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既是上海圖書館建館70周年,也将成為上海圖書館東館的開館之年。在這個承前啟後的特殊年份裡,2月22日下午,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在新建成的東館重磅發布新版機構标識(LOGO)和東館特邀藝術家名單。
東觀鼎建,期為文薮;徽幟初新,明以笃志。通過升級,這套更适配全媒體傳播生态的視覺識别系統,寓意上海圖書館将全面導入以人為本、關注細節與體驗的設計思維,厚植屬于上海這座“人民城市”的詩意栖息地。
上海圖書館
傳承老館标,塑造新形象
澎湃的音樂聲中,富有未來感的激光秀将新LOGO帶到了發布會現場。新LOGO傳承1996年發布的第一代館标的三角外形,但以更簡潔、扁平化的設計,呈現了形似風帆的主視覺圖案,表達上海圖書館秉持初心、不懼變革,向大閱讀時代啟航遠征。LOGO中蘊含的多重意象既是對大閱讀時代的解讀,也是對上海圖書館為通向該時代而施行的“智慧(intelligence)、包容(inclusiveness)、互聯(interconnection)”3i轉型戰略的闡釋。
新LOGO左右對稱,呈兩種深淺不同的藍色,如飛鳥栖息在被陽光照耀的大樹上,寓意上海圖書館将傾力推動本館與東館協同發展,兼顧公共閱讀推廣與專業圖情服務,為全年齡段、多樣化知識需求人群創設包容性環境。
“今天,我們升級了LOGO,因為漂亮的東館帶來了全新的視覺元素。更重要的是,作為全球世界級城市裡最大的公共圖書館,我們有責任用更完整的視覺識别系統彰顯上海的開放理念、包容文化和時代精神。”根據上海圖書館陳超館長的诠釋,LOGO簡約而具呼吸感的線條排列,不僅與東館大斜面切削的現代雕塑感相呼應,更寓意上海圖書館如同大海,将緻力于連接每一座信息孤島,連接人、空間、媒介、内容與知識,百川入海,最終彙入一個紙本閱讀與數字閱讀相融、實體空間體驗與雲端在線互動相合、館員創意與智能工具相聯的大閱讀時代。
上海圖書館
在藝術中閱讀,在閱讀中感受藝術
發布會現場,盲人讀者韓星辰傾情演繹了改編後的館歌《知識的海洋》,這是上海圖書館聲音形象的再設計。機器人館員“圖小靈”則用“熱舞”展示了LOGO,以及整套視覺識别系統在圖書館場景中的應用。無論是聲音還是視覺元素,上海圖書館的全新機構形象,都将更适配全媒體時代下多終端、跨平台的傳播需求。
本次發布會還隆重推出了“東館特邀藝術家名單”,以及首批館内藝術品。其中,申凡的作品《往來春秋》,位于東館中庭大廳地面,這也是讀者到達圖書館後開展閱讀之旅的起點。這件作品以老舊報紙為創作原型,表現了具象的文字被時光消解後,一幅由段落和句讀構成的抽象景象。作者用黑白二色規則地塗抹掉文字内容,僅留下标點符号,表現出書刊中段落結構的形式之美。
兩件藝術裝置——谷文達的《高山仰止》與鄭重賓的《飛石》,位于東館建築外。創作《高山仰止》的兩塊石材取自山東境内,源于儒家故地,藝術家因此将其命名為“儒石”。“儒石”上還裹刻“高山”“仰止”二詞,蜿蜒流轉,如曆史,如文明。《飛石》中的LED屏幕可播放外界景物的實時影像。作為當下的主流信息媒介,電子屏幕正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紙張”,折射出信息傳播方式的古今之變。該作品在造型上與東館主體建築遙相呼應,置于敞開的室外公共空間,隐喻文明與自然共依共生。
此外,館内還有多件藝術作品尚待揭曉。“閱讀不僅僅是看書,也可以是欣賞各種各樣的藝術作品。”陳超表示,在當今這個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必然有對審美的需求。而圖書館作為公共機構,就需要通過引入藝術品等方式,來引領滿足廣大市民的審美。藝術家申凡在與館員對談中也提到:藝術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閱讀也是;藝術是世界的鏡像,閱讀亦然。在藝術中閱讀、在閱讀中感受藝術,既是世界級城市圖書館的應盡之責,也是大閱讀時代下閱讀連接萬物的應有之舉。
責任編輯 鄧清元
來源 浦東發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