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代詩詞寫作常用技巧

古代詩詞寫作常用技巧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6 19:00:41
詩詞寫作技巧之拙見

詩乃心語,情乃詩魂”。寫詩重在一個“情”字,情者涵分感情、激情、熱情之别。首先要有感情,才會觸景生情,這就是激情。但又必須熱心于寫,這就需要熱情。有了情字,你就可以習作了。餘者便是如何掌握寫作技巧了。詩詞寫作技巧很多,大體可歸于以下幾個字:典、喻、寓、諧、拟、逥、謎、藏、形。“典”乃指引用典故或古詩名句,如李白《憶秦娥》詞句“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就用了“灞陵折柳”典故。“喻”乃比喻手法,如柳永《迷神吟·一葉扁舟》詞句“煙斂寒林簇,畫屏展,天際遙山小,黛眉淺。”該詞句活靈活現地寫出了作者所眺山、林之景。其中,以“畫屏”喻所眺景色,以“黛眉淺” 喻“遙山”之青綠色因遠而變蒼淡。“寓”乃寓意于字句之中,如宋祁《木蘭花·東城漸覺》詞句“綠楊煙外曉雲輕,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把蜜蜂在花間采蜜之鬧及其所顯現的春意昂然之景緻全寓意其中了。“諧”乃用諧音字寓意,亦屬“寓”的技巧,如劉禹錫《竹枝詞(楊柳青青)》“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其中兩個“晴”字以其諧音寓意着“情”字。“拟”乃指拟人技法,如南宋僧人志南絕句《古木蔭中》“古木蔭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其中“杖藜”就被拟人化了。“逥”乃迂逥隐曲的寫法,如柳永《玉蝴蝶·望處雨收》詞句“念雙燕、難憑音信,指暮天、空識歸航。黯相望,斷鴻聲裡,立盡斜陽。”這兩句便把“向往春天的到來和盼望得到遠方故人來信的思念之情”全都表現出來。但,寫得非常婉轉。“立盡斜陽”可以使你想象到“詩人站在夕陽餘輝之中,仰望傍晚之天空,期盼着…,直到太陽下山,天黑下來,才無望而歸”的畫面。“謎”乃指以謎表意,如吳文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詞句“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其中“心上秋”乃一字謎。“藏”乃指藏頭(尾)詩,就是把你要說而又不願明說的話,其每一個字分别置于詩句的首(尾)位。如果不是按從頭到尾順序放置,則詩意本身也指明讀取順序。“形”乃指修辭方面的其它技法,如對偶、排比、倒裝等。特别是倒裝在詩詞中用的最多,原因就是為了合韻和适于平仄律格。如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詞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其中“對長亭晚”乃“晚”字倒置;“驟雨初歇”乃其副、動詞“初歇”倒置。除了以上技法外,還有“回文詩”這一技巧,卻是一般人難以掌握的。回文詩有兩種:一種是把詩句的所有字首尾相連,圍成一圈,則從任一字開始讀,都成詩句,都是一首詩;另一種比上一種簡單些,就是所寫詩,從頭到尾成詩,倒着讀即從尾到頭亦成詩。《紅樓夢》中就有這樣的詩。

古代詩詞寫作常用技巧(詩詞寫作技巧之拙見)1

寫作技巧———詩詞中的詞性的活用與舍字

詩詞的寫作不同于散文,雖然都可以叙事,但是在表達上卻有很多的不同,叙事散文,目的是讓人有所知,所以記叙着眼點力求真實具體合情合理,使讀的人如身臨其境,而叙事詩詞,則不注重這些,它的目的是讓人動情,在事實的基礎上,調動讀者的想像和聯想從而受到感染

由于詩詞和文的寫作的目的的不同在語言的運用上也就是有了差異,比如在散文裡許多表示語句關系和語氣的虛字,在詩詞裡要盡可能的避免,比如之呼者也等等

散文的句子之間的關系都是一目了然,而詩句之間多是跳躍,這種跳躍便産生了詩句在意境上的伸縮,在讀者讀的時候,自然的引起補充和自己的想像,由于是自己去吧裡面舍掉的東西找出來,去弄通上下句之間的關系所以每個人感受起來都會有自己不同的感覺

