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矶的代表性景點有很多,
你曾踏入過的那片景色,
你真的了解它嗎?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揭開它們的[真面目]。
翠螺灣
翠螺灣位于采石矶景區的西南方,它依水傍山、景色秀麗,園區以山水園林為基調,亭台水榭、魚池潭影交錯相映。
景點錯落有緻,布局緊湊協調,有六角亭、草亭、水榭、釣魚台、遊船碼頭以及牡丹園等景點。
寬闊的映杉湖掩映在池杉林中,壯美得像一幅畫,漫步在池杉林的湖畔,可以觀賞到秀麗的湖光山色,也可修生養性,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翠螺灣中的翠苑以及牡丹園等都是花卉盆景集中展示的地方,盆景的搖曳生姿,花卉的天香國色,也為翠螺灣帶來了勃勃生機。
林散之紀念館
"大江繞絕壁,草聖伴詩仙。"大自然造化了采石矶,采石矶挽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
林散之先生祖籍安徽省和縣烏江鎮,一生酷愛山林,早年受益于書畫大師黃賓虹,他每遇山水佳境,必登臨、吟詠、圖貌之,得寫生畫稿八百餘幅,詩作二百餘首,尤精于書法。他六十歲起始作狂草,卻功深力到,妙造自然,享譽海内外,有一代宗師之譽。先生生前曾十餘次放歌采石,心儀先賢,素有"歸宿之期與李白為鄰"的願望。因此,在他百年之後,為了紀念這位當代傑出的書法大師、詩人、畫家,經國務院辦公廳批準,決定建立林散之藝術館,并于1991年10月15日在馬鞍山采石風景區建成,了卻了先生"歸宿之期願與李白為鄰"的心願。
林散之藝術館占地面積近四千平方米,是研究林散之先生藝術思想和藝術成就的重要場所,藝術館中收藏了林散之先生一生中不同時期的代表性作品100多件,以及大量林散之老先生生前所用的物品。這裡既是一個紀念館,也是一個陳列館,還是一個小型的園林景觀,仿古建築古樸優雅,主館的屋頂輔以茅草,名曰“江上草堂”。屋面中央用大塊方格玻璃采光,各廳之間采用廊亭相連,仿古效果自然。藝術館呈階梯布局,在中國傳統園林風格上又獨特新穎。整個庭院既幽靜又富有生機,優雅的環境,秀麗的景色,在采石矶和翠螺山的映襯下相映生輝,令人賞心悅目。
圓夢園
采石矶“圓夢園”是仿意北宋著名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中的“夢溪園”而建,占地約6公頃,有軒、館、廳(竹書齋、義竹軒、竹苞松茂等)十四間。園内有柱礎100多座,大多為清代作品,雕刻精美、造型别緻,蘊含着豐富的人文和古代建築藝術信息。
圓夢園對面是伯牙台,圓夢園附近是萬竹塢,圓夢園就是利用萬竹為依托,以徽派建築為特征,呈現出江南園林的風貌。
徽派建築的三雕(木雕、石雕、磚雕)在這裡也是發揮的淋漓盡緻。裡面最突出的建築是長約100米的文化碑廊,碑有102塊,主要展示曆代詩人、畫家詠竹等,另一面還有關于“中國酒文化”的知識,園内還有栩栩如生的石刻十二生肖,園内還有清代的169 個柱礎,又名“柱礎館”。
谪仙園
谪仙園建于2008年,以李白之号“谪仙”名園,取李白文化為造園主題之意。園區分為汪倫踏歌、瑤台沉香、竹影落波、草堂晚秋等區域。景觀具有江南園林風格,園内花木扶疏,水聲潺潺;軒榭亭廊,布局有緻;以李白逸聞故事鐵杵磨針、桃花潭送别、草堂晚秋和《贈汪倫》、《南陵别兒童入京》等李白詩意為題材的5組雕塑參差其間。置身于谪仙園中,體味園林景觀與唐詩文化的有機完美融合,令人心曠神怡。
