賓縣腰站村調查》的報告中,就能看到腰站村的文化現狀。

這裡的日常中,大家還是能感受到這個民族的文化、性格和習俗,在語言的表達中,他們還留着濃郁的滿族文化遺存,這對于文化保護的角度來說,也是極好的。

不過,對于很多滿族的後代而言,滿語已經是一件非常遙遠的事情了。

遙想當年,阿塔帶着自己的孩子們離京赴任的時候,還是滿嘴流利的滿語,對于漢語中的内容不太了解。

清朝滿族第一村(遼甯省有一個奇特的村子)7

在清朝末年的時候,一些腰站村當地的老人們還專門學習過滿語。

如今滿族人已經漸漸離開了自己的滿語,習慣性地去說漢語,不過滿語對他們來說是情感的紐帶,在平日裡,仍然能夠聽到一些滿語的詞彙。

在2005年調查組前往調查的時候,還有70歲的老人能說一些滿語的單詞和短語,這些詞在腰站村當中也很常見,這些詞都是地地道道的滿語。

另外,腰站村當中一個很重要的特征,便是過去的很多滿族文化遺存得到了保留。

特别是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等大小事情當中,滿族傳統習俗的影子總能體現出來。

清朝滿族第一村(遼甯省有一個奇特的村子)8

在祭祀習俗中的祖宗闆、達子香、神位、索羅杆、挂簽、佛托媽媽、換索、跳喜神;禮儀習俗中的磕頭、打千兒、摸鬓角、抱見禮;

婚姻習俗中的放定、插車、射箭 、吃子孫饽饽;

喪葬習俗中的旗材、挂紅幡、燒褡裢;

生育習俗中的落草、挂弓箭、洗三兒、送搖車;

飲食習俗中的忌食狗肉、酸湯子、波羅葉子饽饽、白水煮肉、白肉血腸等等,這些我還帶有較為傳統的滿族文化色彩。

若是到腰站村中呆一段時間,也能感受到滿族人們特有的民族心理。

清朝滿族第一村(遼甯省有一個奇特的村子)9

首先,便是開闊的胸襟和兼容并蓄的性格特點,這其實也不難理解。

滿族能在短短四百多年的時間,從一個關外的狩獵民族崛起,并且一路高歌猛進,建立起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統一的王朝,這并不是偶然的情況。

從努爾哈赤開始,滿族人就開始吸收先進的文化,然後再和滿族文化去融合起來。

當年的調查組還寫下了一個問卷,裡面有幾個問題,也揭示了村民們的心理特征,當調查組問道:你對自己是滿族人而感到自豪嗎?

所有村民都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一位村民補充道:

“作為滿族的一員,确實值得自豪,滿族曾經建立過大清王朝,别的民族也對中華民族作出過巨大貢獻,所以,每一個民族都有值得自己的民族自豪的曆史。”

清朝滿族第一村(遼甯省有一個奇特的村子)10

其二,從他們的身上,也能感覺到他們熱愛自己的家鄉,同時也尊重曆史。

腰站村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如今面對着和過去千絲萬縷的關系,腰站村的子孫門們也顯得格外平衡。

他們也說過,祖先是祖先,自己是自己,把自己的日子過好了,也就沒有給祖先丢臉了。

樸素的話語,也能體現出皇族後裔們不卑不亢的心理特征。

其三,腰站村的村民們大多非常敦厚,并且習慣于謙讓。

調查組的人在走訪的過程中,總能看到一副繁忙卻井井有條的現狀,一位已經去世的老人曾這麼說:

“我們是八旗子弟,卻不是玩鳥鬥雞的那種,我們的祖上讓我們回來守陵,就是讓我們從田地裡謀生,享清福的事情也從來沒想過。”

清朝滿族第一村(遼甯省有一個奇特的村子)11

在談及到一些政治層面的問題時,腰站村村民們就非常謹慎了,沒有談論其他的那麼豪爽。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辛亥革命來滿族皇室的情況大家都是知道的,一百多年來,也讓他們形成了“粗中有細”的說話方式。

腰站村的人通常也與世無争,他們對于旱澇保收的自然條件已經非常滿意了。

手裡有錢能夠花,過年的時候也能殺豬宰羊,對于這一切,他們都十分滿意,并不願意去冒險改變什麼,所以外出做生意的人其實都不多,反倒是保持着這種樂觀積極的心态。

清朝滿族第一村(遼甯省有一個奇特的村子)12

到了2005年,腰站村超過九成的村民也都蓋起了新的房子,徹底解決了溫飽問題,也在過着更加富裕的生活。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他們對于孤寡老人也能幫就幫,鄰裡之間的關系保持良好,而且,可能讓很多城裡人不太能理解的是,腰站村至今依然保持着夜不閉戶的狀态。

清朝滿族第一村(遼甯省有一個奇特的村子)13

保留的習俗,也是文化的傳承體現

就在調查組人員們在腰站村調查的時候,還親眼看到了滿族的喪葬習俗,這在其他地方是很難看到的,并且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滿族人所使用的棺材名為旗材,它和漢族人所用的棺材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他們對于喪葬問題的定義,也和其他民族有着很大區别。

家中的老人若是過了50歲,兒女們便要去山上砍木頭,一般來說是紅松,讓木匠來專門制作,他們所使用的棺材形狀類似于屋脊,中間隆起、外邊是隆起的。

不過,随着時代的進步,傳統的土葬模式漸漸消失,滿族人也同樣選擇了與時俱進,取而代之的,則是一種小旗材,可以用來放骨灰。

清朝滿族第一村(遼甯省有一個奇特的村子)14

在21世紀,國家也加大了投資,去重新修撰大清的曆史,再加上這些年來關于清朝的古裝劇是一部比一部火,所以很多人都對清代的文化和滿族這個民族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滿族文化是清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了解清朝的文化,就要先去了解滿族的文化,這是一個同樣偉大的民族,是世界上衆多優秀民族之一。

拿現在來說,他們對于中國版圖的确定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從腰站村,不僅可以看到滿族的曆史,也同樣能夠看到愛新覺羅後裔們的生活,從他們的經曆當中去看時代的變化。

滿族文化也有很多遺存,而腰站村,正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清朝滿族第一村(遼甯省有一個奇特的村子)15

參考

趙展. 滿族研究的民族學新作——看《滿族——遼甯新賓縣腰站村調查》[J]. 滿族研究

《滿族——遼甯新賓縣腰站村調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