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學習熵增定律

學習熵增定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16:57:17

熵這個詞來自于物理學,指的是系統上無法利用的無效能量。本文主要對熵增思維進行了分析思考,主要談談這幾點:什麼是熵、為什麼要對抗熵增、以及如何對抗熵增。

學習熵增定律(真正的高手都有對抗)1

在1998年亞馬遜緻股東信裡,貝佐斯說:“我們要反抗熵(We want to fight entropy)。”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管理要做的隻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生命力才會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物理學家薛定谔說:“自然萬物都趨向從有序到無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過不斷抵消其生活中産生的正熵,使自己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負熵為生。”這麼多人都在談論熵,說要反抗熵,然而到底什麼是熵?

01 什麼是熵?

,是來自于物理學熱力學第二定律的一個詞。當一個非活系統被獨立出來,或是将它置于一個均勻環境裡,所有運動就會由于周圍各種摩擦力的作用很快停頓下來;電勢或化學勢的差别會逐漸消失;形成化合物傾向的物質也是如此;由于熱傳導的作用,溫度也逐漸變得均勻。

由此,整個系統最終慢慢退化成了毫無生氣、死氣沉沉的一團物質。于是,就達到了被物理學家們成為的“最大熵”,這是一種持久不變的狀态,在其中再也不會出現可以觀察到的任何事件,它已經歸于死寂。

熵代表了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或者說是無序程度 – 系統越無序,熵值就越大;系統越有序,熵值就越小。

所以,負熵代表着系統的活力,負熵越高就意味着系統越有序,這也是為什麼薛定谔會說“生命以負熵為生”。

比如:在每周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都會把房間收拾得窗明幾淨,可是一到周末,我們就會發現房間亂成一團。這個過程就是熵增的過程。

再比如:生命有機體在不斷進行的吃、喝、呼吸以及(植物的)同化,也就是新陳代謝,正是一個對抗熵增的過程。

不要小看這個聽起來非常樸素的熵定律,它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個法則,化學家阿特金斯曾将它列為“推動宇宙的四大定律”之一。

它是物理學家心目中無比堅定的一個信仰,連引力公式都可以改寫,但熵增定律卻從未被違反。張首晟教授認為,人類的知識再往前推進,牛頓力學可能不對,量子力學可能不對,相對論可能也不對,但信息熵的公式卻是永恒的。

如果将它推論至整個宇宙的發展中,我們就會發現:如果我們存在的這個宇宙之外什麼都沒有,也就是如果沒人向這個宇宙輸入能量的話,宇宙的最終結局就是走向徹底的無序,也就是死亡。

如果将它推論到企業管理中,我們就會發現:管理要做的隻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如果沒能有效對抗熵增,企業就會在默然中走向死亡。

如果将它推論到人生之中,我們就會發現:如果不去對抗熵增,我們的生命力就會在封閉系統内或平衡狀态中逐漸變得毫無生氣、死氣沉沉。

那時,即使生命尚未終結,生命力也已戛然而止,也就印證了那句著名的話“很多人20歲時就已死去,到80歲才埋”。

然而,我們又該如何對抗熵增呢?

02 對抗熵增的人生底層邏輯

想要對抗熵增,就要引入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 耗散結構。“耗散結構”是由一位名叫普利高津的科學家提出的,他也因為這個理論而獲得了197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什麼是“耗散結構”?

耗散結構是一個遠離平衡态的非線性的開放系統(不管是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乃至社會的、經濟的系統),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在系統内部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的阈值時,通過漲落,系統可能發生突變即非平衡相變,由原來的混沌無序狀态轉變為一種在時間上、空間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态。

耗散結構有兩個最為重要的特性,一是開放性;二是非平衡。當一個系統具備了“耗散結構”後,它就能夠有效對抗熵增。

那麼,我們該如何依據這樣兩個特點将自己打造成一個可以對抗熵增的“耗散結構”呢?

