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醫療機構怎樣發展,評價最終由人民健康是否得到有效保障來得出。
作者|劉洪波
“嚴控公立醫院數量,為社會辦醫留足發展空間”,十部委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範發展的意見,經過媒體簡明扼要的報道,應是廣為人知了。媒體上讀到多少評論,但在網絡上看到了不少擔憂,怕“莆田系”迎來了春天。
這樣的擔憂,不是不可理解的。人們畢竟都體味過“新三座大山”的滋味,其中之一就是“看病貴、看病難”。“莆田系”作為社會辦醫中的一個典型,令人印象深刻。
在很多領域,人們都願意引入各種所有制成分的服務,甚至更加傾向于讓非國有的、非公立的機構來充分施展,但在看病時,人們卻大多選擇公立醫院尤其是大醫院,對公立醫院尤其公立大醫院的偏愛十分明顯。有病就上大醫院,隻相信公立大醫院,與大醫院更貴、公立大醫院資源有限,構成糾結。
通過社會辦醫擴大醫療服務供給,減輕看病貴和看病難,通過有效監管和平等競争增進社會辦醫的可靠性,未必不可一試。直到現在,公立醫院無論在接診數量還是在醫療規模上,都仍然是解決基本醫療的主體,國家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改革,也在扭轉醫院的創收傾向。公立醫院的改革,可能成為倒逼社會辦醫向更好服務發展的因素。
比醫院這樣一個領域更重要的,應當是“健康中國”這個具有決定性的方向。人們重視醫療問題,其實就是重視生命本身。“健康中國”,将人民健康放置在了最高位置。不管醫療定位為一個事業,還是一個産業,它的後面一定有社會醫療保障制度,國家對醫療服務的指導思想一定是保障人民健康,而不是醫院或者醫療機構的發展。這才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體現。
醫院要發展,醫療要發展,這隻是“健康中國”之下的概念,它之所以需要發展,是為了使人民健康得到實現的條件。通過社會醫院,還是公立醫院來提供這種條件,隻是路徑選擇。
在“健康中國”框架下,“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影響健康的因素,包括醫療衛生服務,還包括從基因到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經濟水平和社會政策等方方面面。開辦醫院,隻是“健康中國”優先戰略中的一個局部,它要服從于“健康中國”這樣一個大的目标。
健康不隻是沒有病,也不止于不虛弱,它是身體狀态在正向意義下的完滿,還指與這種完滿狀态相應的精神狀态的保持,以及社會福利的增進。對“健康中國”來說,醫療隻是其中讓身體從疾病狀态恢複到“無病”狀态的設施,它有時成功,但也還不是實現了健康,它有時失敗,而隻是告慰了人心。開辦醫院,題中應有之義就是讓人們有病能夠得治;促進社會辦醫,題中應有之義就是它能促進健康中國的實現,倘非如此,這些就都失去了意義。
在中國,“健康”一詞,實在寓含了太大的意義。近代,中國和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的記憶,深刻、慘痛。人們并不認同或不甘于中國、中華民族、中國人民被稱為“病夫”,但人們并非不接受這樣的區分,即健康或疾病可以概括性地描述從國家到個人的現實景象。由此,我們就可以了解到“健康中國”這四個字,不隻是指向生理、身體,而且指向了精神和社會的氣象。也由此,“健康中國”的想象和努力,也就彙入到“中國夢”的意象群組之中。
“不看廣告看療效”,醫療機構怎樣發展,評價最終由人民健康是否得到有效保障來得出。嚴控公立醫院數量、提供社會辦醫空間,其立意應當是在健康中國的含義之内,而且最終不是由醫療機構、醫療産業做得有多大,而是由人民是否滿意,健康中國是否得到促進來衡量。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将被追究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