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相當大的意義上來說,我們唯一有别于其他物種的東西就是貨币。
——格裡高利·曼昆《經濟學原理》
今天的文章可能有些枯燥,還有點費腦,需要琢磨,但它的好處是讓你以後可以看懂不少經濟類的新聞和分析文章,能從簡單的數字中嗅到後面風起雲湧的變化。
前段時間有這樣一則新聞:
央行最新數據顯示,8月末,廣義貨币(M2)餘額178.87萬億元,同比增長8.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個和0.4個百分點;狹義貨币(M1)餘額53.83萬億元,同比增長3.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2個和10.1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币(M0)餘額6.98萬億元,同比增長3.3%。當月淨投放現金245億元。這裡面的重要知識點就是M0、M1、M2,我們先不解讀這條新聞所透露的意義,先把這三個關鍵詞搞明白。
一、M0、M1、M2都是什麼?
M1、M2還有一個M0,它們三兄弟是貨币供應量的三個定義,通過它們,央行能夠了解“貨币去哪了”,從而更準确地進行調控。
首先要明确,M1和M2數據基本是逐月增加的,因為貨币是商品價值的代表,商品多了,貨币自然也要跟着增長。
比如:市場上原來有100元貨币,能滿足1年生産100塊磚頭的交易貨币需求,現在經濟發展了,1年能生産出200塊磚頭,顯然隻有100元貨币就不夠用了,所以需要貨币供應量增長。
當然,這是信用貨币體制下的道理,而以奧地利經濟學派為代表的專家則認為,錢的總量永遠是夠的,可以恒定為一個數,商品多了,那隻要把貨币升值就好了,采取多印鈔票的辦法,隻能讓貨币越來越貶值,是在剝削老百姓,讓他們手裡的錢越來越不值錢。
我國現行對貨币層次的劃分是:
流通中現金(M0)=銀行體系以外各個單位的庫存現金和居民的手持現金之和
解釋:包括你我平時衣食住行花出去的、商家們收到的流通中現金,就是可以随時“買買買”的資金總量。
它指的是紙币和硬币,不包括刷信用卡,也不包括你平時在商家掃碼支付的貨币。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控制M0的增減,你到銀行取錢,就是增加M0,去銀行存錢就是減少M0。
狹義貨币(M1)=M0+企業、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在銀行的活期存款
解釋:要明确一下,我們個人的活期存款不算M1,隻有單位的活期存款才算。
廣義貨币(M2)=M1+居民儲蓄存款+單位定期存款+單位其他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
二、為什麼要這麼分?
把貨币分成M0、M1、M2是和它們作用以及流動性相關。
1.M0就是紙币和硬币
M0就是現金,那一直以來誰更多使用現金呢?當然是零售市場,更聚焦些,就是那些小商販、小商店等,人數衆多。
所以,如果M0變少了,有可能是零售越來越蕭條;或者小商小販小店越來越少,顧客更多去大商場刷卡消費了;再或者移動無現金支付越來越普及,掃碼後直接進入到了商家的支付寶或是微信錢包裡,商家在将其提現到銀行卡後,單位銀行賬号就是M1,個人銀行賬号就是M2。
M0在三者中流動性最強,但規模最小,體量和發展空間也就這麼大,掙不到太多錢,雖然很常見,但不是主流,所以,奔着賺M0做生意,發不了大财。
2.M1關鍵在于單位活期存款
M1呢?所包含的M0不說了,其中單位活期存款主要用于做生意或經營,必須要立即能用,開個支票或是轉個賬給對方,對方需要立馬到銀行取出來,而定期存款是無法直接轉賬的。
開公司做生意,又是開支票又是轉賬,都是大生意的标配。所以,在M1的組成中,M0隻占小頭,大頭都在單位活期存款那裡。
3.M2是所有銀行體系認可的“錢”
所有銀行體系認可的“錢”都包括在M2裡。
除了M0和M1,還有一些錢不能直接可用,但也放在銀行裡,不管是個人還是單位想用的話,都要經過一兩道手續才能把這些錢變成M1,也被稱為“準貨币”。
所以,M2變成M1的障礙隻是手續,那麼區分它們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要不要手續。
個人的定活期存款屬于M2,因為要想取出來也要手續,不是破定就是要從提款機或櫃台取現。
單位的定期存款也要破定才能用,所以是M2。
而中國股民用作炒股的賬戶裡面的錢同樣也要轉進轉出動作才能用,所以中國證券客戶保證金是M2。
三、從它們身上能看出什麼端倪?
