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倪偉) 63歲的程永茂師傅已經修了15年長城。他是古建修繕興隆門第16代傳人,師祖就參與過明長城的建造。在他眼中,今天修長城與往日大為不同。
“以前是按照工程标準把每一段修好,但現在要想着怎麼恢複風貌,得多琢磨琢磨。”程永茂說。
“預防為主、原狀保護”是年初發布的《長城保護總體規劃》中确定的原則。這意味着,未來長城修繕,都要最小幹預、保持“野味”。
懷柔區箭扣長城二期修繕工程正在開展。今年2月,國家文物局正式批複箭扣長城東段和南段修繕方案。箭扣二期之後,未來3年,合計2772米的長城段和17座敵台敵樓也将完成修繕。箭扣的修繕探索了多種模式創新,未來可供全國長城尤其是磚長城修繕借鑒。
如今奉為金科玉律的“最小幹預、修舊如舊”理念,曾經長期在争論中處于下風,逐漸被廣泛接受。
施工人員為地面城磚縫隙灌糯米漿。
程永茂在箭扣長城上。
野樹留在長城上
箭扣長城是明代萬裡長城最著名的險段之一,一直沒有修繕完成和開放,卻成為遊客熱衷探險的一條經典“野長城”線路。
自然侵蝕風化,加上人為活動破壞,使得箭扣長城健康狀況堪憂。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曾多次登臨箭扣,在他印象中,箭扣長城非常殘破,很多點段牆體、城磚松動,瀕臨垮塌。
對箭扣的修繕近年陸續啟動。2016年至2017年,經過1年施工,1003米的箭扣長城一期修繕完成,包括敵台3座、敵樓2座。
從“鷹飛倒仰”到“北京結”長744米,是箭扣長城最險的一段,有些地方坡度達80度。所謂“鷹飛倒仰”,依《長城史話》所述,是指“就連雄鷹飛到這裡也要倒仰向上奮力高飛才能到頂”。
這段長城被規劃為箭扣長城二期修繕工程,去年啟動,預計今年第三季度完工。去年起,作為箭扣長城修繕技術負責人,程永茂便一頭紮在這裡。
4月16日,記者站在箭扣二期修繕現場擡眼望去,這段長城與别處的不同之處,除了險峻,還有城牆上的樹。
風刮來了籽,在城牆上紮了根,一些樹已經在此生長20多年,有的樹根會紮入磚縫、鼓脹牆體,破壞内部結構,還有的沒有顯著的破壞性。按照以前的修繕要求,為了保證長城的完整,這些樹都是要清理的。但如今,經評估對城牆健康沒有影響的樹,在修繕過程中都會盡量保留。
程永茂走在長城上,地面上有不少坑坑窪窪的地方,地磚殘破、遺失,地面就露了出來。他指着這些坑告訴記者,如果影響不大,現在就不去主動修複,保留原狀。“大家看慣了野長城,修得太新就沒有那種感覺了。”
一位施工單位負責人說,之前修長城,地面要修得非常平整,有缺磚的地方就補上新磚,舊磚碎了也會挖走再補新料,平均修1米要花費1萬元,成本很高。但是現在修繕的思維變了,很多修繕點段并不用大修。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長城經過長期的自然、人為作用,已經呈現出以遺址為主的面貌,絕大多數點段應按考古遺址進行現狀保護。價值突出、具備開放條件的長城點段修繕時,要按照不改變原狀、最低程度幹預原則。
這一原則也是對長城“過度修複”行為的糾正。近年來部分地區曾出現對長城的不當修複事件,例如2016年,遼甯錐子山長城修繕時用三合土“抹平”地面,破壞了曆史面貌,曾受到國家文物局通報處理。
依照古法制作的長城磚至今還隻能依靠騾子運到長城修繕處。
“修舊如舊”理念實現逆襲
箭扣長城的修繕,體現了長城修繕思維的轉變。
今年年初,《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印發,明确長城保護要堅持“預防為主、原狀保護”原則,妥善保護各時代遺迹,避免不當幹預,不得重建或借保護名義“新建”長城。
宋新潮進一步解釋稱,如今修繕長城必須遵循“最小幹預、修舊如舊”的理念,“修長城不能僅僅關注長城本身,長城是壯美山河的一部分,要與四周風貌結合起來。”
《長城保護總體規劃》提出,長城的保護要“真實、完整地保存長城承載的各類曆史信息和滄桑古樸的曆史風貌”。所謂各類曆史信息,宋新潮說,不是說要恢複長城建造時的面貌,而是應該保留各個時代的損壞、保護痕迹。