1. 開放性

一個孤立系統的熵一定會随時間增大,當熵達到極大值時,系統就會達到最無序的平衡态,所以孤立系統絕不會出現耗散結構。因此,耗散結構一定産生于開放系統,它必須存在着由環境流向系統的負熵流,而且能夠抵消系統自身的熵增,隻有這樣才能使系統的熵減小,有序度增加。維基百科與網絡版的大英百科全書,都很專業,而維基百科卻不需要有一群專家進行搜集編撰,它是一個開放系統,每個人都能為它貢獻内容。也正因為此,它甚至擁有比網絡版大英百科全書更高的傳播度。

那麼,我們該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開放系統呢?

(1)用“成長型思維”替代“固定型思維”

很多人一直保持着這樣一種觀念,即我們天生有一些特定的固定不變的能力與品質,就像“我不善于運動”、“我沒有學數學的天分”等,因此無法改變。

但真是這樣嗎?

實際上,人的智力、創造力、運動才能與其他品質,都是可以鍛造的,是可以通過時間和努力去改變的。

2006年,斯坦福大學的行為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出版了一本名為《思維模式:新成功心理學》的書。在這本書中,德韋克總結了自己30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兩種思維理論: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說的是,相信我們出生時帶有固定量的才智與能力。采取固定型思維的人傾向于回避調整與失敗,從而剝奪了自己過上富于體驗與學習的生活。

而成長型思維則是一種以智力可塑為核心信念的系統的思維模式。它相信通過練習、堅持和努力,人類具有學習與成長的無限潛力。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能夠沉着應對挑戰,他們不怕犯錯或難堪,而是專注于成長的過程。他們對于失敗不害怕,因為他們知道從失敗和錯誤中學習,它們終将變為成功。

正如科研大數據所告訴我們的:如果一個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這項優勢就可能消除最富有家庭與最貧窮家庭間的差距,因為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越來越優秀。

從這個圖表中,我們還能看到一點,也許是我們平時常常忽略的,那就是二者在對待其他人的成功這點上還有不同:成長型思維的人會将别人的成功當做自己的靈感,而固定型思維的人則會将别人的成功當做是對于自己的威脅,于是就會引發巨大的不安全感以及脆弱感。而這樣一種不安全感和脆弱感,常常會讓他選擇堵住耳朵,閉上眼睛,于是也就切斷了自我成長的渠道與途徑,讓整個情況變得更糟。

(2)用“流量思維”代替“存量思維”

躺在書桌上的一堆油畫顔料,不會自動變成一幅美妙的油畫。一定是因為有了某種外界能量交換,比如,你拿起了畫筆,打開了顔料,開始畫畫,顔料才能變成油畫。這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說,隻有在與外界交換能量之後,一個人才有可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樣的人就是有着“流量”思維的人,相反則是“存量思維”。

什麼是“存量”思維者的典型行為?

相比在學習上給自己做出投資,他更願意把錢存起來,讓它産生利息;相比換個更适合更有前途的崗位或行業,他更願意繼續做現在這個安穩舒适的工作;相比将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好書推薦出去,他更願意悄悄的收藏起來;相比與那些優秀者深入交流,他更願意不讓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

可惜,如此一來,熵增就會加劇,危機就會潛伏。按照“熵增定律”,熵是繁榮有序的反面。然而,從表面來看,繁榮有序卻是熵的隐性狀态。

因此,當我們看到繁榮有序的表象時,以為熵并不存在,但實際恰恰相反,熵正在暗中窺伺。它不是不存在了,它隻是隐形了。

1975年,24歲年輕的柯達工程師史蒂夫·薩松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相機,當他把這項驚人的成果呈現給公司高層的時候,傲慢的管理層對這個隻能拍100·100像素的奇怪機器嗤之以鼻—“沒有人願意在電視上看他們的照片”,彼時的柯達在膠片時代笑傲群雄。

30十多年後,當柯達在2012申請破産保護的時候,當年的決策者們不會想到,敲響他們喪鐘的正是他們自己公司發明并雪藏起來的數碼相機。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了摩托羅拉和諾基亞的身上。死守“存量”,蔑視“流量”,終會帶來“當下很好、未來很糟“的必然結果,而這個結果往往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就像清政府當年的”閉關鎖國“政策一樣。

2012年的時候,任正非有個非常重要的講話,叫做《華為的2012》。

聽起來他好像是在唱衰華,其實不然,他隻是比較清醒地意識到華為作為一個企業,和所有其他企業一樣,始終有一個巨大的威脅存在着,它就是熵。所以,任正非認為隻要華為存在一天,都必須得對抗熵增。

