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名字】方枘圓鑿
【成語拼音】 fāng ruì yuán záo
【成語釋義】枘:榫頭;鑿:榫眼;卯眼。方形的榫頭;圓形的卯眼。比喻格格不入、不相容、不适宜。
【成語出處】戰國·楚·宋玉《九辨》:圓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铻而難入。衆鳥皆有所登栖兮,鳳獨遑遑而無所集。
解釋:野鴨大雁都吞吃高粱水藻啊,鳳凰卻要揚起翅膀高翥。好比圓洞眼安裝方榫子啊,我本來就知道難以插入。
【近義詞】格格不入、 大相徑庭
【反義詞】 絲絲入扣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比喻格格不入、不相容、不适宜。
【造句舉例】
1.為了讓子女能夠成龍成鳳,許多父母一味進行填鴨式的方枘圓鑿的教育。
2.他倆就像方枘圓鑿,不管是在興趣愛好還是為人處事方面都是格格不入,但是他們在一起生活這麼久卻相安無事着實讓人覺得奇怪。
【成語故事】
宋玉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宋國公族後裔,生于楚國,曾擔任楚頃襄王,為楚國士大夫。宋玉與唐勒,景差齊名, 傳世作品有《九辯》等。
《九辯》是主要抒寫的是“貧士失職而志不平”這種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帶有普遍性的感慨。它在一定程度上對現實的黑暗有所反映,并表達了詩人“處濁世而顯榮兮,非餘心之所樂;與其無義而有名兮,甯處窮而守高”的志尚。全詩雖多有模仿屈原《離騷》之處,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它善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并且句法多變,能夠巧妙地運用雙聲疊韻和疊字等修辭手法,音調節奏抑揚頓挫,饒有音樂美,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在《九辯》中:圓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铻而難入。衆鳥皆有所登栖兮,鳳獨遑遑而無所集。意思是說野鴨大雁都吞吃高粱水藻啊,鳳凰卻要揚起翅膀高翥。好比圓洞眼安裝方榫子啊,我本來就知道難以插入。
在古時,人們在用木料制作器具時,鑿出的卯眼叫作鑿,削成的榫頭叫作枘,用以插入另一部分的榫眼,使兩部分連接起來。鑿和枘的大小形狀必須完全一緻才能合适的裝配起來,(方形的榫頭是不能固定在的圓形卯眼裡的),後來用此成語比喻雙方意見不合,不能相容,配合不好,格格不入。跟它相反的一個詞叫作“丁是丁,卯是卯”,(丁指榫頭)講的是做事嚴肅認真,一絲不苟。
宋玉用圓鑿方枘這個形象化的比喻來說明屈原遠大的政治見解同讒佞小人的鼠目寸光必然是無法投合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