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心理學跟孩子有效的溝通方法

心理學跟孩子有效的溝通方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11:02:52

6—18歲孩子每年都可能會有巨大的改變,作為家長需要結合孩子認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的改變,用不同的方式來與他們進行溝通,才能最好的幫助他們度過人生觀價值觀行程的關鍵時期。

心理學跟孩子有效的溝通方法(18歲孩子最好的溝通方式)1

孩子開始上小學,就進入了全新的成長階段。從小學,到初中、高中,他們将完成多階段的基礎學習,度過從兒童到青少年的關鍵成長期。

這12年中,孩子會從懵懂的小屁孩逐漸蛻變成能獨立思考、有思維能力的青少年,實現智力、認知能力的大越級;他的性格也進一步突顯,基本人格進一步成型。

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至關重要的12年,首先得了解孩子這段時期獨特的認知和心理特征,還得學會如何跟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階段理論、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能分别在認知、人格塑造兩方面幫助我們,更好、更清楚地理解進入學齡期的孩子。

以下是整理的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紀孩子(6—18歲)的認知心理特征及父母溝通重點。

小學階段

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中,小學生處于具體運算階段(6—12歲),他們直觀、具體、形象的邏輯思維能力慢慢增強,但抽象能力仍較為有限。

而在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小學生處于勤奮對自卑階段(6歲到青春期),他們在努力學習各種文化技能的過程中,不得不面對一系列的無能感。

小學一年級

認知特征:開始逐步形成直觀、具體、形象的邏輯思維能力。

心理特征:孩子對小學生活既感到新鮮,又不習慣,一時可能難以适應。好奇、好動、喜歡模仿,很難做到專心聽講,特别信任、依賴老師。

溝通重點:此階段,以幫助孩子适應學校生活,培養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為主,引導孩子怎樣愉快地學習。和孩子談談他在學校感到不習慣的地方,針對性引導他做出相應的轉變,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小學二年級

認知特征:直觀、具體、形象的邏輯思維能力進一步提高。

心理特征:此階段是小學生形成自信心的關鍵期,情緒不穩定容易沖動,自控力強。

溝通重點:此階段孩子學習習慣、學習态度從可塑性強轉向逐漸定型的重要過渡階段,逐步适應了小學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為習慣,家長要對其不良形為進行及時糾正,培養學習興趣。

小學三年級

認知特征:孩子普遍會出現馬虎大意,做作業磨蹭等不良習慣,需高度重視及耐心糾正。

心理特征:此階段是孩子情感發生變化的轉折時期,從情感外露、淺顯、不自覺向内控、深刻、自覺發展。但在學習和人際交往中,情緒控制能力有限。

溝通重點:伴随人際交往範圍擴大,認識能力的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種困撓也随之增加,他們可能會産生越來越強烈的無能感,進而不安。

小學四年級

認知特征:9—12歲是兒童成長的一個關鍵期,大腦發育正好處在内部結構和功能完善的關鍵期,處于從小學低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期,是培養學習能力的最佳時期。

心理特征: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正在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但辨别是非的能力還有限,社會交往經驗缺乏,常常會遇到很多問題。家長如果不注重引導,這些小的困難很可能引發孩子的不安,從而幹擾他的學習。

溝通重點:此階段孩子的學習知識點已經增多加深,孩子開始出現小學階段第一分化,需及時幫助孩子發現問題,樹立信心。注意孩子上課時注意力的問題,書寫習慣,培養孩子演算、檢查的習慣。

小學五年級

認知特征:孩子更頻繁地接觸自然和社會,有能力發現其中的問題,但仍缺少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

心理特征:競争意識增強,不甘落後。更關注學習成績,對于學習優秀的同學開始産生敬佩之情。獨立能力增強,喜歡自發組成小團體。不輕信吹捧,自控能力逐步增強。

溝通重點:鼓勵做事情的堅持性,幫助孩子建立進取的人生态度,促進自我意識發展。這個階段,可以為孩子提供一些接觸自然和社會的機會。迎接更複雜的挑戰有積極的作用。

小學六年級

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早期,青春期是少年向成年過渡的階段。

認知特征:孩子的記憶力增強、注意力容易集中,特别是由于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能力加強了,自我意識、評價和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發展

