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稱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赢正,有着光輝燦爛的一生。他從13歲開始登上帝位,就不斷學習帝王治國之術和軍事方面的知識,慢慢認識到帝王的職責及權力的使用。此時的秦國逐步強盛,秦國的疆域已經擴大到占領巴、蜀、漢中及郢地。國家在四方不斷蠶食别國的領土。這時候國家政權掌握在丞相呂不韋手中。
秦始皇在21歲的時候(時候238年),21歲親政,平定長信候之擴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獨攬大政。文重用李斯、武重用王翦。前230一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齊、燕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多民族統一國家一秦朝。而此時的秦始皇才38歲,正是年輕有為的大好時機。
一,秦始皇統一中國的主要功績,十年全國統一
統一全國後秦始皇認為自己功蓋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号,是中國第一個使用皇帝的君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否定了曆史上的分封諸侯制度。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代替分封制。全國分為三十六郡分管各縣。郡中設置郡守、郡尉、監察禦史等官職。把民衆改稱為“黔首”。賞賜天下人宴飲共同慶賀統一。收集天下兵器,聚集到鹹陽,熔化後鑄成大鐘,又鑄造了十二個銅人,各重千石,放置在宮廷中。
與此同時又制定了統一法律,書同文,車用軌,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的這些制度和措施奠定了中國兩千年的基本格局,這些基本格局我們現在繼續沿用,這些格局和制度被人們稱為千古一帝。
取消了分封諸王的政治制度無疑是非常正确的,免除了諸王之間争地盤後的互相拚殺。漢朝時期劉邦回朝分封諸王,結果造成“七國之戰亂”,可見,郡縣制的政治體制是非常正确的,無論誰改變,誰就必定要吃虧。
在軍事上,借助全國統一後的巨大勢力,秦始皇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裡長城抵禦北方的侵略。修築靈渠,溝通珠江長江的水系。
總之秦始皇青壯年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皇帝,他善于聽取正确的建議,例如聽取了李斯的勸谏逐客令》,和其他一些謀士的建議,
他善于使用人才,在治理國家方面他重用尉缭和李斯等人,積極推行統一戰略,使秦國不斷的取得了統一戰争的勝利。
例如在征戰六國時,重點使用武将王翦等将領,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僅用十年時間便打敗了六國,完成了先輩未能完成的統一大業的任務。
二,秦始皇統一全國後,主要精力放在巡遊全國,放松政權建設和安撫人心,二世便土崩瓦解了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大業後,可以說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用了十年時間,可見十分不容易。秦始皇也是想建萬世基業,使強盛的秦朝傳承萬代。
秦始皇以為在全國宣示權威和武力便能解決全國的臣服而不發生叛亂,但是六國雖然被消滅了,他們的貴族子弟都還在,他們的内心是否服氣,而且他們的臣民是否接受秦朝的統治,這都是未知數。
從始皇二十七年開始,始皇帝開始巡視隴西、北地,越過雞頭山回宮,在渭水南面建造信宮。
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七年在全國巡遊,到名山之颠勒石銘文,紀念秦朝的功德。
二十八年在鄒地的U山樹立了石碑,由魯地儒生書寫碑文歌頌秦朝的功德;
這一年又沿着渤海向東巡進,登上芝罘山、琅琊山等地舉行了石刻文大型娛樂活動,在這裡逗留三個月。
二十九年又去巡遊到東方陽武縣博浪沙的地方,被刺客驚擾,全國追查刺客。
