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工業化開采留下了上千口廢棄鹽井,廢棄鹽腔災害治理始終是行業的一大難題。近日,成都理工大學研究員王曉光團隊正和四川鹽業地質鑽井大隊拟在千年鹽都——自貢選擇合适的鹽腔,啟動全國首個鹽腔碳封存示範項目,這也是四川首個二氧化碳封固項目。《四川日報》頭版以《“快”字當頭!全國首個鹽穴碳封存示範項目快馬加鞭》為題對相關事項進行報道。
無論以怎樣的方式減排,碳排放始終會存在。是否可以把自然界無法吸收的二氧化碳,以一定的壓力注入地層封存起來?科學界和産業界正在聯合進行這樣的嘗試。
2021年底,成都理工大學參與建設的天府永興實驗室在天府新區正式揭牌成立。固碳試驗作為實驗室的重要研究方向之,已經在積極籌劃利用鹽腔進行碳封存試驗。
(團隊在自貢地區考察)
過去,國内的碳封存工程主要是油氣企業利用二氧化碳驅油,提高油氣采收率;國外則更多傾向于做鹹水層碳封存。相比于廢棄油氣井,自貢地區的鹽井大多在2000米以内,鹽腔内的空間适中,施工過程中,向地層中注入二氧化碳時的壓力不會特别大,容易滿足試驗條件。
王曉光在結合了四川的情況之後,提出用鹽腔進行碳封存。“鹽鹵已經生産多年,地下鹽腔開采程度高,形成的空腔儲集空間大,鹽岩的密閉性較好”,王曉光分析,如果不加以利用,廢棄鹽穴治理本身也是行業負擔。“如果利用起來做碳封存,也可以變廢為寶。”
王曉光團隊與鹽業大隊在用鹽腔埋存二氧化碳的想法上達成一緻,他們憑借積累的技術優勢,成功申報了省科技廳的重大科技專項——地質封存二氧化碳的鹽腔改造技術研究與應用,還與長于碳封存的劉加傑組建了産學研聯合體。
鹽業大隊是鹽業地質鑽井的“國家隊”,承擔過全國75%的鹽井鑽探開發,保存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的鹽井資料。鹽化工作為高耗能行業,在雙碳目标下,他們也面臨着轉型升級的壓力。
王曉光說,在雙碳目标引領下,各技術路線的機會看似很多,但技術推廣利用的窗口期很短。一旦錯過了這個窗口期,大方向上選擇了别的技術路徑,再想發展就很難。所以一定要争分奪秒,抓緊時間。
在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支持下,在一個月内,王曉光團隊便聯系好了氣源,集合施工企業、裝備企業、監測技術,組成了産學研聯合體,拿出了初步方案。場地篩選過後,還有工程設計、設施建設、測試、修井、注入二氧化碳、封井、監測等諸多流程。
下一步,王曉光團隊将做好詳細的施工計劃,完善全流程設備選型、工藝流程設計,特别是做好監測部分的技術方案。為本次項目提供切實可行的施工方案,盡快把首個鹽腔封固二氧化碳的工程落地。
拓展閱讀:
天府永興實驗室依托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高校,聯合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等重點研究機構及國電投、國家電網等重點企業,以國家和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聚焦“零碳能源”“資源碳中和”“地熱能及固碳”三大研究方向,布局零碳能源系統、高分子碳中和、地熱能開發利用、地質固碳及生态修複等八個前沿研究中心,賦能清潔能源、環保裝備、綠色建材三大産業賽道,服務四川省和國家“雙碳”戰略。
歡迎關注"成都理工大學本科招生"頭條号,第一時間獲取關于成理的最新資訊!
文章素材來源:成都理工大學新聞網、四川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官微、四川日報官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