心理特征:孩子初步形成了個人的性格和人生觀。但意志力仍不夠堅定,分析問題的能力還在發展中,所以遇到困難和挫折容易灰心,情緒容易不穩定。

溝通重點:此階段需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關注學習的同時,還需有個健康的心理發展。 逐步為進入初中做準備,對心儀學校的考試範圍和特點多做了解。

初中階段

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中,中學生進入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他們可以進行抽象思維、處理假設性問題和思考可能性。

而在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中學生處于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階段(6歲到青春期),他們在努力發現、确認自我感(例如我是誰),在真正發現自我之前,體驗角色的混亂。

初中一年級

進入少年期,身體形态發生顯著變化,身體機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應地産生變化,但童年和少年兩個階段之間是逐漸過渡的。

認知特征:孩子剛進入初一,理性思維的發展還有限,身體發育、知識經驗、心理品質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學生的特點。

心理特征:新鮮感和緊張感共存,新環境新老師新同學新學科感到新鮮。但不久後,由于學科增多,複雜性增強,課時延長,考試增多,教法和學法與小學不同,使其感到緊張。

向上性與盲目性共存,自我意識開始發展,有了一定的評價能力,也開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好評,在學習和紀律方面會認真努力,力争給老師和同學留下好印象;但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還處于萌芽階段,容易受外界影響,順利時盲目自滿,遇挫折時盲目自卑,洩氣,有從衆心理。

獨立性與依賴性共存,不願讓大人管,但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具體困難希望得到老師和家長的幫助。

溝通重點:關注适應性——從小學生轉變為中學生,适應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孩子初一甚至整個初中階段的成績,所以初一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盡快适應新的生活。

新的習慣養成——初一是打基礎的年級,不僅要打好知識的基礎,更要進一步打好學習習慣的基礎,重視“養成教育”,養成正确的學習方法,成功的養成教育是學生初中階段學習成績優秀的重要保證!

重視基礎知識——課程的難度是漸進的,所以通常剛開始的時候,學生都會覺得比較簡單,初一不要追求“難度”和“進度”,才有可能在整個中學階段學得輕松而有成效。

初中二年級

心理特征:此階段絕大多數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男生女生身體都發生了許多引人注目的變化。但由于家長和社會對性知識教育采取的封閉甚至恥于談論的态度,很容易導緻孩子産生青春期煩惱。

這個年紀的孩子獨立性有較大的發展,自尊心增強。表面上好像什麼都不在乎,實際上從衆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異又擔心脫離集體。

于是有的孩子出現了緊張﹑焦慮﹑自卑等不健康心理,進而出現程度不同的對抗情緒﹑逃避﹑說謊﹑破壞﹑暴力等青春期叛逆行為。

溝通重點:青春期性成熟帶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進青少年性意識的發展,怎樣去認識愛情﹑處理對異性的好感需要正确的引導。但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逆反心增強,和父母交流逐漸變少。

這段時間,家長一定要降低“姿态”,多和孩子進行平等性的溝通,随時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及時發現問題的苗頭,及時展開心理疏導,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心理軌道上發展。

不僅初二,連同高二也是一樣,都處于學習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學科内容加大加深,孩子此階段學習上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分層,需引起高度重視并提前做準備。

初中三年級

認知特征:觀察力接近成人水平,意義識記占主導地位,思維活動已有抽象、概括的水平。學習興趣基本穩定,學習成績亦開始相對穩定。

心理特征:獨立性進一步獲得發展,學習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喜歡自己自由獨立地組織、開展一些活動。他們比初一、初二的學生更渴望教師和家長的尊重與理解。

溝通重點:需充分利用此階段特點,培養和發展他們獨立學習、獨立生活的能力,同時為中考做準備,與孩子一起了解當下學習情況和狀态,設定目标,協商方法。

高中階段

高中一年級

認知特征:身體迅速發育,自我意識明顯增強,獨立思考和處理事物能力顯著發展。

心理特征:高中生正處在心理上脫離父母的心理斷乳期,在心理和行為上表現出強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從父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而他們的感情變得内隐,即内心世界活躍,但情感的外部表現卻并不明顯。這些特點常阻礙着父母與子女的相互了解。