三十七年又開始出遊,左丞相李斯陪同,右丞相馮去疾留守,幻子胡亥跟随,到雲夢,到九疑山,登上會稽山勒石銘字。
幾次巡遊登山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對國家疏于治理,為國家埋下大量的隐患。
與此同時,七十多萬人在北方修萬裡長城,至少五十萬人修秦始皇墓,全國人民不能得到休養生息。十年戰争不斷撓民,真正是到了民不聊生的境地。
而且秦始皇到了晚年求仙拜佛,夢想長生不老,讓幾個騙子騙了不少錢财,徐市花錢數萬,并沒有得到長生不老的仙藥。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從而動搖了秦朝的根基。不滿情緒在全國蔓延。
秦始皇得到的信息是方士儒生在全國散播他的負面消息,他們在全國诽謗他,他們是用妖言惑衆,于是就派人在全國去查,查出了方士、儒生460人,他們全部被活埋在鹹陽。此前公子扶蘇勸告秦始皇:“天下剛剛平定,遠方的百姓還未歸附,那些儒生都誦讀詩書效法孔子,如今一律用重刑制裁他們,臣子擔心天下不會太平安甯,希望皇上明察這件事。”秦始皇大怒,派遣扶蘇到北方上郡去監督蒙恬的軍隊。
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到達平原津染上了疾病,由于秦始皇讨厭說到“死”這個字,群臣都不敢說到“死”字的事情,秦始皇病情特别嚴重時,才寫了一封加蓋禦書的書信賜給公子扶蘇,信上寫道:“到鹹陽來參加辦理我的喪事,把我安葬。”書信寫好後存放在中車府令趙高處加蓋符玺,還沒有授給使者傳送,七月丙寅日,秦始皇在沙丘平台逝世了。
丞相李斯擔心皇帝不在都城死去,擔心各個公子及天下人可能搞政變,所以密不發喪,将始皇帝裝棺,由皇帝原來寵幸的宦官們陪着車輛向京城進發,一路仍然像原來一樣進食,百官如同原來一樣奏請事情。此事隻有李斯、胡亥、趙高身邊五、六個人知道。趙高于是同李斯、胡亥密謀将始皇帝的诏書矯诏将立扶蘇的改為胡亥為太子,另外賜給公子扶蘇和蒙恬的書信,列舉他們的罪狀,賜他們一死。
就是這樣一改動,便把一個秦朝乃至秦國幾多代人的努力付諸東流。趙高的陰謀詭計不斷得到加強,他把胡亥扶上位後,便想辦法把丞相李斯治罪處死。然後就完全控制了胡亥和朝廷,為了檢驗朝臣們的忠誠,牽一匹鹿在宮殿中讓大家認,二世胡亥說這不就是鹿嗎?,趙高說是馬,朝臣說是馬的私底下都被趙高處死了。這就是有名的“指鹿為馬”的典故。趙高慫恿胡亥二世将秦始皇的很多兒女都處死了。
在一切都按趙高的目的達到後,趙高便用計謀派閻樂率兵進宮誅殺了二世胡亥。趙高就招集所有大臣,剩下的公子們通報誅殺胡亥的情況,擁立二世兄長的兒子公子嬰為秦王,秦國子嬰在接位時為防趙高的謀害,等趙高來請他去到宗廟拜祭祖先時,将趙高殺死。可是全國已經大亂了。
子嬰做了46天秦王,楚國将領沛公攻破秦軍,來到灞上,派人招降子嬰,子嬰用繩子拴着脖頸來見沛公,沛公劉邦帶兵進入鹹陽結束了秦朝的統治。
結語:
秦始皇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皇帝,用十年時間掃平六國,改分封制為郡縣制,使中國終于統一了,實現了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将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改革過去分封諸侯所引起的年連征戰的弊端,無疑是非常正确的,被人們稱頌為千古一帝。
秦始皇的想法是通過這樣改革使國家能傳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可是秦始皇由于沒有把政權交接和建設好,沒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是不斷在全國巡遊,登山勒石,歌功頌德,耗費巨大,在全國實行暴政,兵役太重,人民不堪重負,特别是太相信身邊的人物李斯、趙高、胡亥之流,在全國進一步實施苛政,使天下無數人起義造反,終于推翻了秦朝。
由秦國到秦朝,幾多代的祖先的努力,秦始皇十年征戰統一全國,早期勵精圖治,使秦國十分強盛,可是傳到二世便被推翻了,實在是太可惜了!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鑒】
【史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