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學說中關于人性之初,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人一開始,先天都具有純真的本性,而後天,随着生活環境的變化和欲望的滋長,人的認知和品行必然會産生差異,因而就有了善與惡,好與壞。總的來說,人還是向善的,正所謂虎毒不食子,羊羔跪乳,寒鴉反哺。
人性變壞,源于其所處環境和自身認知的缺失,亦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當一個人認知缺失的時候,往往會對身邊的行為進行模仿,好的則可,不好的,也就随着變壞了。孔子說,君子德風,小人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對于這樣的人是可以改變的。孔子還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如果遇到下愚之人,惡習加身,雖德風勁吹,也無法改變其惡,對于這樣的人是無法改變的,隻能用刑律對其行為進行懲戒和約束。
随着國人對儒學的傳承,後來者開始有不同的觀點提出來,而争論較多的兩個觀點,一個是孟子的人性本善論,一個是荀子的人性本惡論。兩位大家隻講到人性便開始分道揚镳,在孔夫子所說的“習相遠”的兩端各自發揮。他們講的是習的絕對性,孔夫子講的是相對性,善與惡的人群隻是一個比例的關系,好的社會環境,善占有絕對的優勢,不善者有所忌憚,不敢妄為。如果惡占據絕對優勢,則天下失道,民不聊生。
孟子講人性本善,則在社會生活中,讓人們去保持這種善。而宣揚道德教化,就是讓善不被社會上的惡所沾染,讓人有恻隐之心,有羞惡之心,有恭敬之心,有是非之心。讓仁義禮智加身,讓愛人之心常在。
荀子講人性本惡,則在社會生活中,必須要改變人們的習性,抑制人們的惡習,通過教化,讓人們懂得什麼是善惡。荀子的論點就是,既然善了,何須教化?而惡則需要教化,需要改變。韓非子作為荀子的學生,其主張更激進,暫不作述。
孟子的對善的保持,荀子對惡的改變,都沒有孔夫子的觀點更可觀: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善是一泓清水,其本身有一定的淨化能力。但是,一旦污染物超過其淨化能力,則被熏染。
惡是一池污水,如果要淨化,則需要更多的善去稀釋惡,而法刑隻是抑制這種污染的蔓延,而無法改變其污的本質。
德政禮刑相得益彰,方能構建出一個太平盛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