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們在下面玩,一個小不點兒跟着他們幾個大孩子來回跑。
小不點兒跑的跌跌撞撞,我生怕兒子不小心撞到他,一邊吼兒子注意點,一邊提醒小不點:“寶寶,慢一點跑,寶寶,小心……”
正在瘋跑的大寶突然刹車,看着我說:“媽媽,你為什麼對别的孩子這麼好?”
“我對你不好嗎?”
“不一樣,你看你跟他說話,多溫柔!”
“意思是我對你不溫柔?這個小弟弟又不是咱們家的,我又不用管,我當然不會吵他啊!”
我随口對兒子說,說完感覺有點不對味兒。
不知不覺我也掉入了一個自己曾經無比讨厭的怪圈中: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我對你有責任,有期望,所以我要不斷提醒你,批評你甚至修理你。
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大概就是我這種面目可憎的樣子吧,孩子不想看到我自己亦不能接受。
01曾經我對孩子是無比溫柔、無比寵愛的,輕言細語,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為孩子的一點點進步開心,不會在意他們做的不好,我眼裡看到的全是他們的可愛。
記得孩子剛出生的第一年,每每看着孩子真的是心都化了,時常盯着他們熟睡的小臉一看就是半天,感歎生命的神奇。
他會笑了,會翻身了,會坐了,會爬了,會吃輔食了……一點一點,在我看來都是巨大的進步,我不會苛責他尿床了,他哭了,他随意扔東西了,總之他的一切都是可愛而充滿趣味的。
也隻有在那一年,我才配稱的上是個慈母吧,可惜孩子不記得。
02孩子慢慢長大,他們學會了更多的本領,他們更像一個獨立的人,可是我卻越來越多地對他們說“不行”“不可以”“你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他們不可愛了嗎?沒有進步嗎?可是我為什麼總是看到他們的頑皮,他們的缺點呢?
- 你已經不是小孩子了,你應該怎樣怎樣,這大概就是我改變的根本原因吧。
随着孩子的成長,我對他們有了更多的要求和期望,我覺得他們應該是什麼樣的,于是便按我的想法去要求他們,而實際上他們所做的可能依然隻是他們那個年齡段的天性而已。
比如吃飯時,我總對他們說,快點吃,一次兩次,幾次之後就有點不耐煩,而事實卻是,對于孩子來說他們肯定和我們大人的節奏是不一樣的,他們需要的時間是應該更長的。
- 我覺得我身上背負了孩子的未來,我希望你長大後有更好的生活,我要為你負責。
這是每個做父母的都會考慮的事,也是必須考慮的事,但感覺背負重任的我們在孩子做的與我們的期望不符的時候,我們焦慮的、生氣的甚至是自責的,進而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帶入了太多的個人情緒。
我是有過被孩子氣哭的經曆的,記得女兒兩歲多的時候,出去玩時偶然發現和她一樣大的孩子都認識顔色,而她卻還不會,于是回家就開始教她認顔色,可教了一下午連黑白都沒有搞明白,我越來越焦躁,她越來越害怕,最後終于“哇”得哭了起來,而我一看更生氣了,把他吼了一頓,吼完又和種深深的無力感,最終抱着女兒一起流淚。
其實後來想想,孩子不會不是她的錯,我這麼生硬的教更有問題,而吼她隻能說明自己的無能為力而已。
- 我打你、罵你教育你,都是為你好,即便你現在誤會,但總有一天你會明白的。
是啊,我們就仗我們愛孩子的心,肆意地去對待孩子,我們知道對小孩子來說,不管是打是罵最終他還是會投入你的懷抱,孩子愛我們遠比我們愛他們更多。
而對于大一點的孩子來說,他們開始叛逆開始不屑,于是我們的說辭變成了總有一天你會明白,意思不管怎樣你也得按我說的去做,等你大了自然會感謝我,現在誤會我也無所謂,聽起來頗有點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悲壯感。
就這樣不知不覺地,我們一步步把孩子放在了對立面,他們不再是我們眼裡可愛的乖寶寶,而變成了一個有着各種缺點需要不斷糾正的可塑之材。
03“對不起孩子,我以後會做一個溫柔的媽媽,我們一起努力” 我對孩子說。
對别人溫柔,對自己的孩子更應當溫柔,一個不能讓孩子感受到溫柔的媽媽,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定是有缺失的,做為母親也是失敗的。
- 做個溫柔的媽媽,從降低自己的音量開始。
我時常感歎自從有了幾個孩子我每天多說了多少話,并且輕易的練就了獅吼功,每當孩子瘋的忘乎所以時,我總能一聲吼讓他們瞬間安靜,今天才意識到這是孩子最為讨厭和反感的,他們想要的是一個溫柔的媽媽。
于是我與孩子約定,我不再吼他們,而他們也盡量做個乖小孩,不再鬧騰地能把房頂掀翻。
“就像你們不喜歡我吼你們一樣,我也不喜歡你們沒有節制的吵鬧。”
他們表示理解。
-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多看孩子的優點,不苛責孩子。
昨天開家長會時,老師說過一段話很讓我受益,她說:
我們家長拿到試卷,看孩子99分,第一反應就是去找錯題,做的好點的家長回去會給孩子講題,而焦慮的家長會責備孩子為什麼不好好學習或者為什麼不再認真一點,不失這一分就是100分了。
而基本上沒有家長看到孩子99分的努力,孩子從什麼也不會到現在的99分,他們的付出我們為什麼看不到,而隻盯着失去的一分?
- 換位思考,我們每個人曾經都是孩子,包括現在也都是父母的孩子
我們一邊對自己的父母說:你們别再唠叨了,一邊對着自己的孩子喋喋不休;我們剛剛選擇在心裡與父母和解,另一方面卻以“愛之深、責之切”之名在我們和孩子之間築起了一堵牆。
試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換位思考,想想我們是個孩子的時候,自己的行為,心裡的願望,以及希望如何被父母對待,大概會有不少的收獲吧。
每一個孩子都曾經是父母眼中完美的天使,但随着孩子的成長,我們忘記了他們天使的身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讓我們對孩子有越來越多的要求,父子一場母女一世,我們是終歸要看着孩子漸行漸遠,但在孩子漸行漸遠的成長路上,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溫柔與愛,是我們能給予的最好支持吧。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