他對華為也是這樣做的:

在華為的研發上做出巨額投入,比如華為2017年在研發上的投入超過900億元的情況,研發投入占收入的近16%,這個研發的投入強度,可能比阿裡和騰訊的研發投入總和都要大,更是超過了蘋果。過去10年累計投入研發2400億人民币,華為也已連續多年都是全球專利申請第一名。

從1997年開始,華為就開始持續引進來自外部的管理經驗,包括IBM、埃森哲、波士頓咨詢等。他們陸續給華為提供了多方面的變革,使華為在管理創新、組織機構創新、流程變革方面不斷進步,奠定了華為成為一家全球化公司的根基。

這些,都是在用“流量思維”代替“存量思維”,作為一家國内知名公司,即使不做巨額科研投資,也可以既有“存量”為榮;然而,華為卻并不這麼想,它看到的是“流量”,是開放系統所需要的能量交換。

(3)用“終身學習”代替“臨時學習“,用”終身探索“代替”不再探索“

有人,每天都在學習,不論是多還是少。有人,偶爾學習一次,看一本書要用七八個月。

前者,我稱之為“終身學習者”,後者,我稱之為“臨時學習者”。學習對于前者如同呼吸一般,對于後者則如同救急的膏藥,隻在受到刺激或工作需要之時,才會想起。

對于“終身學習者”而言,他通過每天學習,将自己打造成了一個開放的系統,并且能夠産生複利效應。

對于“臨時學習者”而言,他是封閉的體系,無力對抗熵增,也無法産生複利效應。短期内自然看不出來,但是長期來看,二者卻有天壤之别。

很多人,在成年之後就不再探索了,他們停止了對于這個世界,以及對于自我的探索,他們隻想走在那條早已明确的路上,按部就班的生活。但卻不知,根據熵增定律,熵的陰影早已緊随其中,“中年危機”的到來也不過隻是時間問題。

而那些”終身探索者“呢?

他們則很不同,他們對于這個世界、對自我、對他人,都始終有着濃烈的好奇之心,他們想要探索那些不懂的東西,想要解開那些難解的奧秘;不論是從一場電影、一次旅行、一本雜志,還是一次對話,他們都能從中探索到新鮮的信息、知識或智慧。他們就像是一些敞着口的容器,在貪婪的吸取着來自于外部世界的一切。

所以,如果想将自己打造成“開放系統”,就需要做到至少三件事:

第一,用“成長型思維”代替“固定型思維”。

第二,用“流量思維”代替“存量思維”。

第三,用“終身學習”代替“臨時學習”,用“終身探索”代替“不再探索”。

2. 遠離平衡态

遠離平衡态是“耗散結構”的第二個特點。平衡态是指在沒有外界影響條件下,熱力學系統的各部分宏觀性質在長時間裡不發生變化的狀态。“耗散結構”的提出者普利高津認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那我們該怎樣才能遠離平衡态呢?

(1)從“舒适區”走進“學習區”,甚至“恐慌區”

“舒适區”是美國人NoelTichy提出的理論,圖裡的3個區可以表示為你想學習事物的等級:

最裡面一圈是“舒适區”,它代表的是對你來說沒有學習難度的知識或者習以為常的事務,自己可以處于非常舒适的心理狀态。中間一圈是“學習區”,它代表的是那些對你來說有一定挑戰,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難受的工作、學習、思考。而最外一圈則是“恐慌區”,它代表的是超出你能力範圍太多的事務或知識,心理感覺會嚴重不适,可能導緻崩潰以緻放棄學習。

在舒适區裡,你能得心應手,因為每天都是處在熟悉的環境之中,做着自己在行的的事,和熟悉的人交際,甚至你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對這個區域中的人和事感到非常舒适。

