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遼甯沈陽旅行過三次,每一次的旅行都會去遼甯省博物館逛逛,作為遼甯省内份量最高的一座博物館,這裡有太多讓人期待的文物。
如果說遼博國寶字畫太過于網紅的話,那麼不妨多看看馮素弗出土的文物,這些異域風情的文物一定會讓你驚喜滿滿。
那麼墓主人到底是何人?據資料記錄,馮素弗為十六國時期北燕天王馮跋的弟弟,馮素弗作為宗室大臣其官職一度升至宰相,這個職位相當于北燕國的第二把手了,加上“居功厥偉”,深得哥哥馮跋器重,也因為有着如此高的地位,讓馮素弗的陪葬品看起來很是貴重。
這些陪藏品包含了陶器、銅器、金器、玉器、玻璃等500多件物品,其中不乏有中國現存最早有明确紀年的馬镫、鮮卑貴族女性常佩戴的金步搖冠飾、北燕官制的龜鈕金印章、以及中國首批一級禁止出國展覽文物的鴨形玻璃注。
可以說馮素弗墓的發現,讓我們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到十六國時期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經濟、文化以及風土人情等。
首先來看看這款金碧輝煌的花樹狀金步搖,細細看的話可以發現該款金步搖由基座、花枝和搖葉三部分組成,金博山為基座,基座之上為步搖枝,枝幹上挂滿了薄薄的純金葉片。
這樣的金步搖曾經一度是慕容鮮卑貴族最喜歡佩戴的飾品,我已經可以想象得到當女子頭戴步搖之時,微風拂過金葉片随風擺動的場景。
根據資料記錄,這些金步搖是沿着草原絲綢之路從中亞、西亞過來的技術,最早被北燕鮮卑吸取,制作出獨具自己特色的金飾品。
和金步搖一樣特色的還有旁邊的鴨形玻璃注,也被佳作欹器,所謂的欹器也就是傾斜易覆的盛器,有點類似現在的計時沙漏,古時候常常放置在座位右側。
這是一款長20.5厘米、腹徑5.2厘米,重70克的造型奇特的玻璃器。淡綠色玻璃質,鴨形,口像極了鴨嘴形狀,後面拖着一個長尾巴。
可以說1600多年前,當時的北燕還沒有制造玻璃器的技藝,這款器具和金步搖一樣極有可能也是通過草原絲綢之路而來的舶來品,産地很可能就是地中海沿岸的古羅馬帝國。
據說這款鴨形玻璃注使用的是吹管成型、熱貼玻璃條等工藝制作成,并且技術很成熟,可見一定出自經驗老道的羅馬工匠師傅。
一般來說欹器都是用青銅和黃金制作而成,而像這樣用玻璃制造而成的鴨形玻璃注,全世界唯獨這一件。
當時從遙遠的羅馬帝國将玻璃器運送到遼西已是不易,況且被掩埋子地裡面1500餘年依然保存如此完好,的确算是一種神奇之處,也難怪被列入了第一批禁止出境展出的文物。
通過古墓出土的金步搖和玻璃器,旅行者不難發現這個在公元2世紀中葉建立的三燕帝國稱雄北方後,慕容鮮卑人一直和中原、中亞和東亞各地區保持着緊密的聯系。
并且這裡曾為草原絲綢之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節點,它們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融合并發展成自己的文化,而遼甯省博物館館藏的這批文物正是最好的印證。(作者:馬且停,人生在于行走,旅途需要記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