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一直是愛情的象征,是我們常見的花種。不過各位花友,你們知道玫瑰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嗎?其實這一切都源于一場文化的誤會。
玫瑰在一開始其實是一種寶石的名字。在《說文》中有:“玫,石之美者,瑰,珠圓好者”,在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中也有“其石則赤玫瑰玉玫玫瑰瑰”的說法。由此可以看出玫瑰一開始跟花并沒有關系。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用了一部《異物志》的書,其中對這種寶石做了細緻的描述:“狀如雲母,色如紫金,重沓可開,析之則薄如蟬翼,積之乃如紗縠。”這種玫瑰寶石呈紫紅色,可以拆分成很多薄層。
玫瑰成為花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唐代。因為這種花的顔色與玫瑰寶石的顔色相近,因此而得名。
玫瑰和月季都屬于薔薇屬植物,但這兩者在漢語裡指的是不同的植物。
玫瑰
在18世紀和19世紀初,中國的月季傳到歐洲,歐洲人将其跟本地的薔薇品種雜交後,培育了大量的品種。這些品種的花朵其實是由月季培育而來,本質上也理應屬于月季,而不是玫瑰。然而,在西方文化裡,他們對于一個種屬的植物并沒有進行名字上的細分,就好像英語裡沒有二大爺三叔公、七大姑八大姨般的叫法一樣,他們習慣性地将這些薔薇屬植物都稱為“Rose”。因此,後來國内在翻譯這些花名時,也是統統采用了玫瑰的譯名,而沒有對這些薔薇屬植物進行細分。伴随着西方文化對玫瑰賦予的愛情象征寓意,這種舶來的“玫瑰”開始廣受歡迎,從此玫瑰一詞便深入人心。
月季
月季還是原來的月季,玫瑰卻不是原來的玫瑰。這一切都是源于一場誤會。
值得一提的是,玫瑰作為愛情的象征,也是西方文化賦予的色彩。中國古代文化中的玫瑰就沒有這麼浪漫了。在中國,由于玫瑰上帶刺,因此被視為“豪者”,也被稱為“刺客”。又因為玫瑰在老枝旁插新枝,老枝會枯萎,而兩枝分開,兩枝并茂,因為這個特點,玫瑰又被稱為“離娘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文化裡的玫瑰是豪邁、堅韌的,并不是浪漫、驕奢的。
相對于西方文化中的浪漫嬌貴,玫瑰在現實中更适合豪者的形象。種過玫瑰的花友們大概也知道,玫瑰耐貧瘠,耐寒、抗旱,對生長條件的要求十分低,甚至可以用來當做花籬,進行粗放化的管理。如此頑強、堅韌的花朵,實在與風花雪月中的愛情象征不相搭配。
不過玫瑰作為愛情的象征,已經是深入人心了,我們也希望能夠保留這樣一份美好。
通過進一步地了解一種花草的曆史和文化淵源,我們能夠從心靈和經曆上與它産生共鳴,從而全身心地受到陶冶。當我們遇到一些符合我們精神和遭遇的花朵,我們好比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幸運。各位花友,你們是否找到了你們的“知音”呢?歡迎在評論區進行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