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得承認,取關姜思達有段時間了,也不是說不喜歡他了,就是突然某一個月的某一天可能因為他刷屏太嚴重還是什麼現在已經想不起來的因素給取消關注了,但最近無意刷微博看到他的新節目的時候,又關注了起來。
新節目裡
他問池子:台上的笑幾分是真 幾分是假? 李誕比你有才華在哪?
他問袁弘:世界了解幾分真實的你
他問謝娜:生命中的哪十年是可以被舍棄的
他問于正:你為什麼害怕衰老
每一個問題背後都是感性勝過理性的探索
他讓你覺得好像自己知道 又像什麼也不懂
重新關注姜思達是因為他在預告片裡的一句話
這句話是我剛在朋友圈發了又删了一句話
他說:
哪怕這個東西完全出自于我的主觀,但是,我不在乎客觀。
這句話啪的一下像是打醒了那個大一面對大學生活心生無聊的厭惡,可面對所謂的大學自由生活突然迷茫,不知所措,而又無人能為自己回答關于世界,關于社會,關于自我問題的時候隻能選擇看無數訪談視頻來尋找啟示的自己。
回想大一那年,我看了無數的名人訪談,看了無數講述各種職業的電影,看了無數雜志上的社會時代話題,企圖能夠讓自己找到關于自己命運的答案。
當時也想了,如果實在找不到自己喜歡什麼行業,能夠做什麼事感到快樂,哪怕找到怎麼讓自己輕松的賺錢和做什麼事對社會有意義的也行。
雖然當時确實找到了前者,也找到了後者。但仔細一想,那些答案從未有一個是從名人訪談,職業電影和時代主題而來的,反而,全都是低着頭用不得不或主動的接受生活時自己的主觀感受而來的。
因為近乎所有的訪談,職業電影,雜志話題都在企圖用曆史加理論來客觀地來探索或演繹他人命運的主觀,而面對這樣的客觀,大多時候主角就像楊天真說的:各行各業的年輕翹楚,都是早早形成了自己吻合行業角色的哲學優勢。說白了,其實人與人的不同本質都被客觀社會标簽掩蓋,人與人的差距反而被社會大道理的主觀努力熱愛來掩蓋。我能從中找到的答案看不清适合我的主觀,能發現的都是沒有用的客觀。
當你在那樣被是非黑白的客觀世界從小長到大,而你在其中仍妄圖追求做一個客觀真實的人的時候,你總有一天突然就會被年齡賦予的閱曆點醒明白人間的很多所謂真實:就像貧窮與富裕。貧窮的本質是超級複雜。但富裕的本質卻異常簡單,就是壟斷生産資料。
原來我們根本是擁有不了的客觀的,無法客觀的看待自己考試成績60分與别人的99分差距隻是簡單的不努力而造成,無法客觀的看到社會的生存标準擺在自己面前時所有人真的是站在同一起跑線的。無法客觀的覺得自己過的沒有别人真的是因為自己的笨拙與命運不好。
那些曾大聲在我生活裡出現的:人生公平,成敗決定于自己的 勵志語錄。和你看别人比你苦,卻也活出成績的 勵志畫面。以及大人嘴裡:要聰明,要有才藝,要考高分 就能擁有好生活的 勵志教育。都在後來讓我發現。這些勵志不過是讓我得到了那些我一離開,背後就有千萬人可以代替的職位。讓我做了一些如果我不去做,就會有千萬人願意出來做的事情。
在客觀的人間裡我活着就像是來這個世界充人數的。
想起上周和一個南方的心理學小自媒體編輯聊天的時候,她說我身上有很多心理學的蛛絲馬迹,希望因此而可以深一步交流。但我一開場就坦誠的說:我不懂心理學,也一點也不想了解心理學。我已經過了對人性的潛意識以及行為情緒分析的好奇階段。可能你們眼裡所謂我透露出來的心理學思維不過是我年少一路走來的敏感,生活一路成長的脆弱,以及我成年後生而為人對外在世界的洞察。我沒有外界客觀看起來那麼理性。我對外界的客觀和自己客觀對待外界失去了信心。我現在想做的就是主觀的真實。
主觀的靠着自己痛苦,靠着反思,靠着脆弱,靠着敏感,寫東西或做工作去感受活着。而不是那些從小到大什麼數學成績,大人嘴裡的聰明,再或是社會證明的才藝去活着。那些所謂的客觀下的優點,标準下的優秀的标簽早已被我扔的離身萬裡。目前隻有,也隻剩下我的缺點,我的弱點,值得我去擁抱,值得我花人生的意義去選擇救贖。
就像沒有什麼不能承認我過不好這人生的,因為我壓根就不打算再去在意這人生能不能過好了。我隻想在意我今天過好了嗎。
那些别人說喜歡,我卻感受不到喜歡的時候,我已經不會覺得是自己是異類了,那些别人說厭惡的東西,我也不逃避自己會有喜歡的感覺了。社會稱贊什麼,時代表達什麼,與我要做什麼,熱愛什麼都是沒有關系的。我已經不要因為别人影響自己,更不要社會的标準要求自己了。
當然,或許這種主觀。某種層面看起來是幼稚,或某種角度看起來是态度,但對于我來說都無所謂。畢竟人類活着這件事的。在别人看來就是客觀的,客觀的帶有各種身份地位年齡性别标簽屬性功能去衡量活着的意義。可在主角自己看來是在主觀的活着的。主觀的帶着喜怒哀樂經曆悲歡離合的在親身感受活着而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