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截屏。見怪不怪。
此前書評君的視頻欄目“羅東時間”在“手機迷惑行為”系列裡和書友們聊過外放、靜音、“在嗎”,今天增加一期“截屏”。視頻截圖、文章截圖,都是“截屏”。在截屏中卻有一類是聊天截屏。私聊或群聊被截屏,并被轉發。你可能也曾收到其他人的截屏。你能接受嗎?
撰文|羅東
(視頻首發于西瓜視頻)
看完視頻,再往下看延伸内容呗~
延伸:“截屏”,從電腦到手機
如果我們注意台式機,多半會發現截屏鍵PrScrn在鍵盤上的位置并不怎麼起眼。按下它,還得同時配合使用“畫圖”或word等文檔程序的粘貼功能,才能見到截屏後的圖片。
在一些筆記本鍵盤上,PrScrn則直接被取消。
這确實是使用率不高的鍵。當然,PrScrn遭冷漠的命運其實也不意味着當時就沒有截屏的需要。快捷鍵也是一種辦法。
而有意思的是,在十餘年前,截屏更常見的做法反倒是打開像QQ這樣的軟件,在聊天窗口點擊“截屏”選項,随即用鼠标拉動截取範圍。其便捷性PrScrn自然無法比拟。多年後再去看,也難說這隻是因為QQ的操作更便捷。不妨問一句,我們在什麼情況下需要截屏呢?聊天是其中極為普遍的一種——将群聊或其他朋友之間的聊天截屏,然後把圖片随手發給正在聊天的朋友,讓他們相信“确有其事”。
借用社會學家彼得·伯格與其同行托馬斯·盧克曼在《現實的社會建構》中的說法,我們身邊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口語、文字、圖片或視頻在表述的世界,有表述才存在,另一個是原本存在的真實世界。當我們用第一個世界表述第二個世界所形成的,也就是所謂“知識”。要讓聽者認同、信任這些表述,說話者就需要不斷提高說服力。這也是知識自我辯護的過程。
《現實的社會建構》,[美] 彼得·伯格、托馬斯·盧克曼 著,吳肅然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3月。
過去,引人注意的是不同的知識誰更嚴謹,誰更讓人信任,而在傳播學家麥克盧漢等人關于“媒介即訊息”的觀點後,越來越多的人都能看到一個淺顯的道理。在口語、文字、圖片或視頻幾種形式之中,每一種都經常被認為比前一種更可靠,反之,每一種都比後一種更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如果彼此沒那麼信任,口頭上說的、鍵盤上敲下的,不如截屏生成圖片使人相信。在語言和文字被質疑過度修飾加工、被不信任的情景下,圖片的可信度反而會高。實際上,在截屏這一過程中,人仍然可能選擇截取哪些、規避哪些。
截屏也因此可以将聊天作為一種事實。即便不是為了呈堂證供,在新聞事件或公共讨論中,也更可能得到陌生人的信任,并獲得其他人的支持。
到智能手機全面興起之時,截屏操作已經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都簡單。比如,可設置為同時按下音量鍵和待機鍵,也可設置熱鍵,最簡單的如敲一敲手機背殼就能完成一次截屏。這是PrScrn做不到的。随手就能分享一件事、一組聊天。
如果有人在朋友之間也經常轉來聊天截屏,大概不是因為缺乏耐心,懶得在對方身上花時間用語音文字轉述,就是還缺乏一些信任,擔心隻有圖片才能讓對方相信。沒有轉述,隻有聊天截屏的流行。這是尴尬的。你覺得呢?而這一切還不包括聊天截屏中更尴尬的隐私邊界。
本文校對:危卓
來源:新京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