首先說下什麼是詞性的活用,每一類詞,都有他特定的功能和用法,一般的說,名詞不能作動詞形容詞用,是動詞就不能作名詞用,雖然在散文裡特定的某種環境下可以活用,但是畢竟範圍有限,但是在詩詞裡,隻要有必要,有引申的可能,那麼就可以改變原來的詞性而加以活用,比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之春字,春本身的一個名詞,指的是春天,但是在這句詩詞裡,就可以加以活用為形容詞,意思是說象春天般欣欣向榮。再如:一把青秧趁手青,輕煙漠漠雨冥冥之青字,前一個是形容詞,是用來形容秧的,而後一個青字則是動詞了,隐身為青青的小苗長活了。

詞性的活用,在詩詞裡也不是漫無邊際的,而是需要有一個條件,既在具體的詩句裡有引申的可能,否則也是不允許的,例如春之所以能作動詞用,是因為對百花來說,春天是開花的季節,因而可以說梅又春,青,是顔色的形容詞,秧苗青,就是長活了,再一引申,風景生氣勃勃,也算青。

在詩詞裡的詞的引申活用,最常見的是形容詞作動詞用,後面還帶有賓語,這就使這個賓語{人或物}具有他前面那個動詞{形容詞變的}所有的特性,在文言散文裡我們稱之為使動法,如果是認為這個賓語是怎麼樣的,叫意動用法,在古典詩詞裡,這種使動用法很多,例如: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鹧鸪,正愁餘的愁笨是形容詞,餘是它所涉及的對象,所以他邊變為動詞,成為使餘愁的意思,再如: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是使畫屏冷,再如;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咽管弦,是使管弦咽,發不出響亮的聲音。

詞的這種用法,如果說是創造了一種新的更簡練的句式,那麼前面個中詞的活用,則是為了壓縮句數,這兩者都體現了在詩詞中力求語言簡潔的原則。

詩人們為了表達的生動深刻在用詞上總是避免那些直接叙述的詞,而是跳過叙述,抓住醉能表達事務特點,引起讀者更多聯想的詞,在古代,這叫作煉字,賈島的“推敲”醉能說明這個問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一開始用的是“到”又改為“過”又改為”入“又改為“滿”共改了十幾個字,最後定為“綠”從綠在這句詩中的位置看,應該用個動詞,因而“到,過,入,滿”都可以,但是為什麼不如綠好呢?因為這些字,之是叙述了春風吹到了江南,即江南到了春天,而綠,除了包含這些意思外,還鮮明的使人如同看到了綠草如茵的江南春色一樣,從句子的結構看,是形容詞作動詞,也屬于使動用法,再比如“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這裡的“花重”本應是花開,但是由于下了以夜雨,所以花上滿也是水珠就顯得很沉重,重是濕的結果,再如“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這裡的侵,本是為了表達生長的概念,但為了表現遠芳的繁多和茂密,吧古道都侵占了,便把生長花草的客觀現象變為主動的侵占。

還有一種就是能願動詞,如“忍,肯,敢,堪,能,”等等從意義方面說,它們都表示了一種可能,應當,可以等等願望,如果要表示否定,得在它們前面加否定副詞,可是在古典詩詞裡,在它們的前面常常不加否定副詞,也太陽的表示了否定的意思。從而使語言更加簡潔,比如忍:蘇轼的〈吳中佃婦歎〉“眼枯淚盡雨不盡,忍見黃穗卧清泥”這裡的忍見,是不忍見,不忍見什麼呢?那黃穗清泥。再如秦少遊的鵲橋仙.七夕裡: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一樣的是不忍顧那鵲橋歸路。還有:立望關河蕭索,千裡清秋,忍凝眸?這裡的忍凝眸是不忍的意思。這種否定意義上的忍,在形式上容易與肯定意義的忍相混,如杜工部〈丹青行贈曹将軍霸〉“幹惟畫肉不畫骨,忍使骅骝氣凋喪”這裡的忍便是肯定的,意思是能使好馬失去神氣,還有範成大的〈洲橋〉“忍淚失聲問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這裡的忍就是肯定的,意思是說忍者淚眼問使者。這些都是需要從詩意上加以辨别。

