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很多人的童年是伴随着83版《西遊記》一起過來的。
據說,它創造了一個至今難以超越、以後也不可能被超越——往後看電視的會越來越少——的記錄:重播3000餘次。
但不得不說,83版的《西遊記》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人們對這部名著的理解。客觀地講,周星馳的《大話西遊》才是更接近原著的影視作品。
83版《西遊記》其實是拍成了僅供小孩子娛樂的動畫片,普及之功不容抹殺,但離原著的精髓相去甚遠。
一言以蔽之,《西遊記》是探讨人性、影射現實的經典巨作,不是孫悟空“打怪升級”的電子遊戲。
社會和人生哪有這麼簡單?
二
吳閑雲的《煮酒探西遊》盡管也倍受争議,但他在某些方面有點天馬行空的大膽推理和揣測還是給讀者開了不少腦洞,讓更多的人看到了不一樣的《西遊記》。于是,才有了如今衆多自媒體博主對這本書的多角度解讀。
雖然大多是一家之言,甚至有些都不能自圓其說,可這不正是名著的價值與魅力所在嗎?而《西遊記》也确實給後人挖了太多的坑,留下了太多的謎。
在這一點上,其實不亞于《紅樓夢》。
一題一解顯得索然無趣,一題多解才搖曳多姿。連所謂的白光都是七彩紛呈,何況複雜的社會與人生呢?
《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帶領幾個徒弟到西天取經的故事,這個大家都知道。不過,這個“真經”卻絕不是如來口中什麼普度衆生的“大乘佛法”。
原著中交代得非常清楚,唐僧師徒到達靈山,在将經書送回東土、向太宗複命後,就急急忙忙地被召回大雷音寺論功行賞了,那些經書連看都沒來得及看。
唐三藏,加升“大職正果”,封旃壇功德佛;
孫悟空,加升“大職正果”,封鬥戰勝佛;
豬八戒,加升“汝職正果”,封淨壇使者;
沙悟淨,加升“大職正果”,封金身羅漢;
白龍馬,加升“汝職正果”,封八部天龍馬。
那場面,像極了開國皇帝賞賜功勳親貴的樣子。
兩個晉升高級職稱,成了正教授,其餘的,也都擁有了中級職稱,最關鍵的是,他們五個都入駐仙班,到體制内工作了。
西天取經,本就是如來委托觀世音菩薩設的一個局。唐僧師徒,是為了擴張佛教勢力,臨時組建的一個團隊。
這個團隊最大的貢獻,是在取經途中不斷擴大佛教的影響力,也就是在客觀上起到了宣傳隊的作用。當然,以孫悟空這個超級打手為代表的人物,打殺了數以萬計的妖魔鬼怪,展現了佛派的力量,積累了無數的“功果”。
最有争議的“真假美猴王”的故事,有人解讀為不聽話的真悟空被打死了,連如來自己都說假悟空是所謂的“六耳猕猴”。其實,真相是:
孫悟空在取經路上雖然忠心耿耿、九死一生,功勞最大,卻屢屢受唐僧責難、八戒擠兌,滿腹委屈。眼看即将功成,又因小事被驅趕,所以,自己的“二心”幻化成了另外一個孫悟空,為自己讨回了公道。
很多神仙并非看不透,隻是不願或者不敢說破而已。
比如地藏王菩薩經案下的谛聽,那可是非同小可的靈獸:
“他若伏在地下,一霎時,将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間,嬴蟲、鱗蟲、羽蟲、昆蟲,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照鑒善惡,察聽賢愚。”
可是,他雖然知道原委,卻不得不和地藏王菩薩耳語交代“怪名雖有,但不可當面說破”。并且用一句“佛法無邊”,暗示隻有如來才能夠決定這件事。
到了靈山,在衆神面前,如來一陣忽悠,似乎連他自己都信了,最後說:
“你休亂想,切莫放刁。我教觀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好生保護他去,那時功成歸極樂,汝亦坐蓮台。”
什麼意思?其實就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總不能中途換人——額外加了一個成佛(正高級職稱)的指标,勸慰孫悟空别鬧情緒,囑咐他“好好幹”,完成任務後,許諾他能夠和師傅唐僧平起平坐。
提到這一段故事,無非是想說明:
取經這件事兒,本就是如來下的一盤很大的棋,連唐太宗都是一枚棋子。讓他早到幽冥鬼府裡走一遭,吓唬一番,然後才會心甘情願地“入套”,相信如來的經書可以超度亡靈。——其實最重要的是超度李世民他自己。因為他為奪皇位,殺了那麼多親人,能不尋求個心理安慰嗎?
