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說到我入票Novoland成功買了兩個單位。雖說有一些讀者認為大西北的偏遠地區,升值潛力有限;還有一些人認為經濟下行的風險和加息的預期下,樓價始終會下跌。
但對我來說物業隻是占我資産的其中一小部份,更重要的是完成我資産的完整和多元化,好讓我無論在香港和其他地方例如日本,英國也有固定的資産,做到分散風險。
也有一些讀者對我的生平充滿興趣,那就讓我從我的童年說起吧。你們也可以從中知道我現在的投資概念其實是來源于我爸爸和爺爺。
01
我爺爺那輩就開始買房了
我出生于一個大家庭,我是獨子。我爸爸是大房的長子,太爺是滿清時代的禦廚,有田有地,要不是我太爺有好多房,我想我爸的資産應該是現在資産的幾倍了。
和大部份香港人一樣,因為20世紀的戰争,很多人将資産變賣來到香港發展,我的爺爺也一樣。
我爺爺在四,五十年代在哪個地方有什麼資産我也不太清楚,反正我隻知道我爺爺給我爸爸一筆資金創立了當時的玩具廠。
我想我爸爸應該是因為60年代貿易禁運的關系,當時的香港需要轉型,以緻香港的工業發展非常蓬勃。不知道是我爸爸好運,還是他聰明,順應時代,押注制造業。
我父親的生意規模沒有做得很大,他将所賺得的錢沒有用于擴張當時的玩具廠,而是購入五個單位包括美孚新邨和太古城。當時太古城開售的價格隻是港币十二萬。如果放到現在不出售,40年來已漲價高達50倍了!而美孚新邨當時開賣的售價更是不到十萬!當然那時普通文員的月薪隻是$100,買樓盤也不是那麼容易。
當時香港人其實并沒有很着重購買物業這個概念,但事實證明他是對的。不過正正是因為他這個舉動,造就了我現在購買豪宅隻要價錢對,便不加太大思索去買下來。
我可以先給你們看看我半年前買入的一個豪宅。
這是位于港島區的一個傳統豪宅地段,樓高三層,是四房四套,每層大概1500呎,連三個車位,外望開揚山景,到中環隻不過是15分鐘的車程,當時買入價接近2億!
當然住在傳統豪宅地段,生活配套大多不會是方便的,而且也沒有什麼特别的交通工具去到市區。平常工人和家人會到附近的灣仔街市和國際金融中心商場超市購買食品和日用品。
不像其他私人屋苑附建的獨立屋那麼新或有私人泳池,大多的傳統豪宅地段的獨立屋其實不會太新,一般都有一定的年份了,當然我的獨立屋也不例外。不過勝在開則實用,四四方方,便于擺放家私。
平常可以招呼親戚朋友來這裡開派對, BBQ,有開放式廚房,客廳應該可以足夠開六台麻将了。
客廳外有一個大型平台,就像一個迷你的燒烤場。沒有派對和燒烤的時候,我會把我心愛的健身器材放于平台,然後做一些戶外伸展和運動,這樣便不怕在疫情下健身房關閉了。在冬天時,我們也打算在戶外擺放爐具吃火鍋,這樣吃火鍋的感覺應該蠻不錯。
長話短說,繼續緻富之路!
02
在時代的危機中投資
80年代的股票大時代,我爸爸和爺爺沒有直接參與,原因是因為他們是比較守舊的人,還是抱有買磚頭保值的這個概念,他們将所賺得的錢,購買了現在耳熟能詳的香港藍籌屋苑。
到了90年代,鑒于當時香港的移民潮,我爸爸和爺爺決定将手頭上二十多個物業的四分之三變現,提高現金水平,以備不時之需,當時變現大概賺了二千多萬,以當時的物價計算其實已經很多了。
但因為他們是守舊派和植根香港這個地方太久了,并沒有跟随其他的親戚朋友移民。而且這個變現來得正合時,大家也知道九七金融風暴令到亞洲的資産包括樓宇暴跌。回想當時如果在金融風暴之後才變賣大部份資産,我現在隻可以勤力的打工了。
前車可鑒,我們之後并沒有太進取去投資物業,而金錢随時間和通脹貶值,我們手持的現金放眼于2000年代并沒有很多。可想而知因循守舊并不是現今社會所接受的。所以我們靜待機會打算再次出手。
直到這個契機出現,還記得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淘大花園是疫症重災區。當時淘大花園的一個低層單位隻賣三十萬。不少藍籌屋苑也跌價,當然我們手持的小量物業也不能幸免。但是,我爸爸認為當時的疫症隻會是昙花一現,決定孤注一擲購買了12個淘大花園單位和9個車位(當然還有其他單位)。
果然,當時的疫症并沒有像現在的COVID-19一樣維持數年。結果在非典之後的半年,樓市回暖,物價飙升。真是感謝我爸的運氣和決策能力!作為兒子我也非常敬佩!
所謂時勢造英雄,樓市也是一樣。當時我們的總資産在疫情前和疫情後翻了多倍。最高峰時期,我們一共有26個住宅單位,7個地鋪, 18個車位,6個工廈單位和4個寫字樓單位。加上當時政府并沒有要求物業購買者繳付額外的印花稅,令我們交易成本大減。現在大概一半也已經變現了,累積大概賺了一、兩億,其他也有很可觀的租金收入回報。
不要誤會,當時買下來的資産大部份已經變賣了,我們也沒有在最高的價錢賣。而當時12個的淘大單位我們現在也隻手持剩餘3個作收租物業。那9個賣出去的單位,每個單位平均賺了350萬 ,也就大概賺了3000多萬。
正在放租的淘大
事實上,像股票一樣,物業也不需要在最高的價錢賣出。就算你是在最高的價錢賣出,很大程度也是運氣而已。
說到這裡,不少讀者會不禁想,這不就是你爺爺和爸爸給你留下的資産嗎?但我想分享的是,我非常敬佩我爸爸和爺爺的決策能力。我曾經想像如果50年代出生的是我不是我爸爸,我現在隻可以排公屋了。
也有不少身邊的朋友請求我分享經驗,作為地産投資者的我打算怎樣分配資産,做到财富增值?我會認為,展望将來,現在我們的家族有鑒于地緣政治,為了分散風險,所以我們近年于海外購買不少資産,例如倫敦,悉尼,新馬泰等。
給大家最後一個提示:Cash is King now!
*以上内容為作者投稿,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港房研究所”平台意見。圖像影音來自網絡,本文由港房研究所原創,轉載請聯系港房研究所微信公衆号(ID:fanginhk)。
(本文作者:享受生活的胖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