谪仙園還與翠螺山融為一體,使李白文化建築群不光有建築,還有優美園林景色,疏密有緻,形成完整的遊覽參觀空間,彌補了太白樓隻有建築而缺少環境的不足,增加了太白樓的詩意情懷,強化了李白詩文化的主題,實現了李白文化與旅遊觀賞的有機結合。
延 園
延園是一座江南院落式的展館,它位于采石矶翠螺山上,與林散之藝術館相鄰。延園裡面收集了各類珍貴的古硯和當代著名書畫的藝術精品,也是研究詩、書、畫藝術的理想場所。
延園的延,取的是延續的意思,這裡主要指的是以李白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詩歌文化和林散之為代表的中國書畫藝術的延伸。走進延園正門的門廳,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回廊相連的建築群。小徑蜿蜒,行走在其間,不禁讓人想起“小園香徑獨徘徊”的詞句。
走進延園,你會發現有一種濃得化不開的藝術氣息,看那紅木做的人物浮雕,把古人愛硯、藏硯、賞硯、惜硯、玩硯的形态描繪得栩栩如生呢;那看似簡陋的制硯場景,仿佛把您帶到了古代人生活勞動的年代;這些文化氛圍十足的文房場景,也展示了中國文人“方寸之地,博大胸懷”的文風和品質。這裡還為我們展示了中國古代五大名硯:端硯、歙硯、紅絲硯、洮河硯、澄泥硯,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帶來的心靈震撼。
萬竹塢
萬竹塢位于采石矶景區内,以竹類為主體,以竹文化為旨歸,結合亭、廊、榭、橋等建築小品,經營有年而最終達到了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統一。
這片清幽世界裡,生有十三屬一百多種奇珍異竹,策杖萬竹塢青石小徑,清風拂面,綠影婆娑,不禁使人想起竹的虛心勁節,奇姿孤操。遊人經處,小橋流水,煙雨江南,如行畫中。
清風亭
清風亭,是天寶年間化城寺中的一位名叫清升的僧人建造的,唐天寶14年,李白曾在遊覽化城寺時來到了清風亭,并留下了《陪族叔當塗宰遊化城寺升公清風亭》長詩一首。其中有“閑居清風亭,左右清風來”的詩句。
清風亭分上、下二層,上層為四角,下層為八角,設計十分獨特、巧妙且做工精緻,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獨樹一幟。雖然沒有了唐朝時候的古樸,但是這兩層樓式樣的建築,還是有飛檐尖頂,同時非常精緻,保留了原有的風貌。
清風亭内的《清風亭重建記》,碑楹柱對聯:自公一去無狂客,此地千秋有盛名。坐在亭子中遠看翠螺山上的白雲缭繞,也是一種不錯的享受。
太白樓
太白樓初建于唐代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原名“谪仙樓”,距現在已有将近一千二百年的曆史了。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改名為“太白樓”,也稱作“唐李公青蓮祠”。随後又毀于清朝同治年間,現在的太白樓是清光緒三年(1877年)湘軍水師總督彭玉麟所建。解放後經過曆次修繕,太白樓煥發出新的光彩。
太白樓高18米,是三層兩進式格局,前樓後閣,左右回廊。尤其是李白祠堂内正廳裡供奉着的一尊楠木雕琢的李白站像,您看:李白背負雙手,昂首挺胸,神态潇灑飄逸,十分傳神地再現了李白詩仙的風韻。這裡的太白樓還與湖南的嶽陽樓、湖北的黃鶴樓、江西的滕王閣并稱為長江著名的“三樓一閣”。
然犀亭
