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遊記
◎缪海燕
終于盼到了結伴出遊的日子,我們沒有選擇名山大川,也沒有去名勝古迹。而是找了一個僻靜的田園——我的山村家鄉。
出發之前,我一直擔心那個偏僻的地方會讓大家失望。所以,我盡量把我們那裡的景色以及風土人情說得華麗一點。什麼紅色旅遊區,什麼江北竹林,什麼國家級森林公園。而我們村,正好處于這三個景點的中心位置。這一點,足以告訴大家,我們這裡,也算旅遊勝地。
坐落于山野之中的小小村落,讓一行人羨慕不已。山路彎彎拐拐,說八十彎可能有些過,但絕對不止十八彎。岩石峭立,松林浩瀚,山川綿延,溪水涓涓,鳥飛蟲叫,雲過溪澗。呼吸酣暢,心情愉悅。這些,在久呆的城市裡,永遠都不能感觸到的。朋友們雀躍的享受着這一切。采花的,捉蟲的,照相的,忙的不亦樂乎。
山村公路,潔淨,平整。也有三倆的農婦,把剛從河裡撈出的衣物,晾于路邊的護欄上。倒也給灰色的寂寞平添了生氣。這條公路,是很有野性的,仿佛一群土匪,駐紮在這片平靜的山林裡,飛揚跋扈,獨斷專行。生生的給甯靜的田野,注入了城市的姿态。
好在畢竟是鄉下,沒有車水馬龍。八米寬的路顯得有些臃腫,車速也顯得慢了很多。這樣風景更足以美麗的展現。偶爾有幾個掃路工,純粹是橫行在馬路上,會讓司機有些驚覺。拐來拐去,終于到達山頂,我們一行人下車領略高瞻遠矚的優越感時,司機竟然說他有點暈車。這好像吓到我們了。
還沒到目的地,其中一架相機竟然沒電了。我忙了起來,大人一組,孩子一組,然後再來個單獨的,還有臨時組合。輪到别人給我照的時候,沒電了。不過,這個地方我經常走,有的是機會。
霧氣輕輕搭在遠山的肩頭,俯視着村子。房子很小,像小時候搭的積木。此時已近中午,村落裡很安靜。隻有一牧羊者,揮着鞭子,喊着号子,趕着羊群,慢悠悠的行進。
朋友們看來很滿足,他們盡情奔跑追逐,孩子們追蝴蝶,大人們追孩子。我,隻是笑。放肆的笑。
到家,正趕上一撥陌生人坐在院子裡。父親擎着笑臉迎過來。給我介紹院子中間那位年老的男長者,傳說中的杜老師。他是我母親的老師,當年的知青。另一位女長者,自然就是劉老師,不用介紹,傳說中的劉老師。真巧,媽媽四十年未見的老師,竟然與我不期而遇。午飯,熱鬧自不必說了。十幾号人,院子裡,房頂上,屋裡,到處都是玉米片片的香味。
酒足飯飽,我們一幫人想去弄點野味,便開車去了村邊的池塘,甩竿釣魚。老公們等魚上鈎,老婆們則進了銀杏林,撿拾銀杏果去了。地上,樹上,不亦樂乎。那些帥哥們,好像沒我們豐收。夜幕漸漸拉上,老公們收竿了,魚,隻有半兩沉。其實這塘裡是有魚的,父親曾跟漁友們釣到過十幾斤的大魚三條。老公們運氣不太好。
第二天,我們組團去了風景區。
這片竹林曾是我小時候上學天天經過的地方。那時候,這裡沒有任何建築,沒有修路,也沒有這麼多遊客。隻有我們這群小學生經常出沒于此。童年的快樂,就是在回家的路上打鬧嬉戲。現在雖然這裡變了模樣,但不論怎麼改,不論怎麼建,那些記憶,都不會埋沒。
由于身體原因,我沒能去爬那條蜿蜒于山間的竹長廊。隻在山腰處,體會了一把什麼叫隻緣身在此山中。從遠處看來,我們應該也算風景裡的風景。
很快,兩天的行程接近尾聲。朋友應該開着拖挂來的,父母往車裡塞着各種各樣的特産。
回城的路上,朋友們意猶未盡的談論着此行的所見所聞。從他們的笑容裡,我看得出,他們,很快樂,很回味。
我也一樣,快樂,回味。
【作者簡介】
缪海燕,女,生于1981年,煙台散文學會會員,自由職業,作品多散文詩、散文。
壹點号煙台散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