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全省之力推動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海洋是人類在地球上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夥伴之一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和珠江口近海域超大型城市,如何有效統籌協同海洋生态環境保護與利用、提升海域治理現代化水平,不僅關乎城市經濟發展未來走向,也是提升城市發展韌性、強化城市抗風險能力的關鍵所在,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舉全省之力推動深圳綜合改革試點?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海洋是人類在地球上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夥伴之一。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和珠江口近海域超大型城市,如何有效統籌協同海洋生态環境保護與利用、提升海域治理現代化水平,不僅關乎城市經濟發展未來走向,也是提升城市發展韌性、強化城市抗風險能力的關鍵所在。
南海之濱,珠江口東岸,驅車沿深圳海岸線自西向東行駛,可以看到這座海洋新城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觀鳥愛好者架設相機在深圳灣公園靜候“最美瞬間”、數艘貨輪在鹽田港區整裝待發、沖浪愛好者彙集大鵬灣西湧……深圳40多年的發展史,是一個不斷親海近海向海發展的過程。可以說,廣袤的海域資源是這座承擔着先行示範使命的城市面向未來的底氣所在。
标本兼治
在去年生态環境部組織開展的“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征集活動中,深圳的大鵬灣成功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海灣”提名案例。
打造“美麗海灣”不是一蹴而就的。實際上,大鵬灣生态環境也曾遭受過污染和破壞,面臨着基礎設施薄弱、資源利用不足、經濟發展滞後、近岸海域監管困難等突出問題。民宿業及海灣旅遊活動的無序發展與大量增加的人流更讓海灣生态環境保護壓力重重。
如何破解難題?深圳市生态環境局大鵬管理局局長謝昭偉說,海域面積305平方公裡、海岸線長128公裡的大鵬新區是大灣區的重要生态屏障和生态基石。大鵬新區突出先行先試和制度創新,在2014年牽頭編制了《大鵬半島生态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2015—2020年)》,并推出首張“編實”的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構建首個大灣區生态文明綜合評價指标體系,率先開展生态審計,制定首個自然資源資産開發使用成本評估機制。
為進一步強化源頭防控,大鵬新區構建了“海域—流域—陸域”海灣環境監測監管制度體系,持續推進涉污産業轉型升級,依法強力關停多家重污染企業。此外,大鵬新區還建成總處理能力達8.9萬噸/日的水質淨化廠,基本實現大鵬灣污水100%收集處理。如今,大鵬灣區内入海河流、入海排污口水質全部達标,沙灘海濱浴場水質優良。
過去,往往因為海洋環境治理知識、意識、文化等差别,造成海洋環境治理難以取得良好進展與成效。“大鵬新區以問題為導向、以頂層設計為抓手,建立從源頭治理、推進涉污産業轉型升級,到推動海洋資源環境共建共治共享的全鍊條現代化治理體系,是海域環境得以實現‘标本兼治’的核心所在。”謝昭偉說,與此同時,建立健全常态化的長效監管模式,推進海陸統籌形成發展合力,是持續改善海洋生态環境的“關鍵一招”。
良好的海域生态環境讓大鵬灣生物多樣性日益提升。目前,大鵬灣海域魚類、甲殼類、頭足類、貝類等遊泳生物超過190種,藻類等浮遊植物超過130種,灣内分布有蜂巢珊瑚、角蜂巢珊瑚、陀螺珊瑚、濱珊瑚等珊瑚超過60種,重點珊瑚分布區活珊瑚覆蓋率達到50%,成為重要的城市近海生物多樣性資源分布區。
科技助力
海域生态治理非一日之功。如何推動形成長效精細化監管模式,實現海域生态維護的長治久安?“用科技的力量。”深圳市生态環境局鹽田管理局局長姜文清給出了答案。在全面實現水污染治理基礎上,着重從陸源污染整治和長效精細化治理上下功夫,推動建設“互聯網 統一指揮 綜合執法”系統,構建生态環境監測監控系統。
姜文清說,作為鹽田區十大民生實事之一,鹽田區環境監測監控系統建設投資了2727萬元。該項目已共建共享164個現場監測子站,開發17套業務軟件、1個信息互動平台和移動端APP,包括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監控中心建設。通過運用“互聯網 大數據分析技術”的創新,建立起對全區水(地表水、降水、海水)、氣(空氣、負氧離子)、聲(噪聲)、污染源(廢水、廢氣)的全要素、全天候的智能監測監控,實現了海域環境的長效精細化治理。
值得一提的是,鹽田區環境監測監控系統通過對結果數據進行有效判斷和分析,實現了由“點末端監控”向“全過程監控”的轉變。據姜文清介紹,鹽田區環境監測監控系統通過融合鹽田區碳币系統和城市GEP生态文明建設,構建以全民低碳生活、生态環境提優、城市綠色發展為核心價值的生态環境智慧監管平台;通過新興技術手段,全面推進轄區綠色生産和綠色生活,全力提升生态環境治理能力;通過搭建“雙碳行動、自然生态、科技監管、環境質量、應急減排”五大闆塊踐行“兩山”理念。“未來,鹽田區将打造成為全國領先、世界一流的智慧環保标杆城區。”姜文清說。