溝通重點:高中的學習深度和難度較初中上升到新的台階,跨度很大,很多學生都是上課能聽懂,課後作業也認真完成了,結果成績不理想。其實症結在于學生的知識牽引能力差,綜合學習能力急需要提高。

家長不能盲目相信孩子自己就可以解決問題,因為高中的各科學習都是知識的延伸,應該趁發現問題時,盡快與孩子一起對問題進行整理和有效解決。

高中二年級

認知特征:高一一年下來,學生在知識掌握程度方面明顯地分出層次,即所謂優生和差生。

心理特點:學習上的兩極分化導緻不同心理狀态。對優生來說,他們的積極心理得到一步步發展,如興趣上升為樂趣,好奇轉化為求知欲和探索欲。

他們充滿自信,學習已成為自覺的行為,并不斷從中得到成功的心理體驗。而另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屢遭挫折,對學習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态已漸漸固化,出現興趣轉移,偏科等傾向。

對中等水平的學生來說,學習熱情不高,學習目的僅希望在會考中獲得通過,處于一種淡漠的被動狀态。

歸因心理發生很大變化,學習的主動意識明顯增強。 到了高二,孩子對于學習成敗的歸因,更重視個體學習行為的影響即歸因的内化,而不是客觀條件即歸因的外化。

對于學習成績的提高,他們更多地寄希望于改進自己的學習行為、學習情感、良好習慣的養成、時間利用率的提高、學習毅力的增強等,而不是客觀條件的改變,如學習環境的改善,老師的教學水平等。

對高考的期待與恐懼 。具體表現在上課和學習的時候容易走神和分心、不能集中精力學習、易受幹擾、經常幻想将來等。

他們感到很緊張,有的學生恨不得現在就高考,不用再這樣擔驚受怕,這種期待容易出現焦慮心理。

但是,一想到要真正高考又感到莫名的恐懼,怕自己考不上好的、理想的大學,所以他們的潛意識有時甯願在幻想中滿足。

溝通重點:引導和幫助孩子實現均衡發展。隻要沒有嚴重偏科,即便誰各科都成績平平,在高考中也能取得一個不錯的成績。

引導孩子向内化歸因轉化,促進他學習主動意識的進一步增強。幫助孩子正确認識高考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幫助他們認識到提前準備的重要性,以此減少恐懼和焦慮。

高中三年級

心理特征:此階段孩子的社會意識已經接近成熟,并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社會現實問題有自己的獨立見解。

随着備考時間的減少,在思想壓力和心理上的波動都會比較突出,出現信心型、迷茫型、放棄型三種形式的分化。

信心型的孩子,在思想上有明确的目标和遠大的理想,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基礎紮實,方法科學,學習能力強,各科平衡發展,曆次考試成績穩定,對高考充滿信心。

迷茫型的孩子,在思想上渴望考入理想大學,但由于基礎不紮實,學習方法不當,成績經常被動,從而導緻思想不穩,當成績不進步或下降時,比較消極。

考試進步時,又充滿鬥志。自感考大學有難度,對前途感到迷茫。

放棄型的孩子,基礎太差,或者經過努力,但成績沒有進步,或者學科發展很不平衡,思想進入“考大學沒指望”的誤區,以緻成績越來越差,甚至最關鍵的時候自暴自棄。

溝通重點:通過與老師和孩子的溝通,了解孩子的當下情況。家長在調整自己心态的同時,多關注孩子心理狀态,切勿因自己的焦慮影響到孩子。給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重視孩子的營養健康。

在日本,職業啟蒙已經從小學階段提前到幼兒園階段。

日本的幼兒園和小學經常開展職業體驗活動,如在社會課的學習中,可以通過參觀、調查等形式了解相關專業,選擇感興趣的學習課題開展學習活動,以達到促使孩子思考未來的目的。

美國《國家職業發展指導方針》規定,職業指導從6歲開始,要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興趣、專長、特點、能力等進行“自我認識”,要進行“教育與職業關系的探索”等。不要吃驚,就是6歲!

如果我們能在孩子職業啟蒙的黃金期,有意識的幫助孩子對自己的性格、特點、愛好進行分析,探索适合孩子的人生道路、職業規劃,會對孩子将來的職業定向就會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文章來源:人民家庭教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