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三晉之忻州篇
在山西忻州,如果問起為什麼當地有“忻州無好女”的說法。
當地人都會言之鑿鑿,因為四大美人之貂蟬是我們忻州人,有“閉月”之貌,占盡上下世代美色。
真是這樣嗎?其實不然。
一
關于貂蟬是哪裡人的說法,早在許多年前就頗多争議。
有甘肅岷縣說,依據是清代無名氏的《錦雲堂·連環計》内記述。隻可惜此乃根據《三國演義》内容演義,實不可信。
有陝西米脂說。當地也有句著名的說法,即“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當地有遺存為“貂蟬洞”。
二
《光緒忻州志》有這樣的記載:“民不識機杼,歲市布萬餘金,或議請教紡織谕郡民,謂前守王君守成取榆次老婦教織,民不樂從,遷秩而竟廢,诘其故,蓋綠民少蓄婢中饋多自主之廢,饋而營織不暇也,貧家偶耕,馌饷以耕,而兼織不能也,即有一二嘗試者,市民以不能工止,覓客布彼一也,豈肯再乎是亦一說也.....”
很有意思,是說忻州百姓不懂得織布,郡守請人來教,但百姓不願意學。理由是“以耕而兼織不能”,雖然“偶耕”,但要送飯到地頭,沒有時間再織布了。
再沒有比這更“堅決”的理由了,哈哈哈。
《光緒忻州志》還有這樣的記載:“忻郡土滿人稠,耕農之家十居八九,貿易商販者十之一二,惟機杼紡織之聲無聞焉......家有餘丁多分赴歸化城營謀......日用常需之物不拘美惡莫不重加珍惜......”
農耕時代的美好生活都是“男耕女織”為代表,可忻州婦人在家不織布?
“女人在家不織布”是“忻州無好女”的來曆之一。
《光緒忻州志》載:““地寒物産稀少,民貧而啬”。”
時至今日依舊有忻州人“性吝”之傳說。如有客至,女主詢之飯否?且不顧客答否,連續詢之,直至客答食過。女主這才舒氣說道:“吃了我就放心了!”
這倒是和忻州人“光景過得仔細”相符。
諸如著名小吃“擦糕”。其實也就是油糕,别的地方的油糕作法都是在沸油中煎炸而成,但忻州的隻在鍋底倒入少量油,将糕在鍋中來回摩擦兩圈便出鍋,故而也叫“擦糕”。忻州女人在過日子中的節儉中透露出的精明智慧。
如此外部環境造就,大多忻州女因為勤儉而顯得斤斤計較,故而周邊有了“娶妻不娶忻州女”的說法,其實是“忻州無好女”的另一種說法。
三
還有另外的說法是和“撓羊賽”有關。
“撓羊賽”,指的是忻州一帶地域特色的民間競技體育活動,以摔跤為競技,羊為賭注,獲勝者将羊扛走。這裡的“撓”可不是撓癢癢,指的是“扛”。
元好問《續夷堅職志》中将“撓羊賽”稱之為“角抵”。是源于蒙古人模仿公羊打架,以顯示自己的彪悍。元末明初之時,傳統的“角抵”加入到“酬神演戲”當中,規定獲勝者獲得活羊一隻,于是稱之為“撓羊賽”。
且規定為不分年齡,不分體重級别,不穿跤衣,自願出場,一跤見勝負。連勝六人則為一場勝利,勝利者稱之“撓羊漢”,是大家公認的“好男”。
《光緒忻州志》載:“忻州氣禀剛勁,健訟輕生刁野難治”。
忻州人吃苦耐勞、秉性剛烈、強悍好武,對于此項活動怎能不喜歡迷戀。連同女子也甚為喜歡,遇到“撓羊賽”争相前去觀看,其目的是選婿擇偶。
問題來了,當時誰家不是姐弟數人或者兄妹多人,誰家沒有幾個“撓羊漢”啊。問題來了,外鄉人娶到忻州媳婦,兩口子過日子難免因為小事磕絆幾句。且不論這忻州媳婦會不會幾手“角抵”,大舅哥或者小舅子過來不分青紅皂白先把姑爺給摔趴下了。這忻州女子載娶回家之前還真得掂量下自己的身子骨了。
或許算不得一個說法,但是忻州娶媳婦的禮金當年算得上方圓百裡之内是最高的了。放在現在是全國一盤棋,基本都差不多,可在當年就是“忻州無好女,娶妻不娶忻州女”得說法之一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