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華夏文明通史

華夏文明通史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0 20:04:47

華夏文明通史?第三章已是懸崖百丈冰,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華夏文明通史?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華夏文明通史(特立獨行的華夏文明24第三章已是懸崖百丈冰01)1

華夏文明通史

第三章已是懸崖百丈冰

一、春秋戰國與諸子百家

華夏文明,孕育萬載,于夏朝建立前後(大禹治水成功之後),以完整面貌,誕生于這個世界。随後經曆夏商兩朝的不斷發展豐富,至周初,"文王拘裡而演周易"[55],基本以今天我們所見《周易》經文部分,将華夏文明濃縮成《易》的理論形式闡述給世人。

如果隻看《易》的經文,我們可以這樣說:至西周,華夏文明以現實強于理論的狀态外顯。因為《易》的經文部分,幾乎就是各卦的吉兇斷言。它更多以工具形式表現出來,而幾乎不談及造就這些現實結果的原因和原理。

因此, 對于華夏文明的理論原初形态而言,成就其客觀、主觀核心原因,是作為華夏核心理論的默認前提存在的。也就是,那些形成華夏文明如此的原因,被華夏族認為是理所應當、不必言說、根本沒有必要質疑的狀态存在着。

我們依靠理論,去判斷不同狀态會面臨怎樣的吉兇,從而使實踐趨吉避兇。除此以外,依靠什麼客觀條件實現趨吉避兇,在什麼價值觀指導下趨吉避兇,這些問題需要讨論嗎?

——是什麼讓華夏一直強大的?

——華夏人民團結一起會産生什麼?

——華夏子民為什麼要這樣做?

在經文部分是沒有什麼太多的解釋的,這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啊。百姓隻知道如何趨吉避兇。但是,什麼是我們認為的吉兇?如何知道吉兇?利用什麼來實現趨吉避兇?我們為什麼要這樣想,這般做?百姓是不自知的。因為祖先的實踐經驗離得并不遙遠,而且那些重大的經驗教訓的傳承,與孝文化的不斷發展深度糾纏在一起,成為現實理所當然地存在。

因此,直到西周末期,華夏文明的核心部分,是以一種所有人都認為理所應當,就該如此,不必解釋,更不需質疑的狀态存在着(孔子時期對仁、善、德等概念的價值觀判斷,在當時整個華夏社會中是沒有太多人質疑的普遍共識。《論語》與《道德經》對這些概念的價值觀定性是沒有本質差異,大家更多的分歧是這些概念的優先性次序。比如孔子強調仁的優先性地位“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而成仁[56]”,但老子則強調道的優先性地位“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仁而後義,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57]”。這顯示,道德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觀定性,以及其反應的當時華夏文明向善的價值朝向,是作為社會的普遍共識存在的。這與之後戰國孟子時期形成明顯反差,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58];"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59]所以春秋以前,華夏文明的很多共識,尤其價值觀朝向是以“述而不作”形式存在,而“述”更多體現與祖先崇拜場景中。但是華夏曆史進入戰國時期,長期戰亂現實對華夏文明的根基産生了緻命性的沖擊。),就如你我共處一室,你就不必向我證明你存在着而存在一樣。他不是以一種凝固的文字論述形式存在,而是就在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太陽每天升起,故不必教育大衆太陽會每天升起。曆史也本就如此:從華、夏族開始相互文化交流開始,強大的農耕文化,強大的政治意志,強大的武力,都是始終華夏族自強的根本;而團結一緻,以自強為本,能實現與天地之威比肩,戰勝洪水,使人-自然和合共存,夏商不斷開疆擴土,與四夷共存相融,這就是至善的大吉所在。自強向善——就是實現大吉的實踐結果的必然前提。這就是華夏先民一直以來不需要言說、證明的在場的事實,就如太陽每天都要升起般是理所應當的鮮活曆史。

但是随着曆史從西周走向春秋戰國,一切都開始改變了。被認為春秋時期所創的《易經》的《十翼》,深刻了解釋了《易》的經文内涵。把如何、怎能趨吉避兇的問題進行了深度的闡釋。之所以要厘清實踐結果趨吉避兇的理論前提——自強向善。就是那些以往作為客觀事實存在東西,被新的現實所猛烈沖擊,而産生了被颠覆的危機。就如老子在《道德經》所言: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當你開始要厘清文明的核心内容時,那就意味着你在強調的那些部分受到了動搖。當你要呼籲堅守什麼的時候,很大程度意味着你要堅守的,已經被很多人質疑甚至放棄了。

華夏文明自進入春秋戰國後,經曆了一次漫長的生死存亡的考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