還有就是“敢”------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這裡的敢就是不敢的意思,被捉去的壯丁不敢表示自己的冤屈。再如陸遊:書歎--明恩殊未報,敢自同衣褐?是自己不敢與穿布衣的百姓要求相同。

再有“肯””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邺下黃須兒“--王維.老将行。這裡就是不肯的意思,意思是不能推數邺下的黃須兒的。又如宋祁:木蘭花。“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一笑。”意思是怎麼肯吝惜千金而不得一笑?

再如堪,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堪,本來是說“可以,忍受”的意思,如白居易在〈燕子樓〉裡有句:見說白楊堪作柱,争叫紅粉不成灰。但是在秦觀的這句裡,雖然前面有肯定副詞,但是仍然表示否定的意思,正因為有肯定副詞更說明了他的不能忍受,“怎麼能忍受孤獨的屋子裡的寒冷?

再如“奈”本義是怎樣,如何的意思,史達祖-玉箪涼。:平生花裡活,奈舊夢難忘。是無奈舊夢難忘。

由于篇幅有限不作一一介紹,但是我們怎麼分辨這些字的用法呢?首先從整個句子的意思來理解,也就是看看這個句子說的是正面的意思還是反面的,其次要從句子的語氣上來分别,如果是陳述的語氣,便取其本來肯定的用法,反之如果是疑問的語氣也就是反問句式,便是否定用法,如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因為他的賓語是多少,是表示疑問,所以這個知就是不知的意思

我們再來說下詩詞寫作裡的的省略,為了語言的簡練和思想内容的集中有時候也因為格律上的限制,古典詩詞在造句上有大量的采取了省略的方法

這種省略跟文言散文相比,有兩個特點,一是句子的任何成分都可以省略,詞的省略有時候可以把一句話省略為一個詞。但是這在散文裡不允許的

所省去的成分,隻能補上近似的意思,這就是為什麼古代詩詞在理解上可以有更多的伸縮性的原因

比如桃花源記裡有一段話

林盡水源,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這裡在林盡這裡省了一個于,如果用散文就是林盡于水源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那麼這裡在仿佛前面省略了小口

仿佛若有光,是說那裡仿佛若有呢,當然指的是山的小口,但是這裡省略了,我們從上下句的關系可以自己找倒這個意思

我們自己來完整了作者留下的缺口,這是詞的寫作的時候所應該注意的,在不必要的情況下,要把多餘的東西省略掉

詩詞的省略句,和壓縮的散文句相似 ,比如名稱的省略,也就是專有名詞中的一部分的省略,通常呢是人名或者地名 。這在散文裡不允許也沒有必要省略 ,但是在詩詞裡因為有了平仄或者說格律的限制,字數的精煉所以在寫時候我們是要省略掉的。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這裡“諸葛”我們一看會知道是諸葛亮的省略 再有“休問梁園舊賓客,茂林秋雨病相如”

這一句裡我們可以的看的出,省略的是司馬相如 再有我們都知道的一句“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曹劉不用問,我們也知道是誰 。還有李白的詩句裡有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挂前川 這句省略了什麼呢?日照香爐是什麼意思?是說香爐峰這裡省略掉的就是地理的名稱了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那麼這句裡省略了什麼呢?

