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李其芳
鄉村振興,乃“國之大者”,為當今要務。作為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鄉村建設任務具體、關涉廣泛。5月23日,中辦、國辦印發的《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公開發布,總目标是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重點是保障基本功能,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硬件”“軟件”一起抓,确保到2025年鄉村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畫圖貴有點睛之筆,梳理這張系統施工圖,《實施方案》重在一個“實”字。要有實質性進展,工作就要從實際出發,謀劃着眼于實際,推進聚焦于實效。
要從實抓好鄉村建設,首先要清楚鄉村建設是“為了誰”。鄉村建設首先是為農民而建,必須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依靠農民建設,堅決不能搞任何浮誇花架子。各地應當堅持政府引導、農民參與有機結合。“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的要求不可或忘,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的重點不可或忘。
第二,鄉村建設是為解決需求而建,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注重保護、體現特色。不搞齊步走、“一刀切”, 充分尊重各地差異。神州萬裡,風土各别,新時代鄉村建設必須同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相适應,充分體現本地文化風貌,防止機械照搬城鎮建設模式。惟其如此,鄉村振興的富春山居圖才能“因勢象形,各具情态”。
第三,尊重規律、穩紮穩打,久久為功。堅持遵循城鄉發展建設規律,防止刮風搞運動,杜絕搞大拆建、大開發。建設需要投入,但必須謹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财力可持續、農民可承受的基礎上,防範走樣變形,嚴守債務風險底線。
正是本着這樣的原則,《實施方案》提出12項重點任務。概括起來,可稱為“183”行動——
“1”就是制定一個規劃,确保一張藍圖繪到底。
“8”是指實施八大工程,加強重點領域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加快構建便捷高效的縣域農村公路骨幹網絡;二是強化農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三是實施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四是實施農産品倉儲保鮮冷鍊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健全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五是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推進數字技術與農村生産生活深度融合;六是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推進“一站式”便民服務;七是實施農房質量安全提升工程;八是重點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
“3”就是健全三個體系:實施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提升行動,完善服務體系;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完善組織體系;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完善文化體系。
通過“183”行動把鄉村建設落在實處,關鍵在于确保“人、地、錢”核心要素的兜底保障。
——投入要有多渠道支撐。明确中央财政、中央預算内投資、土地出讓收入、地方政府債券等渠道支持鄉村建設具體安排,同時創新金融服務拓寬鄉村建設融資渠道,大力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投入鄉村建設。
——用地基本保障不能存在短闆。各地要合理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标,優化用地審批流程,探索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騰挪空間支持鄉村建設。
——人才供應要走上可持續正軌。需要出實招加快培育各類技術技能和服務人員,大力支持熟悉鄉村的專業技術人員參與村莊規劃設計和建設,探索鄉村工匠培養和管理制度,讓鄉村真正成為各類人才“希望的田野”。
除了讓“人、地、錢”實實在在地下沉鄉村,保障鄉村建設,也要讓鄉村公共服務提升、治理機制完善這些看似虛的目标“化虛為實”。要達到這一要求,鄉村建設就決不能僅僅着眼于鄉村,而要在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大局上謀劃。應借縣城綜合服務功能重心下移、資源下沉的東風優化鄉村建設,真正給鄉村來一次系統性補短闆。
鄉村建設推進要實,需要機制創新升級來保障。《實施方案》強調,按照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要求,建立專項任務責任制、項目庫管理制度,清單管理、評估考核、示範引導。将鄉村建設行動作為鄉村振興督查考核的重要内容。這些制度設計,運用得當,則會成為監督與激勵并濟的鄉村建設“推進器”。
富于活力,而和諧有序;宜居宜業,而生機不息。這樣的鄉村圖景,距離我們還有多遠?這取決于各地推進鄉村建設的力度與實效。
來源:《半月談》2022年第11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