如來和觀音這一招,夠狠,也夠精準。說好聽點,叫投其所好;說難聽點,叫“先給你一粒安眠藥,再送你一個繡花枕頭。”
三
貴為皇帝的李世民急急忙忙地派唐僧去西天取經,并且自降身份,和唐三藏結為兄弟。他“被安排”到地府那一段經曆當然不會和這位“禦弟”說,他會承認自己是為了“贖罪”才安排唐僧代表自己去取經嗎?
他當然不會這麼傻。
一個高大上的名義是:為了超度亡靈,普渡衆生。
西去靈山萬裡遙。不但風餐露宿,而且多有豺狼虎豹、妖魔鬼怪,苦不堪言,明擺着是個九死一生的活兒,誰會願意去呢?
唐僧選擇去,是沒有辦法的事兒。接受了唐朝皇帝花七千兩銀子買下來相送的九環錫杖和錦襕袈裟,就得替人家辦事。這就叫“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
不信?請看原著:
玄奘亦回洪福寺裡。那本寺多僧與幾個徒弟,早聞取經之事,都來相見,因問:“發誓願上西天,實否?”玄奘道:“是實。”他徒弟道:“師父呵,嘗聞人言,西天路遠,更多虎豹妖魔。隻怕有去無回,難保身命。”玄奘道:“我已發了弘誓大願,不取真經,永堕沉淪地獄。大抵是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兇難定。”又道:“徒弟們,我去之後,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門裡松枝頭向東,我即回來;不然,斷不回矣。”衆徒将此言切切而記。
讀出一種無奈和悲涼的味道來了吧?
一方面是海口誇出去了,而且發了毒誓,開弓沒有回頭箭;另一方面也是人在屋檐下,盡“投桃報李”之義,“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報國”罷了。
這裡面更重要的是,唐僧也是冥冥中知道自己的使命的。
他前世是如來的第二個徒弟金蟬子,因為“不聽說法,輕謾大教”,所以真靈才被貶到東土,多次轉世後成為取經的領導人。
聽着恐怖吧?隻是因為不好好聽如來講課,就被貶重新投胎,這懲罰的嚴懲程度也夠匪夷所思的。而與靈山非常近的青獅、白象、大鵬鳥在獅駝嶺和獅駝國吃了數了萬計的活人,後來也沒得到什麼實質的處理(其中的原因,以後再探讨)。
這一前一後的對比,不能不讓人對如來是否有虐待徒弟的習慣産生懷疑。
唐僧是這樣,他的徒弟們呢?
仔細一想差不多:都是戴罪之身。
孫悟空:大鬧天宮,被如來以法力壓在五行山下達500年之久,屬于刑滿釋放人員。
豬八戒:本是天蓬元帥,在蟠桃會上酗酒調戲了仙娥,被貶下天庭,錯投了豬胎。
沙和尚:原來是卷簾大将,因為在蟠桃會上打破了玻璃盞,被貶下界,成了流沙河裡傷生吃人的妖怪。
白龍馬:本是西海龍王敖閏之子,縱火燒了殿上明珠,被父親告了忤逆,天庭上犯了死罪。
看到了吧?
一個是怠慢領導罪——可能是覺得内容無趣,在課堂上打了個盹;
一個是造反罪——其實就是擾亂社會治安;
一個是流氓罪——其實是酒後亂性調戲良家婦女;
一個是毀壞公物罪——其實是“失手”打碎的,不存在行為上的故意;
一個是縱火犯——原著上沒有說原因,電視劇改編是新婚妻子不忠,一怒之下不小心燒了寶物,被老爹大義滅親了。
好像事出有因,但細細想來,都覺得量刑過重了,有濃濃的陰謀的味道。這師徒五人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如來和觀音這盤大棋中的一枚棋子,命運都身不由己。
即使當事人真的罪過不輕,也可以從中看出如來和觀音兩位大咖用人的智慧:
選取犯過罪的、沒有出路的人員去擔任取經的重任,而且還暗中給畫了大餅,他們能不盡心盡力嗎?
所以,名著就是名著,表面是在寫妖魔,寫鬼神,其實是在寫人性;表面上是在寫取經,其實是在寫人生。
唐僧師徒四人的身份和經曆是否就是在告訴我們:
每個人來到世間,既是有原罪的,也是有使命的。有點“前科”或者出身“低微”都沒有什麼丢人的,隻要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就會有光明的前途,精彩的人生。
探索人性奧秘,擦亮教育底色,記錄成長經曆,分享讀寫心得。歡迎關注湖底浮萍2018,一起交流,共同提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