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八十七位姓氏,尤盛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當今顧姓人群大約占了全國人口的0.2%,總人口大約在272萬。
顧的名義
雇、顧古代通用,顧在甲骨文中為雇。雇,亦稱九雇,農桑候鳥,是鸠的一種,今稱鹌鹑也。雇,習慣四周環顧的一種鳥。頁,就是頭也。顧,是由雇和頁組成的會意字,因此,顧的本義是環視。引申有回首、反省、左顧右盼、照顧、探視、顧惜等之含義。
雇氏族,是古代一支擅長養雇,以驅雀來保護桑蠶的部落,雇是氏族的原始圖騰,雇人崇拜雇的機智靈活和敬業精神,以雇的頭作為氏族的族徽和名稱,雇人也稱顧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雇或者顧,建立城堡後稱為雇邑或者顧邑,最終發展為國和姓。
顧姓起源顧氏始祖:顧搖
顧氏始祖—顧搖
顧姓的起源與演變主要有二:
一、出自己姓
源頭可以追溯到黃帝之裔高陽氏颛顼帝。據說颛顼之子稱,稱氏族居今河南東南的汝河地區。稱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吳回在高辛氏時代先後任祝融氏,祝融氏是古代掌管火種的首領之稱謂,代表着在氏族中的極高地位和權力。祝融氏黎有罪被誅,吳回繼任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陸終有六子,後分别發展為六個大部落。陸終的長子樊,居于昆吾,今山西運城東北的安邑鎮,後發展為強大的昆吾部落,史稱昆吾氏。
昆吾氏後裔有雇氏族,是一支擅長養鹌以驅雀來保護桑蠶的部落,并把鹌鹑作為氏族的圖騰,後來雇發展為國号。雇、顧古代通用。顧國是夏商時的侯國,一度是商國的東方強國,古址在今河南範縣東。夏末,成湯滅夏前先滅了顧國,國人四散,并以國為氏。商朝末,顧人的一支随泰伯、虞仲南下進入江蘇無錫東的顧山,顧山可能因顧人的遷居而得名。從此,顧國的後裔世代活躍在蘇南地區,後來形成了三國至唐朝江東朱、張、顧、陸四大姓之一。也是今天顧姓的聚集中心。己姓顧氏的曆史至少有3700年。
二、出自姒姓
大禹之後,越王勾踐的裔孫閩君搖,因佐諸侯滅秦有功,于公元前192年漢惠帝三年被封為東海王,都東瓯,在今浙江永嘉西南。後來,閩王搖封其子為顧餘侯,顧餘侯居在會稽,其支庶子孫遂以封号的第一字為姓。這支姒姓顧也有2100年的曆史。
外族基因融入
顧姓一直比較單純,加入顧姓群體中的外族主要發生在元朝以後,元朝時貴州貴陽定番州顧姓土司的歸順,清朝滿洲八旗姓伊爾根覺羅氏其中一支改姓顧,這些少數民族與漢人長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為當地的顧姓漢族。
顧姓分布
自宋朝至今1000年,顧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蘇、上海、浙江三省市區,大約占顧姓總人口的57.7%。其次分布在安徽、山東、河南,這三省的顧姓人口又占了12.5%。江蘇居住了顧姓總人口的37.9%,為顧姓第一大省。顧姓的江浙聚集區已存在了2000年之久。
顧姓血型
顧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
O型占32.8%,A型占29.2%,B型占28.9%,AB型占9.1%。
顧姓名人顧恺之
顧恺之(約348年—409年),字長康,中國東晉時代畫家,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恺之多才,工詩賦,精于繪畫,曾在南京為石棺寺畫維摩诘像,引起轟動。他的畫線條連綿流暢,如“春蠶吐絲”, 時人稱其“才絕、畫絕、癡絕”。他還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 (摹拓妙法)》和《畫雲台山記》三本繪畫理論書籍,提出“以形寫神”“盡在阿堵中”的理論。他的代表畫作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等。
顧憲成
顧憲成(1550年—1612年)字叔時,号泾陽。明代思想家,東林黨領袖。因創辦東林書院而被人尊稱“東林先生”。萬曆八年進士,二十二年以廷推閣臣忤旨,削籍歸,在裡與弟顧允成倡修東林書院,偕高攀龍等講學其中,往往諷議朝政,朝野應合,東林之名由是大著。顧憲成和趙南星、鄒元标号為“三君”,又同顧允成、高攀龍、安希範、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葉茂才時稱“東林八君子”,著有《顧端文遺書》等。
顧炎武
顧炎武(1613年—1682年),本名顧绛,字忠清、甯人,清學開創者,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并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其學問淵博,于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經史百家及音韻訓诂之學等都有研究。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其學以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
顧姓傳統文化郡望和堂号:顧姓的郡望主要有會稽和武陵。顧姓有會稽、三絕等堂号。“三絕”典出晉朝的顧凱之,無錫人,博學有才氣,曾為大司馬桓溫和荊益甯三州都督殷仲堪的參軍,擅長繪畫,有時畫人,數年内不點睛。人問何故?答:“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當時人稱他有三絕:才絕、畫絕、癡絕。
顧姓的重要楹聯有五副:
傳經耆碩;工畫橫波。
姿推三絕;扇藉一揮。
虞部修文;東林講學。
禮崇文偉;聲蔚豫章。
名兼三絕;學聞五經。
家訓格言:清朝顧之英的《居家格言》是顧氏家訓中的精品。“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有好子孫方是福,無多田地不為貧。好與不好,隻争教與不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