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顔讀論語#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
上節我們講了君子是一個智者和仁者,一定不是一個愚腐之人,絕對不會不分是非、簡單聽話照做、逆來順受。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如何能夠做到明辨是非,指導實踐呢?孔子說“君子博學于文”,這個文之前提到過,文質彬彬的文,泛指一切做人的文化、思想、科學、認知。
文,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世世代代傳承下去的精髓。人類的進步離不開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思考開悟,他們在一次次社會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然後通過各種方式教育後代,讓每一代人都在前人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這種傳承和學習的就是文。
“博學于文”,是說對這些内容要通讀變成通才。通才有什麼好處呢?就是在跨學科的學習中,能清晰事物的本質,明白内在規律的重要性,從而上升到方法論上。打開視野和思維,擴大心胸和格局,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做到智者。
我一再強調藝術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我們也常把文藝放在一起。文和藝是不分家的,因為藝術是文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作為人獨特的技能和知識。藝術包括了音樂、美術、舞蹈、建築等,是人類表達情緒、抒發情感的獨特方式。
古人也講琴棋書畫,說明了藝術對一個人的養成起到的重要作用。孩子從小是一定要在藝術方面有所教育的,我曾經寫過音樂和舞蹈的教育文章,大家有興趣可以作為課後材料學習,在我的微博裡。
博學多才是首先要做的,這樣的人才能有見識、有格局,不會鑽牛角尖、心胸狹隘。博學,就是我們常說的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一樣的,重在不同維度認知的數量。我們做保險的人,閱人無數也算是博學的一種方式。
讀書,閱人,旅行。
博學的目的是什麼?“約之以禮”。在博學中逐漸發現和清晰事物内在的規律,來指導自己具體的實踐。
這裡的約,有兩層含義。一層是精煉精簡提取博學之精華,化繁為簡、歸納總結;第二層的意思是約束、指導。
禮,泛指我們每天在做的事、面對的各種關系。禮不僅僅是禮儀規範,禮是一個框架、一個邊界、一個規則,是做人做事必須遵守的底線;非禮就是越了線、過了綱。
“約之以禮”,就是通過博學認知到為人處事的内在規律,去指導每天的行為。“亦可以弗畔矣夫”,畔就是叛,違反、違背、脫離正規。博學約禮,就不會離經叛道、誤入歧途了。
比如我們通過學習,會明白一個基本的道理、常識--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這是博學得來的文,所以我們說不會有長生不老的人,也就不會有永不退市的産品,更不會有千秋萬代的企業。
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必有死,這是基本的認知,是常識。
約之以禮,就是在工作中,就不能信口開河,說公司永不倒閉、産品永不退市。說一個人永垂不朽的時候,通常這個人已經死了;說産品永不退市,就是無知和愚昧。
如果不是無知愚昧,就是裝糊塗、另有所圖,唯利是圖、混淆是非。這種信誓旦旦,隻能招來世人恥笑,因為是非禮的、越界的,是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
再比如我們學保險、做保險,逐漸就會發現一些本質--風險客觀性、積累、複利、長期主義、延遲滿足、自律,我把這些保險的核心理念叫做保險信仰,是文。
約之以禮,就是要用這些内容指導每天的實踐,這個過程我稱之為保險教育。保險本身就是積累的長期主義,為什麼你偏要心急火燎、急功近利呢?
風險是客觀存在的,無論你有多大本事、擁有多少财富,也消滅不了風險,也抹殺不了未來的不确定性。為什麼你要拍胸脯,天不怕地不怕,覺得現在就是永遠呢?
跟客戶講複利的偉大意義和美好未來,為什麼到了自己身上,不去注重天天的進步成長、踏踏實實積累、兢兢業業堅持?非要左右搖擺,到處跳來跳去,妄想跨越成長過程去走所謂捷徑呢?你真的相信複利嗎?其實還是不信,所以才如此浮躁不安,結果就是誤入歧途。
明知沒有春播就不會有秋收,然後停下主顧開拓,月月要業績要結果,總是妄圖通過增員增客戶、出業績,那剩下的人怎麼辦?不做主顧開拓能行呢?
明知自己的成交率不會超過 10%,還守着少得可憐的客戶加保死磕;要做群經營,你的群裡隻有幾十人……這些都是不能約之以禮的行為,都是糊塗人糊塗事,結果能好嗎?
博學于文,是免于經驗主義,讓自己有更多思維和認知,不會墨守成規、過度自負。經驗都是過時的,沒什麼用。變化很快,與時俱進才行。
生存的法則不是強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是那些可以根據生存環境改變進化的才能得以生存,唯有變化和适應才是生存法則。
恐龍曾經是地球上最強大的生物,可是活不過微生物,這些都是博學才能明白的道理。老子也講柔弱勝剛強,說舌頭比牙齒柔軟得多,再堅硬的牙齒壽命也抵不過舌頭,牙掉光了,舌頭還在。
所以為人處事不能逞強,不能愛慕虛榮。總想出人頭地、争強好勝,是沒有好下場的。與人相處,要懂得謙卑弱勢,凡事禮讓别人,吃虧是福。
好了,今天的博學約禮的内容就到這裡了,希望大家有所覺知。明天再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