像八達嶺那樣修繕得規整的長城,将不複多見。宋新潮曾說,各地不能把長城固化為八達嶺長城的樣子,或按照八達嶺長城的樣子來修,應該要盡可能原狀保護。
箭扣修舊如舊的一個具體體現,是新料用得少多了。
修長城用的新磚都按古法燒制,尺寸與明代城磚保持一緻。程永茂行走在“鷹飛倒仰”和“北京結”之間的長城上,感覺幾乎看不到新料的使用。
他說,修長城的磚太貴了。
現在北京燒磚的工廠都關閉了,城磚要從山西定制。這些磚制作要求高,生産出來再運送到箭扣長城腳下,每塊磚成本約16.5元。這是一“貴”。另一個“貴”在于運輸。城磚到了長城下的村子以後,施工人員利用農用車将磚塊從小路推到山腳下的堆料點,每塊磚運送成本約1.5元。城磚上山,需要依靠騾子來拉,每塊磚運輸成本約3元多。最後上長城的一段路,隻能靠工人師傅肩扛手提。
在箭扣一期修繕工程中,20多萬塊磚就這麼運上了山。
在箭扣二期修繕現場,拆出來的舊城磚和新城磚分開碼垛,用指示牌标明“身份”。實際使用中,能用舊磚的優先使用舊磚,以保留舊貌。
即使是殘磚,也有大用途。在一些已經修好的女牆上,最上層的城磚并非完整的磚塊,有大量殘破的斷磚。一眼看上去,顯出參差不齊的狀态。這是有意為之,既讓殘磚繼續利用,也能保持長城的滄桑感。
以最小幹預修繕長城的理念,過去曾落于下風。董耀會記得,2004年河北紫荊關長城修繕時,究竟是保持原狀還是恢複新建時的面貌,曾引發激烈沖突。紫荊關長城被質疑修舊如新,甚至局部以石塊砌築的虎皮牆代替磚砌牆體,破壞了原始風貌。
“那是沖突非常激烈的一次,後來各地文物部門越來越多地接受了最小幹預的理念。”董耀會回憶,2016年,在一場關于長城保護理念的論壇上,河北文物部門反思了紫荊關修繕的方式,認為有些做法并不恰當。
而如今,最小幹預、原狀保護終于成為國家層面的總體原則。董耀會說,所謂最小幹預,有三個關鍵點——最大程度保存文物本體存量、曆史信息,以及保證工程質量。
施工人員使用的磚石大多是城牆上的舊磚,實現“修舊如舊”。
磚長城怎麼修?全國将借鑒箭扣經驗
據國家文物局統計,長城遍布我國15個省(區、市)的404個縣(市、區),各類遺存總計43000餘處(座/段)。
全國長城中,牆體設施保存比例為1/2以上,牆基、牆體留存比例為3/4以上的,屬于保存現狀較好的長城點段,僅占總數的12.3%。有大量的長城需要修繕。
國家文物局期待箭扣長城的修繕,能成為全國長城尤其是磚長城修繕标杆示範工程。選擇箭扣,是因為這段長城“病害”種類比較集中,涉及點段、敵樓、磚石等多方面,是“最難治”的地方,可以作為磚長城修繕的典型。
“箭扣的修繕對全國磚石長城有直接借鑒意義,包括技術、材料、方法,以及發揮修複人員的主動性、創造性等。每一段長城情況不同,不能說箭扣會提供一個準則,但一定會積累很多經驗。”宋新潮說。
箭扣的修繕,也在探索适合長城的新機制。
例如,大部分工程項目都要求設計與施工分開,但是箭扣長城探索設計施工一體化。宋新潮說,長城保護不是普通工程,是一個研究過程,實施中需要及時調整,設計要深度參與施工。
而在資金方面,箭扣修繕擴大了資金來源,首次引入社會基金參與長城修繕。“長城修繕是個長遠工程,工錢怎麼算、料錢怎麼算,怎麼讓施工方有利潤,都需要創新機制。”宋新潮說。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舒小峰透露,北京正研究建設北京長城修複中心,由專人長期研究如何修長城,中心既研究修長城的技術、方法,也研究長城的曆史文化,是一個綜合的研究中心。“北京長城修複中心如果建成,對于總結和推廣長城修繕經驗,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正在修繕中的箭扣長城二期工程,計劃今年第三季度完工。
用15年為北京長城“救命”
用“繡花”功夫精細修繕箭扣的同時,另一些長城點段面臨更危險的境地。
今年,北京市文物局在全市選取了10個點段,開展搶險加固。這10個搶險點段位于密雲、懷柔、延慶三區,每區三到四個點,已經面臨突然坍塌的風險。
舒小峰介紹,北京已經制定了未來5年搶險計劃,每年開工10項以上搶險工程。今年的搶險工程将積累經驗,向全市有長城分布的6區推廣。