“湖”但是不是一個湖,是兩個青草湖,和洞庭湖在張元幹的,賀新郎裡有一句:舉太白,聽《金縷》顯然為了字數省略了一個曲字, 這都是名稱的省略還有就是名詞的省略這些省略都需要我們注意,因為這些都是特定的,如果運用不好就會給人造成誤解比如洞庭青草近中秋,就會給人誤解為洞庭扁上的青草

我們接着說名詞的省略群芳爛不收,東風落如慘。這裡省略的是什麼呢?這裡省略了花,原來的意思是東風花落如糁三月繡聽夜雨如今不是催花這句省略了一個名詞是雨,說如今不是催花雨。再有就是動詞的省略:這種省略在詩詞裡是最多常見的因為動詞是說明名詞的行為變化的。還有因為有些動詞是抽象的,不象名詞那麼具體 。于是詩人們多省略動詞而少省略名詞,以造成詩句的形象化,引起讀者更多的聯想,其中最普遍的就是省略一些表示存在的一類的動詞,因為這種動詞隻表示以種關系,讀者是容易明白的

如: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蔔此生休 這裡省略了有海外徒聞更有九州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迹

這裡省略了是,茂陵劉郎是秋風客

還有,不知今夕何夕,一樣的省略了是

不知道今夕是何夕

我們再說一般動詞的省略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是千古名句了,那麼這裡省略了什麼呢?

這裡省略了享,共是說明享的狀況

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

這裡省略了看

回首看,煙波十四橋

這些呢,都是前面有狀語的,這就比容易發現省略和應補的動詞,

但是在古典的詩詞裡更多的情況是省略的動詞前沒有狀語

這就要從上下句的關系裡去找,看是否有省略,或省略了什麼了

比如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顔

那麼這裡省略了什麼呢?

平生和塞北江南之間少了什麼呢? 就是走遍了,或者遊遍了 平生走遍了塞北和江南。回來的時候以是華發,和蒼老了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

那麼這裡省略了什麼呢? 濁酒一杯想起了家在萬裡之外,既然家萬裡,那麼一杯濁酒,自然是會想起萬裡之家不能到了

燕然未勒是什麼意思?

用的是《後漢書·窦融列傳》中的典故,東漢時窦憲率兵打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

這句裡的意思也是說到了這裡還沒有到回家的日子,更沒有回家的辦法

人家到了這裡返回了而我卻不能回

一般的說這樣的句子,動詞的省略,隻要分析下句中詞與詞的關系就可以大緻的補出來

但是有些句子單是這樣分析還是不夠

比如,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這裡省了主語我,我感時見花濺淚

我恨别見鳥驚心

這樣才表達了作者國破,人散的心情

再如,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扶檻露華濃

雲想衣裳花想容,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什麼省略

但是

想衣裳的不是雲,想花的不是容

而是見雲想衣裳,見花想想容

這裡依然是省略了見

在詩詞裡還有省略名詞句的

什麼是名詞句呢

就是說在一個句子省略的結果,隻剩下一個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了

這個在五言裡恨容易遇到

細草微風岸

危樯獨夜舟

這裡的中心詞是岸和舟,可以認為是岸邊的細草被微風吹着,舟在夜裡隻見有孤獨的桅杆

在散文裡,有一種獨詞句,但是那是有嚴格的條件的,必須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下才有可能,在散文裡最常見的是省略名詞,因為有上下文,如果不省,反而顯得羅嗦

但是在古典詩詞裡正好相反,由于字數有限,要使讀者有聯想的根據和線索,所以就多省動詞而留名詞了

那麼名詞句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整句就是一個名詞語如一副圖畫,至于這畫的内容就要讀者去聯想和補充,從而領會其中的關系和動态,如:細草微風岸

還有一種就是一個名詞句有兩個名詞組成

如同有兩副有聯系的畫

他不同與一個名詞句的是他兩個詞不同指同一事物

如:落葉他鄉樹 寒燈獨夜人

落葉他鄉樹的中心詞是樹,可以理解為,落葉是他鄉的樹,也可以理解為,他鄉的樹落葉了

而下一句裡,寒燈 獨夜人,則是兩碼事了

他們之間沒有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

因而可以認為,寒燈是寒燈昏暗

獨夜人可以認為是在獨夜裡人感到凄涼

簡單就說這些吧,這基本就構成了詩詞裡的省略,所以我們在寫詩詞的時候要避免直白的同時,也要注意省略後詞句裡詞和詞的關系 ,要便與人理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