1.M0
M0數值高,也就是流通中的現金多,貨币似水,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貨币在社會中流通起來,就說明更多的錢在民間周轉,老百姓手頭寬裕、富足,M0的值越高,越說明老百姓的衣食無憂程度越高。
簡而言之,M0代表着民間正在流通着的現金量。
2.M1
M1則反映着經濟中的現實購買力或者消費能力,就是個人和企業花出去M1那個數量的錢能買到多少東西。
有人稱M1為周期之王。
M1的高低代表着居民和企業資金的松緊變化,數值高,現實購買力(消費能力)強,數值低,現實購買力(消費能力)低,是經濟周期波動的先行指标,流動性僅次于M0。
M1增加,投資者信心增強,經濟活躍度提高,股市和房地産市場上漲;反之,M1減少,股市和房地産市場下跌,因此,M1對于股市和房地産市場具有經濟晴雨表功能,并對貨币變化具有放大效應。
坤鵬論看到大約八九年前有個叫羅毅的研究員還搞了個根據M1股市投資的模型——M1定買賣。
基本原則是,當M1接近10%時買股票,當M1超過20%時賣股票,投資标的是深成指。
該人号稱,如果從96年開始以這種操作投資深成指,到目前的收益率差不多95倍。
那麼這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是政府!
據稱,之前每當M1下降超過10%時,政府一定會想法把M1從底部拉起來,而超過20%時,則會嚴厲調控。
不過,坤鵬論認為,這是一個典型的欠拟合案例,用單一動因分析複雜對象永遠是管中窺豹,但永遠有市場,因為絕大部分受衆不願意理解和接受複雜邏輯,他們希望有一個所謂“大道至簡”的理論滿足他們理解能力和信仰。
但,随着風口過去,這理論的輻射效力明顯逐漸衰退。
3.M2
M2包含了M0和M1,還把一定時期停滞不動的個人和企業存款、保證金等納入其中,所以它不僅反映現實的購買力,還代表着潛在購買力。
它的流動性三者中最弱,但能夠直觀地看出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和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狀況。
而我們經常看到的貨币供應量,主要指的是M2。
4.M1和M2的增速意味着什麼
我們再接再厲!M1和M2的增速變化很有看頭,因為它可以揭示宏觀經濟運行狀況。
對于M1和M2的增速,可以這樣理解,如果大部分人每天花得多存的少,M1的增速就更快;如果存得多花的少,M2的增速就更快。
M1和M2的增長,既來源于貨币量總體的增長,也受互相轉化的影響:企業的活期存款可能變為定期,定期可能變為活期,居民可以将儲蓄支付給企業,企業也可以将錢發放給居民。
M2就像水庫,M1就像水庫裡的一個淨水池。
水庫裡的水可以流向淨水池,然後方便人們使用,淨水池裡的水太多了,也可以流回水庫儲存。
如果央行放水老天下雨,那麼水庫和淨水池裡的水位都會上漲。
所以,當M1和M2都快速增長,說明貨币在銀行信貸體系中循環得很快,供需兩旺,企業再投資意願很高,經濟發展火熱。
當M2增速在較長時間超過M1的增速,表明企業和居民選擇将資金以定期的形式存在銀行,貨币流動性弱,微觀個體盈利能力下降,未來可選擇的投資機會有限,特别是實體經濟中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在減少,貨币沒有進入實體而是堆積在金融體系内,這無疑将影響到投資繼而影響到經濟增長。
而當M2增速較長時間低于M1的增速,意味着企業的活期存款增速大于定期存款增速,可随時支付的流動資金較大,貨币流動性強,企業和居民交易活躍,消費意願強烈,各類資産的收益率走高,微觀主體盈利能力較強,經濟景氣度上升。
5.如何讓M1加速增長
通過上面的分析大家都知道了,M1加速增長是好事,促進它增長主要有三招。
第一招,搞投資
最簡單的就是搞投資,炒股和投資房地産,但現在誰都知道實業興邦,股市起碼還能投資到實體經濟,房地産就比較微妙了,目前肯定是嚴格調控。
第二招,搞出口
一個企業做出口生意,掙來1億美元,央行收走外彙,給換成近7億人民币到該企業的活期賬戶上,這是企業換彙,直接憑空增加M1。
我國以前很長時間M1的規模和外彙儲備的規模相當,說明那段時間M1的增加主要是靠出口順差結彙,出口順差越多,M1就越多,那時,中國的貨币增發主要是以換彙的形式進行,增發到了出口企業的活期賬戶上,出口企業再把這些錢花出去,變成社會的M0、M1、M2。
所以,一直以來出口厲害的廣東、浙江特别有錢,溫州炒房團背後是大量溫州出口企業。
坤鵬論特意查了一下商務部發布的2018年1~7月的進出口數據,貿易順差1661億美元,下降25.4%,而7月當月貿易順差280.5億美元,下降37.4%。
所以,M1增速大幅下滑,出口在其中的影響不小。
第三招,銀行借貸
之前坤鵬論曾介紹過貨币乘數的概念,在中國100元的基礎貨币在銀行可以放出大概5倍的貸款,也就是當500元借出來。
一個人向銀行貸款,然後再把錢花出去,别人賺了這錢就可以增加M1。
