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會意字。甲骨文的下部是面朝右跪着的一個人,人頭上有一把大火在照耀。金文的形象與甲骨文大緻相同,隻是人形朝左。小篆線條化,上部的“火”清晰可辨,但下部的人已經不像了。隸變後楷書寫作“光”。
《說文·火部》:“光,明也。從火在人上,光明意也。”(光,光明。由“火”字在“人”字上,會光明之意。)
“光”的本義就是光明、光亮。如《孟子·盡心上》:“日月有明,春光必照焉。”引申指光彩、色澤。如“容光煥發”。
又引申指風光、景色。如範仲淹《嶽陽樓記》:“上下天光,一碧萬頃。“進而引申指榮譽。如“光臨”、“光顧”。又可引申為發揚光大。如諸葛亮《出師表》 :"以光先帝之遺德。”
又引申指光滑。如“這種紙很光”。又引申指裸露。如“光頭”、“光着膀子”。又引申指空、淨、盡。如“賠光”、“吃光”。
“堯”是會意字。甲骨文的上部是兩堆土,下部是面朝左的一個人,表示高。小篆的形體變成了人的頭上有三堆土。隸變後楷書寫作“堯”。漢字簡化後寫作“堯”。
《說文·垚部》:“堯,高也。從垚在兀上高遠也。”(堯,高遠。由“垚”在“兀”上會意,兀是表示高遠的意思。)
“堯”的本義為高。“堯”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領袖,史稱“唐堯”。據說堯、舜時開始将我國疆土劃定為十二州,所以後世常把“堯封“當成中國的代稱。
總之,古代人民對“堯”極為崇拜,所以古籍中的“堯天”、“堯年”等詞,都用來比喻理想中的太平歲月、升平盛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