這就是暫時的“平衡态”,因為你無需過多努力就能使所有事物都達到一個相對平衡、比較舒适的狀态。

然而,不要忘了,平衡态正是熵最大的時候。

這時,你學到的東西很少,進步緩慢,缺乏挑戰和流動。這是一個看似平穩安逸,但卻危機重重的狀态,也就是“假性繁華”。

如果想要對抗人生熵增,按照耗散結構,你就須得遠離平衡态,也就是離開那個讓你感到非常舒适的區域,主動走向“學習區”,甚至是“恐慌區”。

亞馬遜CEO貝佐斯就是這樣做的,他将亞馬遜的自營電商業務擴展到AWS雲服務、FBA物流體系。而且,亞馬遜在做自營電商的時候,還大膽引入了第三方賣家,讓他們都在亞馬遜上開店,跟自己的自營店競争。亞馬遜以網上賣書起家,但貝佐斯依然不甘心,開發出kindle閱讀器用電子書打敗自己的紙質書。

如果亞馬遜隻是停留在自己看似非常強大的自營電商業務裡,在一段時間内,它當然能夠獲得不錯的利潤,達到一種穩固的平衡态。

但是,随着時間的推進,企業一定會越來越缺乏活力,缺乏創新,最終走向死亡。

正是因為貝佐斯非常清楚“熵”對于一個企業的嚴重危害,所以他在努力将亞馬遜每一次好不容易建立好的平衡感推倒,不斷把錢、把資源投入到新的領域;在企業内部創造各種形式的競争。

也正因為此,亞馬遜創造了重量級的明星業務,貝佐斯也成為了全球首富,這就是遠離平衡态的巨大力量。

(2)颠覆式成長

個人成長遵循的是S型曲線,在剛開始的時候,會有非常漫長的平坦狀态,而後則會如火箭般驟然升空,并最終在高位保持平穩。

但這還不是颠覆式成長。颠覆式成長不僅是一次S型曲線的飛越,它是很多次的飛越,它要求我們在完成一次S型曲線的增長後,再進入到第二條S型曲線,重新來過,不斷颠覆自我。2007年,IPOD占蘋果公司收入的50%以上,iTune占74%的市場份額。按理說這正是一個産品如日中天之時,正常人的思路肯定是要繼續做這個産品,用它好好賺錢。可喬布斯倒好,他要親手颠覆掉這個已經大獲成功的産品。

于是,他又做了iPhone,到2012年的時候,iPhone已經占到了蘋果收入的58%,利潤占到了70%。這就是喬布斯的“颠覆式成長”,他用自己做的iPhone颠覆掉了自己做的IPOD。他用一條新的S型曲線,颠覆掉了好不容易攀爬上去的S型曲線。

想要遠離平衡态也是如此,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走在漫長的平路上,然後躍上巅峰,在好不容易躍上巅峰之後,又要開始第二條S型曲線,就這樣,不斷進行自我颠覆。

而這種自我颠覆之所以很難,是因為當我們一旦到達S型曲線的上方平台,惰性就會産生。這時,是某階段職業生涯的巅峰期,是某階段自我發展的巅峰期,是一個看起來非常不錯的狀态。然而,如果一旦在這個平衡态停滞,你便不再獲得成長與進步,最終的結局就是熵增加劇。

于我而言,在工作後至少做過幾次非常大的颠覆式成長。

從銷售部到市場部,後又從市場部到銷售部;從以前在職場工作,到現在的自主工作,每一次都是颠覆式的成長。

在每一次颠覆式成長的過程中,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每次都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阻礙,以及随之而來的孤獨感與恐懼感,但得到的收獲卻是非常巨大的,我的人生也随之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那麼,現在就來總結一下,兩個遠離平衡态的方法:

第一,離開舒适區,走進學習區,甚至是恐慌區。

第二,颠覆式成長。

這就是物理學中的熵增定律帶給我們的人生底層邏輯 – 終其一生,我們都要對抗熵增,不然我們的生命力就會在默然中走向消亡。而對抗熵增的方法就是:将自己打造成一個兼具“成長型思維”、“流量思維”、“終身學習、終身探索”、遠離舒适區、能夠持續颠覆式成長的耗散結構。

作者:艾菲;公衆号:艾菲的理想,深度思考力暢銷書《直擊本質》作者,高管教練、全球認證優勢教練、資深個人成長教練,前美國财富五百強公司大中華區市場部負責人。

本文由 @艾菲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