2021年,鹽田區主要入海河流年均水質均達到地表水Ⅲ類及以上,近岸海域年均水質達到海水一類标準。深圳市東恒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何敏霖對近海水質提升感觸頗深:“我們從2011年開始負責鹽田區大梅沙鄰近海域的海洋垃圾打撈清運工作。随着海域生态治理力度不斷加大,水質環境明顯提升,過去常發生的近海赤潮也很少見了。這兩年,我們在日常出海作業中還能經常看到海豚。但是,目前近海垃圾以塑料、包裝袋等白垃圾為主,每日大約能打撈清理1噸多,主要還是由出海船隻、遊客随手丢棄造成的。”
此外,為提升船舶污染物處置能力,深圳海事局聯合交通運輸、生态環境等職能部門大力推動污染物岸上接收處置設施建設,加快補齊港口接收處置能力不足的短闆,并做好港口接收設施與城市公共轉運、處置設施的有效銜接,推動逐步建立船上儲存、岸基接收處理的“零排放”模式,從根本上解決靠港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處置難的問題。
深圳海事局危管防污處處長朱志強說,目前,深圳34家碼頭通過委托第三方接收單位或建設岸上固定接收設施的方式,已基本具備船舶含油污水、垃圾、生活污水岸基接收能力,其中金色海岸、郵輪母港等全部客船碼頭和部分貨運碼頭已完成船舶生活污水岸上固定接收設施建設,并接入市政污水管網,為實現船舶水污染物“零排放”目标打下良好基礎。當前,深圳正大力推進船舶含油污水本地處置能力建設,預計今年年底可有效改善轄區船舶含油污水需要異地轉移處置的困境。
多方合力
在推動海洋生态文明建設過程中,如何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實現海域環境共治、海洋資源共享?近年來,大鵬新區通過設立大鵬半島生态文明建設公益基金,培育壯大多家海灣特色生态環境保護組織,舉辦“深圳國際海洋清潔日”“行走南澳”“守護最美海岸線”等活動,形成政府、企業、社會三方共建共治共享機制。
“構建人海和諧新格局,離不開志願者服務的深度參與。”大鵬新區群團工作部部長陸飒說,為有效發揮志願者服務作用,創新生态文明志願者服務模式,近年來,大鵬新區通過組建專家智庫團、建立“專家 媒體 群團 志願者”走訪機制,以問題為導向形成多份調研報告,探索建立起常态化、專業化的志願服務,助力社會治理體系更好發展。
如今,已建成海貝灣—畲吓灣濱海碧道、玫瑰海岸婚紗攝影基地、環大鵬灣海岸公路的大鵬新區,年接待遊客超過千萬人次,成為深圳乃至大灣區生态休閑的好去處。
從大鵬新區一路向西,來到深圳灣畔,這裡有一片全國面積最小的國家濕地公園——廣東深圳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這裡擁有原生紅樹林群落及種類豐富的動植物,集濕地體驗、生态保護和科普教育于一體,是我國唯一地處現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濱海紅樹林濕地,被譽為深圳的“綠翡翠”。
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辦公室主任孟祥偉介紹,這片濕地是上世紀90年代深圳灣填海造陸留下的原深圳灣灘塗,與深圳灣水系相通、生物資源共有,是深圳灣濱海濕地生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際候鳥遷徙線上的重要中轉站之一,也是城市應對暴雨、台風等自然災害的重要緩沖地帶,具有不可替代的綜合生态功能。2007年以來,華僑城集團開始對濕地進行保護性修複。
“為保證公園生态品質,公園将‘零廢棄’‘無痕濕地’等理念融于濕地管理中,通過不消殺、不作景觀修剪、園區夜間不亮燈的維護生态環境方式,為動植物提供一個更自然、更野性的生命綠洲。”孟祥偉介紹,園區自2014年起,還開創性地進行自然學校的實踐,這也是全國首家自然學校,目前已開發多元化課程36個系列162個教育方案,開展教育活動近6000場次,直接參與公衆超10萬人次,影響受衆超過千萬人次。截至2021年年底,自然學校的模式已複制到全國多個省份,在各地已建設106所。
經過10多年的悉心呵護,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内鳥類與植被的種類記錄均較2007年生态修複前提升超過一倍。目前,共記錄鳥類183種、植被363種,平均每年記錄鳥類超1萬隻次。2018年底還記錄到豹貓種群的繁育,這反映了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生态系統已日趨穩定。
從深圳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到“潛愛大鵬”珊瑚保育計劃的開展,乃至各類專業志願者服務隊的建設,如今的深圳已建立起“政府—企業—社會”三方共建共治共享的全新模式,開拓出人海和諧共生的美好新局面,為深圳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持續改善海洋生态環境提供了強大助力。(經濟日報記者 王墨晗 楊陽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