比如:小王貸款50萬在開發商那裡買房,開發商賺到的錢就會被計算到M1中,不過貸款産生的M1,在小王還完貸款後也就消失了。
M1是可以通過“借貸還貸”不斷産生、消滅的,公司可以借,個人可以借,如果越借越多,M1就不斷增加。
理論上,這個辦法可以生出無限的M1,但實際上,銀行放貸多了會有限制,比如存款準備金率,貸到後來銀行就失去放貸資格了。
“借貸還貸”如果創造多于消滅,M1就增多,掙錢似乎容易,但這是“創造”出來的錢,理論上是要還的,可以認為并不是靠得住的錢,而且現在掙着容易,以後要面對困難的日子。
所以,我們就要明白保住外彙儲備是多麼重要,如果沒有貨币管制,外資公司、老百姓紛紛換美元,就會讓M1減少,經濟就會遭受重大打擊。
6.淨投放現金
現金“投放”對應的是“回籠”,銀行系統對外營業,會支出現金,也會回收現金,投放減去回籠就是“淨投放”,淨投放額,就是M0的增幅。
7.财政存款計入M2嗎?
坤鵬論查了查,這個的誤區挺多,但根據銀行内部人士的講話,它是不計入M2的,但它會對M2的變動産生影響,道理很簡單,如果财政存款增加,一定是意味着企業存款減少,倒過來也是,而财政存款哪來的?肯定是企業或者個人來的,稅收來的。
8月,财政性存款增加850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了4750億元,與今年8月地方債放量導緻資金集中上繳國庫有關,而且8月财政支出增速依然偏低,資金投放偏慢,财政存款的反季節性特征拖累了M2的增速。
根據央行公布的金融機構信貸收支表,截至2018年1月底,我國政府存款總餘額32.0萬億。
四、實戰分析央行最新數據
接下來,我們回過頭用剛才的知識來分析文章開頭的那條新聞。
M1的增速下滑,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2個和10.1個百分點,同時M2增速下滑,但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個和0.4個百分點。
以上信息充分說明M1主要貢獻了下降的增速,下滑尤其陡峭。說明社會現實購買力(消費能力)大幅降低,社會需求非常低迷,企業資金鍊很緊,企業現金流動性緊張。
但是,銀行的信貸仍然在大幅增長,據央行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貸款餘額為129.2萬億元,同比增長12.7%,比年初增加9.0萬億元,同比多增1.1萬億元,已超過2017年全年同比多增的8782億元。
這樣的貸款增速可謂驚人,算是最近10年之最,按道理說,貸款大部分流向企業,企業應該加油生産,企業活期存款應該大比例增加,但事實是企業活期存款依然負增長,企業嚴重缺乏流動性,而M2增速波瀾不驚,說明企業也沒有增加定期存款,那可能的結果隻能是,借新還舊或者展期的借貸在企業融資中占據的比例越來越高了。
追溯一下,M1的曆史高點發生在2016年6月,M1增速超過了24%的曆史高位,此後便一路下滑,當時很多人認為,M1增速過高,是因為定期存款的利率隻有1.5%造成的,所以個人和企業都不存定期,甯願放到活期賬戶上,等待投資,于是繼續推導出來,未來經濟會繼續活躍。
但是,兩年多過去了,我們的定期存款利率沒有任何變化,甚至在2017年去杠杆期間,市場利率大漲,接着今年又實行了寬松的貨币政策,包括貨币基金、銀行理财等利率又大幅降低,結果M1任憑市場利率的風吹浪打,依然我行我素地直線下降。
這說明,當初的預期并不正确,經濟是真心的不好!貨币沒有進入實體而是堆積在金融體系内,貿易順差下滑嚴重,再怎麼調整和變化,都無法改變M1——全社會現實購買力(消費能力)的持續下滑。
坤鵬論又找來央行的具體數據進行驗證,今年1月,M1是543247億元,7月是536624億元,半年減少了大約6600多億元。
減少的最主要貢獻者是M0(流通中的貨币),今年1月,74636億元,7月是69530億元,減少了5106億元。
而M1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單位活期存款,半年則隻下降了1500億元。
各位老鐵,請你運用上面的知識,分析一下上面這些數據到底說明了什麼?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頭條号,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台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5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5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6億。,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