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我所理解的論語教育哲學

我所理解的論語教育哲學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05 10:22:15

我所理解的論語教育哲學(論語教育智慧智者樂水)1

《論語》教育智慧: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論語》感悟(一二一)

文/王營

原文:6.23 子曰:“知者樂(yào)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6.23 孔子說:“聰明人的快樂像水一樣,仁德者的快樂像山一樣;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仁德者長壽。”

感悟:此章是孔子對“智者”和“仁者”不同人生境界的概括。關于此章的解釋,學術界向來有分歧,許多人把“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解釋為“聰明的人喜歡水,有仁德的人喜歡山”。 南宋理學大家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對孔子的這段話是這樣诠釋的:“知者達于事理而周流不滞,有似于水,故樂水,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于山,故樂山,動靜以體言,樂壽以效言,動而不括故樂,靜而有常故壽”。 南懷瑾先生卻有着不同的意見,他認為正确的解釋應當是:“智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祥,永遠是活潑的;仁者的快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甯靜。”南師的觀點與朱熹有相似之處,故本文采用這一解釋。

智者也就是聰明人,他們通曉事理,反應敏捷而又思想活躍,性情好動,就像水不停地流動一樣,所以用水來進行比拟。正因為智者身上的這些特征,孔子才得出下面的結論:“知者動”、“知者樂”,智者的思想和行為永遠都是活動不居的,智者的人生是樂觀、豁達的。

我所理解的論語教育哲學(論語教育智慧智者樂水)2

古人非常喜歡水,因為水不僅能陶冶性情,而且能啟迪智慧。老子做為古代一位最大的智者,他對水的鐘愛和贊歎令人歎為觀止。《道德經》中有十幾處提到水,最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兩處,其一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無尤”,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樣。水,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争,處于衆人所厭棄的低窪之處,所以它最接于近道。因此,君子居住要善于選擇地方,心境要善于保持沉靜,與人交往要善于以仁相待,言語要善于講究信用,行政要善于講究條理,辦事要善于發揮特長,行動要善于把握時機,正因為他于世無争,所以沒有過失。

其二是:“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意思是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然而穿透堅硬岩石的力量沒有能比得過它的,也沒有什麼能夠代替它。弱勝強、柔勝剛的道理,天下人都知道,然而卻沒有人能夠照着做。所以聖人說:“能夠承受國家屈辱的人,這才算是天下的主宰;能夠承擔國家災難的人,這才算是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話好像反着說一樣。孔子曾問道于老子,對于老子的思想,他多少有所了解和繼承,所以孔子說“智者樂水”,就是希望君子的品德像水那樣,永遠保持旺盛的活力、善良的品格、樂觀向上的精神以及不屈不撓的意志。

仁者也就是仁厚之人,他們安于義理,仁慈寬容而不易沖動,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穩重不遷,所以孔子用山來進行比拟。正因為仁者像山,所以孔子自然而然地得出下面的結論:“仁者靜”、“仁者壽”。仁者由于心中始終克守“仁”的信念,所以不容易沖動,看事情比較冷靜,因而仁者一般都比較長壽。“壽”還另外一層含意,指人的精神不死,即老子所說的“死而不亡者,壽”,也正如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說的那樣:“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仁人志士生前為大多數人謀福利,他們死後或者有思想學說留存後世,或者因某種精神激勵後人,他們永遠活在人們心中,因而他們比任何人都“長壽“。

對于山,古人也鐘愛有加,山不但是象征仁者的品格,還是文人墨客筆下經常歌詠的對象。關于仁者樂山,《韓詩外傳》的作者曾這樣說:“山者,萬物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寶藏植焉,飛鳥集焉,走獸伏焉,四方益取與焉。出雲導風,從乎天地之間。天地以成,國家以甯。此仁者所以樂于山也。”意思是說山能滋養萬物,能使國家安定,這猶如仁愛之人的道德,所以他們樂于山。

我所理解的論語教育哲學(論語教育智慧智者樂水)3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這是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得一句話,古代文人墨客登上巍峨高山,往往感慨萬千,或抒發思古之幽情;或感念時事,表達内心之苦悶;或歌頌祖國山河之雄偉壯觀。

李白在《獨坐敬亭山》中寫道:“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 詩人在高高的敬亭山上,靜靜獨坐,心中的憂愁煩悶、身世的辛酸苦楚悄悄傳與這秀麗的敬亭山,在登高獨坐中排遣滿懷的愁緒。而杜甫的《望嶽》則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詩中這樣寫道:“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隔昏曉。蕩胸生層去,決眦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國學大師錢穆對于本章還有這樣一番解釋:“道德本乎人性,人性出于自然,自然之美反映于人心,表而出之,則為藝術。故有道德者多知愛藝術,以此二者皆本于自然也。”此語不虛,是對文學藝術家高尚道德的充分肯定,也是對“仁者愛山”的最好诠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