在舒小峰看來,搶險就是為長城“救命”。北京地區長城危害的主要原因是長期自然侵蝕,包括雨水侵蝕凍融和地基沉降,搶險就是主要解決這兩方面問題,采用臨時支點等措施。因此,搶險工程對長城的幹預程度比保護性修繕還要小,先采用簡單而有效的手段防止坍塌,騰出時間以後再做精細修繕,“相當于先救命,然後再進入病房慢慢調理。”
例如箭扣上的正北樓,牆面已經裂開一道裂口,随時有坍塌風險。搶險手段是用26根槽鋼對券洞四角進行抱角、打箍,相當于僅用鋼架給正北樓上了一道箍。
董耀會走遍全國長城,目睹了太多長城文物轟然倒塌,留下無盡遺憾。
2016年,山西廣武明長城“月亮門”在一陣大風中倒塌,僅剩半邊“門框”獨自矗立。雖然名聲在外,且被山西省政府認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月亮門”卻長期未得到加固。
同年,就在遼甯錐子山長城因被“抹平”而“走紅”時,不遠處高樓山山頂的一座敵樓在夜雨中塌成廢墟,幾乎無人知曉。
董耀會為此痛心,“那座樓基礎松動很久了,如果及時加以支撐就能避免垮塌。”在他看來,問題的關鍵在于地方政府雖重視重大維修項,日常投入卻不夠。而日常維護不納入國家财政支持,必須由地方政府掏錢。
“可以申請1000萬修1公裡長城,卻無法拿出1000萬保護100公裡長城”,董耀會說,很多長城點段的險情隻需花很少的錢就能排除,這些工作是真正為長城“保命”。
在董耀會看來,北京長城搶險工作做得比較到位,他以古北口一座雙層敵樓舉例稱,修繕采用的方法是内部用鋼構件支撐,外部用鋼條圍箍,内外合力支護,完全保留了滄桑風貌。而此前,部分地區對于這些殘樓采用的是推倒重建的方式。“我的觀點是,倒了的就不要再壘起來,先把那些快要坍塌的修好,這是最迫切的事。”
程永茂修長城15年得出了一個結論:修長城最重要的是防水。解決了排水和坍塌問題,就能延長長城壽命。
北京長城險情并不少,全面排除尚需時日。僅懷柔區就确定了20個搶險點,未來5年逐步實施。《北京市長城文化帶保護發展規劃(2018年至2035年)》定下目标:到2035年北京完成全部搶險工程,實現長城全線無險情。
箭扣長城一期修繕工程對比照片。懷柔區政府供圖
箭扣長城有望開放 将打造精品旅遊線路
根據懷柔區規劃,箭扣修繕涉及牆體7728米、敵台51座,計劃投資1.55億元全面修成。箭扣東段和南段修繕獲批後,懷柔區文化委副主任郭大鵬表示,今年東段将啟動修繕。這兩段修完後,還有兩段共2000多米待修。
舒小峰預計,5年以内箭扣長城将得到全面修繕,而全市的長城保護性修繕是一個更為長遠的過程。
值得欣慰的是,北京長城保存了建成時的整體格局,現存遺存 70%以上輪廓可辨認,50%以上輪廓基本清楚,30%以上輪廓較為清晰,完整性較好。 董耀會說,整體來看,北京長城保護做得很好,在搶險加固、保持曆史風貌方面,理念都是先進的。
《北京市長城文化帶保護發展規劃》确立了長城文化帶5個核心組團片區,即馬蘭路組團、古北口路組團、黃花路組團、居庸路組團和沿河城組團,均為長城最具代表性精華段落。
箭扣長城就是黃花路組團的一部分。舒小峰說,這個5個組團都将進行重點保護,有些會實施修繕,到2035年得到有效保護。
不開放的“野長城”也要修。
“所謂‘野長城’就是沒有設風景區,也就是不收門票錢,不過不收錢就不修嗎?”宋新潮說。《北京市長城文化帶保護發展規劃》明确,長城非開放點段的管控要樹立紅線思維,細化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生态涵養區的管控要求,并逐步達到非開放段長城的封閉管理。
一直以來,遊客私自攀爬長城未開放點段被明令禁止。但風景如此險峻秀美的箭扣,不開放也實屬遺憾。
郭大鵬說,開放是肯定的,但具體方式還在商議。能确定的是,懷柔将與北京有關部門合作,為滿足遊客需求,量身打造一些穿越路線、棧道遊覽等精品旅遊線路。“長城修繕是對曆史負責,也是對人民負責,開放才能更好地保護。”
新京報記者 倪偉 編輯 張暢 校對 陸愛英
攝影(除署名外)/新京報記者 倪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