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後第105日,在清明節前一兩天。寒食節風俗有祭祖、掃墓,插柳、踏青、賽詩會、踢足球,植樹、蕩秋千、賞花、鬥雞,團建、拔河、鑽木取火、放風筝等許多吃喝玩樂的活動,極大地彌補了古人沒網絡的遺憾。
一、起源和典故
寒食節的起源可就太早了,相傳起源于遠古時期的禁煙節(注:可不是現在的香煙),家家不起火,都吃冷食——春季風幹物燥,不光人類保存的火種容易起火,春雷也極易引起火災。
為了祈求免除火災,保護辛辛苦苦建立的家園和私房錢,人們舉行隆重的祭祀慶典,光肥吃肥喝盡情吃喝還不算完,還要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掐死,再重新鑽木取出新火,以此作為新一年的生活起點(類似現代的新年敲鐘倒計時),稱為"改火"、“請新火”。
禁火和改火之間,還有一定的時間間隔,三日、五日、七日不等,要看家裡的餘糧能撐多久。
在這段無煙無火無網絡的日子裡,人們隻能靠飽食終日艱難度日——提前準備大量的熟食,不得生火,即為"寒食",得名"寒食節"。
寒食節延續兩千多年,絕對是曆史悠久的民間第一大祭日,是中華民族唯一以“吃”命名的節日,為了吃,能想出來這麼牽強的理由也真是拼了——所以吃貨們的創造力是無窮的——延續兩千六百多年,說明吃貨是多麼的受歡迎、有市場——五千年的曆史文明,有一多半時間用在了“吃”上。
光是吃,好像面子上大家都顯得有點下不來台——顯得太低端,逼格有點low。就有個聰明的吃貨提了個建議:
不如我們把寒食節用來紀念個曆史名人吧,這樣顯得吃得有文化,有内涵,高端大氣上檔次。
一衆吃貨紛紛舉起手裡的雞腿贊成。于是,寒食節就用來紀念春秋時期的名士兼賢臣介之推——當然這是我胡編的。
不過說起介之推,也有的寫作“介子推”、“介推”,絕對是史上最有眼力件兒、最忠貞不屈的醫生——竊一直認為他是眼科醫生。
那個時候晉文公還是公子姬重耳,被晉獻公的寵妃骊姬追殺——這老娘們想立自己的兒子當太子,把原來的太子殺了。夷吾和重耳兩兄弟一看不好,撒丫子跑路。
重耳盡管是個官二代,但也真是個實打實的苦出身——先是被老爹晉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晉惠公追殺。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
屋漏偏遭連夜雨——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随從順走了所有錢糧。重耳餓得眼都綠了,跟農夫要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戲耍一番。
重耳餓暈了。為了救活重耳,介之推找個沒人的地方,心一橫,眼一閉,把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塊,摻點野菜煮成湯喂重耳。
重耳滿血複活,醒來後知道是老介的大腿肉時,大受感動——有朝一日發了迹,一定會好好報答老介。
十九年逃亡生涯結束,小姬重耳變成了國君晉文公。當年風裡來、雨裡去,陪着他一起吃苦受難的随從,個個跑官要官,肥得流油。
然而,晉文公卻把最大的功臣——老介給忘了,介之推卻安然處之,就好像沒有當年這回事一樣。
還是老介的鄰居看不下去了,寫了篇推文貼在宮門上。晉文公恍然大悟,趕緊給老介大加封賞。
介之推卻認為忠君行為發自内心,沒什麼大不了,面對封賞,不以為榮,反以為恥辱,帶着老母親跑到深山裡——堅決不接受封賞。
晉文公也上來了驢脾氣,放把火燒山——看你老小子出不出來。結果介之推是真有鋼兒,抱着大樹,和老娘一起燒死,也不出來接受封賞。
晉文公本想上演一出“君賢臣惠,惺惺相惜”的好戲,沒想到老介忠君愛國,甯死不屈。悔恨之餘,就把這一天禁止煙火、吃寒食來紀念介之推的氣節。
後來,因為寒食和清明就差一兩天,便合為一個節日——清明節。也有人說,清明節是紀念介之推的清清明明。
二、風俗及意義
寒食節的風俗很多,是最熱鬧的節日,沒有之一。去野外踏青、種樹、采野菜,賞花、鬥雞、團建,拔河、放風筝、踢足球、蕩秋千,不僅鍛煉了身體,舒活了氣血,也調節了神經,心情舒暢。還有壓軸節目——吃寒食,兩千多年來,發展了很多特色美食,完全可以敞開肚皮盡情吃喝——心情和肚皮一樣鼓舞。
女子傷春,長期待在繡樓裡,悶都要悶死了,寒食節期間出來散散心,賞春踏青,借團建、賽詩的機會勾搭勾搭帥小夥,能夠防止抑郁,說不定還順帶成就一番佳話——在古代,青年男女見面可不像現在這麼方便。
男子春季肝火過旺,容易暴怒,而緬懷先人,起到了悲克怒,對肝氣的調理是相當有好處的。經過了五千年的文化滋潤,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成為緬懷先人,激勵後人的節日。
貓冬過後,到野外跑跑,做做遊戲,消耗下一冬天攢下的肥膘兒,吃點野菜清理下腸胃,身體機能得到恢複,能有效緩解春困,人的精神頭也會好上許多。
和親朋好友玩兒個遊戲,團建吃個飯,恢複下生疏的人際關系,好處不要太多——古人的智慧,都寫進了燦爛的五千年曆史文化。
我是天饞土豆絲,下次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