然犀亭位于馬鞍山采石矶風景區東南麓臨江處,約建于清初。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長江水師提督李成謀重修。然犀亭為四方形,四角擎以石柱,亭檐飛翹,造型古樸典雅。亭檐匾額上書“江天一覽”四字,亭内正中石碑上镌刻着李成謀手書的“然犀亭”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然犀亭之由來,頗具傳奇色彩。史載東晉鹹和四年(329年),骠騎将軍溫峤平息蘇峻之亂後率軍返回,行至采石矶時,聽聞此處江水深不可測,常有怪物出沒。相傳古人通過燃燒犀牛角,可以照得見神怪,因此溫峤命兵士點燃犀牛角照亮江水。不一會兒,果然看見許多水中怪物前來掩火。水怪們奇形異狀,還有乘馬車的、穿紅衣服的。這晚溫峤夢見一個人憤怒地責怪他不該燃犀火照,從此,采石矶下就再沒有水怪了。後人為了記載此事,便築亭于此,取名然犀亭。至于“燃”為何寫成“然”,據說是取水火不相容之意。唐代詩人胡曾有感于這個傳說,題詩雲:“溫峤南歸辍棹晨,燃犀牛渚照通津。誰知萬丈洪流下,更有朱衣躍馬人。”
然犀亭下的崖壁上有李成謀手書的“天下太平”,為江上勝迹。登臨然犀亭,遠眺天門山,俯視長江水,萬裡江天一覽無餘。隻見穿越東西梁山的長江水一瀉而下,水拍峭壁,浪花飛濺,氣勢洶湧。明代王思任、清代陳調鼎均有《然犀亭》詩留存。
大腳印
然犀亭西側石階下還可以看到懸空橫出的巨石,上有一隻50厘米大小的大腳印,傳說是明初大将常遇春三打采石矶時留下的。朱元璋攻打采石前許諾,誰先登上采石矶者為先鋒官。
攻打采石時的常遇春,勇不可擋,他手持寶劍,拔開不斷射來的飛箭,用竹篙在江上一撐,縱身躍上采石矶,殺死驚魂未定的元兵,沖入敵營,元軍聞風喪膽,立即潰散而逃。常遇春登上采石矶留下了千載不滅的大腳印,這就是采石矶古迹傳說中著名的:大腳印!
蛾眉亭
蛾眉亭位于采石矶的絕壁之上,建于北宋熙甯三年(1070年)。之所以名為“蛾眉”,那是因為出自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形象描繪:“雙峰秀出兩眉彎,翠黛依然鑒影間。”詩中“兩眉”指的是東、西梁山,也就是李白在《望天門山》詩中所稱的“天門山”。
古人在此處遙望長江,隻見東、西兩面的梁山夾江相對,宛如女子的蛾眉一般,所以在這兒建造蛾眉亭。
蛾眉亭集秀美與壯觀于一身,站在蛾眉亭上,能一覽江南的無限風光,蛾眉亭的景色宛如一幅四季圖,尤其是晴天去蛾眉亭,日光照在江面上,宛如一條銀白色的綢緞,耀眼的江水,波光粼粼,而兩邊翠綠的樹木,又仿佛兩山的眉毛,秀麗而又妩媚。
三台閣
秀麗的采石矶就像一組如畫的屏風般,矗立在長江下遊的江岸上,而聳立在翠螺山至高點上的三台閣就像一粒珍珠,鑲嵌在山巅。
三台閣分為五層,高度大約為30米,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築特色。“三台閣”匾額是由著名的書法家沈鵬先生所題寫。
三台閣始建于明朝崇祯十五年,由當塗人曹履吉捐資建造的。三台閣的曆史悠久,曆經了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個朝代,大約有120多年,到了乾隆年間毀于兵火。
據說,當初曹履吉修建三台閣有三個目的:一是登高觀景,二是閱江防渡,三是供奉文昌帝君。可是,為什麼取名叫三台閣呢?因為,文昌星在天上的位置和三台星的位置非常接近,文昌和三台也一直都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的象征。“三台閣”由此得名。
圖文來源:馬鞍山文旅 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