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人一天排幾次便算正常

人一天排幾次便算正常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19 18:22:29

一位飽受便秘困擾的老阿姨,醫生建議她改變一下如廁方式,試一試“中國式蹲坑”,就這樣治好了阿姨的便秘。于是,“中國式蹲坑”一下席卷全美。無獨有偶,科學家也加入了研究,發現蹲便姿勢時肛腸角最大,最符合排便規律。話不多說,蹲坑才是王道!

人一天排幾次便算正常(一天中排幾次便最好)1

沒有蹲坑怎麼辦?可以在腳踩的地方加一個小凳子。如下:

排便,本是一種正常的生理活動。我們吃的食物經過胃和小腸消化、吸收後,其殘滓成為糞便,貯存于結腸(大腸)内,通過正常的結腸運動與排便反射,将糞便排出體外。正常排便有助于調節人體的消化系統,清理腸胃的有害物質,避免消化系統的損傷。

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少數人每2天排便1次,大多數人為每天排便1次,且順暢規律、狀如香蕉。

當便便不能順暢且規律地排出體外時,于是便形成了——“便秘”。

“便秘”一詞源于拉丁文,意思是“擁擠到一起”“緊緊地包裹”,這些“擁擠到一起”的便便“緊緊地包裹”甚至“填滿”你的身體——這感覺?那是非常難受且鬧心的!

便秘在人群中的患病率高達27%,但隻有一小部分便秘者會就診。便秘可以影響各年齡段的人。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壯年。因便秘發病率高、病因複雜,患者常有許多苦惱,便秘嚴重時會影響生活質量。

自查一下,便秘的症狀你中了幾個?

1.等得心急!

便意少,不想排便,或者是有便意卻排不出。排便次數明顯減少。

2.咬牙切齒!

排便是個“力氣活”,從蹲下的那一刻起,就知道這将是一場硬戰,大便幹結、變硬,排便時感覺費勁、不順暢。

3.意猶未盡

排便總有一種沒排幹淨的感覺。

4.“堵”在心理

部分患者還伴有失眠、煩躁、多夢、抑郁、焦慮等精神心理障礙。

那是不是意味着有以上表現就一定是便秘了呢?當然不是啦!

醫生提醒:便秘不能輕易下定論!

1.每天1次也可能是便秘

有些人雖然每天都排便,但卻有排便費力,糞便呈團塊或硬結,有排便不盡感,排便時肛門有阻塞感,甚至排便需用手法協助,排便後仍有殘便感或伴有腹脹,這是患了便秘。因此,即使每天都有排便,也不能排除便秘。

2.每周2次未必是便秘

對于便秘的診斷,目前國際上多采用羅馬标準,根據這個标準,每周排便次數2~11次均屬于正常。如果單純是排便間隔時間延長,大便排出還算暢通,這就不屬于便秘。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由于生理變化,飲食量逐漸減少,胃腸蠕動功能也逐漸減緩,因此而導改的排便次數減少屬于生理現象。如果除了大便間隔時間長外,還伴有大便幹燥或排便困難,或排便有不盡感、下墜感等,那就真的是患便秘了。

3.短暫性排便不暢并非便秘

不少人一旦發現排便不規律就以為自己患上了便秘,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對于正常人來說,食物進入胃腸,經過消化、吸收最終将食物殘渣變成糞便排出體外需要24~48小時,兩次間隔一般是1~2天。每個人的情況各不相同,排便習慣可明顯不同,有人每天或2~3天大便一次,也有人一天2~3次,雖然大便間隔時間不同,但是隻要大便不稀、不幹燥硬結、排便時不費力,都屬于正常狀态。

隻有在不使用瀉劑的情況下,每周内自發性排空糞便不超過2次或長期無便意。并伴有大便量少、質硬、排出困難;或伴有長時間用力排便、直腸脹感、排便不盡感,甚至需用手法幫助排便時,才能稱之為便秘。如超過6個月即為慢性便秘。

長期便秘對人體有什麼危害?

由于便秘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症狀,症狀輕重不一,大部分人常常不去理會,認為便秘不是病,不用治療,但實際上便秘的危害很大。便秘看起來是小事兒,但是日積月累,就會變成大事兒。

1.發生痔瘡和大腸息肉

便秘時排便用力摒力,直腸内壓增高,阻斷靜脈回流,使正常肛墊充血性肥大并反複向遠側移位,其中的纖維間隔逐漸松弛,直至斷裂并伴有靜脈叢淤血、擴張、融合,甚至夾雜細小的動、靜脈瘘,最後形成痔瘡。長期便秘,大便中的粗渣及有害物質長期刺激腸黏膜上皮增生形成息肉。

2.形成腹疝

便秘時,因排便用力過大,腹内壓突然增高,腹内髒器如小腸等經腹壁薄弱處向身體表面突出,可形成腹疝。

3.有損美容

長期便秘,有害物質再吸收入血,導緻皮膚粗糙,無光澤,形成痤瘡、色素沉着、顔面色斑等。

4.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發作

便秘伴有心腦血管疾病的高齡患者,排便時用力過大,會使血壓升高,機體耗氧量增加,很容易誘發急性腦血管疾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

哪些“惡習”會造成便秘?

1.錯誤的飲食習慣

首先是吃得不合理。油炸、膨化食品,以及各種肉食、油膩、甜食等口感較重食品,或者食物過精、過細都會引起便秘。

其次是該吃的不吃。食物總量過少,不足以刺激腸道蠕動,或食物中蔬菜、水果這些含膳食纖維高的食物比例過低或缺乏。都會造成便秘。

2.忍便

便意的出現意味着糞便已經下行到達直腸,并且積蓄了一定的量,刺激位于肛門上端的排便感受器“申請”排出。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總是采取拒絕的态度,日久就會降低感受器的阈值,直至麻痹。便意一旦消失,整個排便反射的導火索無法被點燃,就會導緻不排便或排便困難。所以就排便來說,長期“忍便”絕對是第一大“惡習”。

有些人雖然不憋便,但喜歡蹲在馬桶上玩手機或者處理工作,這也是不好的習慣。做事要專注,效率才會高,排便也一樣,否則不僅沒便意,整個排便反射也發動不起來。

3.缺乏運動

腸道的蠕動不僅需要糞便的刺激,也需要外力來刺激。

4.穿塑身衣或束腰腰帶

這種瘦身衣會抑制副交感神經,使大腸内分泌的消化液減少,抑制腸蠕動。

5.長期熬夜

作息無規律,長期熬夜,使生物鐘規律被破壞,植物神經系統調節功能紊亂,誘發便秘。

如何改善便秘情況呢?

治療首先要從生活方式上進行改變,适當調整飲食,增加含纖維素多的食物,多喝涼白開、蜂蜜水等,能夠有效的治療和預防便秘的發生。同時生活中也要加強鍛煉,參加适當的體力勞動,增加腹肌、膈肌、提肛肌的肌力,除此之外每天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也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改變生活習慣,症狀仍不緩解,可以進行藥物治療以解決便秘。在日常生活中建議大家不要輕易忽視便意,一旦有便意應及時排便,不可“忍便”。生活和排便要規律,建立排便條件反射,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大家學會了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